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改善水质的梯级人工湿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76585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1 2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改善水质的梯级人工湿地系统,以实现入河污水处理暨河水质量改善。系统沿河建造梯级人工湿地,从岸边至河道依次布置引水渠及各级人工湿地系统。通过墙式护岸及人工湿地的结合,实现河道整治与污水净化功能的统一。各级人工湿地布置于河岸上,每级人工湿地填料采用统一粒径,自上而下填料粒径逐渐减小。各级湿地皆应选用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种植,且高程越低,所种植物根系越细密。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节约占地面积,缓解堵塞问题。系统运作过程为:由引水渠汇集入河污水及上游河道输送的河水,通过布水管与集水管流过人工湿地,经一系列物理生化反应后排回河道,实现入河污水处理暨河水质量改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改善水质的梯级人工湿地系统
本专利技术是涉及一种生态水利中的水质改善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改善水质的梯级人工湿地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的加剧,淡水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环境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城市的发展,用水量的增加,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未经处理被排入河中,导致城市河流水质恶化。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绿化面积大幅降低,使增加绿化的任务也迫在眉睫。同样,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缺乏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使农村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而且农村畜禽散养、农药使用也加剧了水体污染。针对上述情况,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建设人工湿地。传统的人工湿地具有投资省、能耗低、维护简便的优点,但同时又存在占地面积大,基质易被堵塞等问题。人工湿地的新应用方面,有学者提出利用多级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但该方法仅是多次利用相同的湿地系统对污水进行重复净化,并未解决人工湿地堵塞问题。此外,目前我国河道两岸多为墙式护岸,阻断水土之间交换通道、切断物质循环,阻碍河水的自净功能,水中的污染物不能得到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改善水质的梯级人工湿地系统,能够节约占地面积,缓解堵塞问题,同时达到了水质改善及环境美化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将人工湿地系统布置于河岸上,借助河岸地势,处理入河污水,防治河水污染。其主体结构为沿河布置的人工湿地,在岸边自上而下依次为引水渠、梯级布置的人工湿地。引水渠位于河岸两边,宽0.5m,深0.4m,其上盖有阑珊,以防止人或物坠入。引水渠用于收集入河污水及由上游河道输送的河水,同时实现污水中固体杂质的沉淀,防止人工湿地的堵塞。对于含砂或固体颗粒较多的污水,引水渠需配有相应的冲砂设备。在引水渠与河道之间的岸坡上梯级布置垂直流人工湿地,每级高处深0.5米,低处深1m,以满足植物生长及污水处理的需要,其宽度根据岸坡坡度确定。梯级人工湿地的填料粒径自上而下逐级减小,每级人工湿地填料采用统一粒径,其孔隙比较均匀,基质不易堵塞。自上而下,各级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逐渐细密,通过人工湿地中基质—植物—微生物共同作用:发达的植物根系及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的净化作用、填料床体的截留及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实现了污水中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和分解。人工湿地需要配套的管理方案并及时清理代谢的植物,以延长使用寿命。第一级人工湿地毗邻引水渠,该级人工湿地靠近河岸一侧深0.5m,靠近河道一侧深1m。第一级人工湿地填料粒径为30mm,种植植物根系较稀疏,配合大粒径填料,可改善人工湿地的水力特性。第二级人工湿地毗邻第一级人工湿地,其高程低于上一级人工湿地0.5m。该级人工湿地靠近河岸一侧深0.5m,靠近河道一侧深1m。第二级人工湿地填料粒径为15mm,种植植物根系较上一级人工湿地更为细密。第三级人工湿地毗邻第二级人工湿地,其高程低于上一级人工湿地0.5m。该级人工湿地靠近河岸一侧深0.5m,靠近河道一侧深1m。第三级人工湿地填料粒径为5mm,种植植物属于挺水植物,在河流水位高时可淹没,适应水位变化,其根系较为细密。引水渠与第一级人工湿地、各级人工湿地之间为混凝土墙,通过管道连接,上级人工湿地的集水管道衔接下级湿地的布水管道。集水管道在两级人工湿地间采用弯管过渡,以减少死水区,增加水力停留时间,提高砾石过滤效果。在湿地的出水口设置阀门,以控制出水量及污水在人工湿地中的停留时间。布水管道沿河岸方向均匀埋置于各级湿地顶部,间距为1m,用于为各级人工湿地均匀配水,控制湿地中水流路径。布水管道水平布置,孔洞朝下,在孔洞处铺设防堵土工膜,防止基质进入集水管道造成堵塞。集水管道沿河岸方向均匀埋置于各级湿地底部,间距为1m,用于收集本级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集水管道顺岸坡布置,充分利用岸坡,增加水头利用率。集水管道的孔洞朝上,均匀布置,在孔洞处铺设防堵土工膜,防止基质进入集水管道造成堵塞。将人工湿地与墙式护岸相结合,湿地中的植物可以起到美化岸堤作用,破除“两面光”河岸,形成风景点,同时节约用地,解决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可广泛布置于城镇、乡村的河流两岸以及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口。通过变更相关植物及其布置方式,可以推广到湖泊、滨海及其他有护坡护岸的地方。考虑到所种植的植物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与造纸、养殖相结合,实现经济,生态,环保的共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人工湿地采用梯级垂直流布置,填料粒径逐级减小,植物经过优选,高程越低,选用根系越细密的植物,充分发挥基质—植物—微生物共同作用;集水管道在两级人工湿地间过采用弯管过渡,以减少死水区,增加水力停留时间,提高砾石过滤效果,实现高效净水;2、污水中固体杂质在引水渠中得到沉淀,各级人工湿地中的填料粒径逐级减小,每级人工湿地中的填料粒径相同,可以有效防止人工湿地的堵塞;3、将人工湿地系统布置于河岸上,与墙式护岸相结合,节约用地,解决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的问题;4、梯级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可以起到美化岸堤作用,破除“两面光”河岸,形成风景点,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梯级人工湿地系统平面布置图垂直水流方向。图2为梯级人工湿地系统平面布置图顺水流方向。图3为一种用于改善水质的梯级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流程图。其中:1为引水渠;2为第一级人工湿地;3为第二级人工湿地;4为第三级人工湿地;(5、7、9)分别为各级人工湿地的布水管道;(6、8、10)分别为各级人工湿地的集水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附图1-3所示,在河岸两边毗邻岸坡处修建引水渠1,引水渠与上游河道相连,用于输运上游河水。将入河污水排放口设置于引水渠边,使入河污水直接进入引水渠。入河污水及上游输送而来的河水在引水渠中进行沉淀作用,排除了大部分固体杂质,对于含砂或固体颗粒较多的污水,引水渠需配有相应的冲砂设备。引水渠宽0.5m,深0.4m,其上盖有阑珊,以防止人或物坠入。在引水渠与河道之间的岸坡坡度为1上梯级布置垂直流人工湿地。梯级人工系统分为3级,高程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级人工湿地、第二级人工湿地、第三级人工湿地。引水渠与第一级人工湿地、各级人工湿地之间为混凝土墙,通过管道连接,上级人工湿地的集水管道衔接下级湿地的布水管道。集水管道在两级人工湿地间采用弯管过渡,以减少死水区,增加水力停留时间,提高砾石过滤效果。在各级人工湿地底部进行衬砌,防止渗流对对岸坡稳定性造成影响。第一级人工湿地2毗邻引水渠,该级人工湿地靠近河岸一侧深0.5m,靠近河道一侧深1m,根据岸坡坡度,其宽度为0.5m。第一级人工湿地填料粒径为30mm,种植植物为美人蕉。美人蕉根系较稀疏,配合大粒径填料,可改善人工湿地的水力特性。美人蕉花大色艳、色彩丰富,株形较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引水渠中的污水通过位于人工湿地顶部的布水管道5进入第一级人工湿地,经过垂直流净化作用,污水汇入该级人工湿地底部的集水管道6。第二级人工湿地3毗邻第一级人工湿地,其高程低于上一级人工湿地0.5m。该级人工湿地靠近河岸一侧深0.5m,靠近河道一侧深1m,根据岸坡坡度,其宽度为0.5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改善水质的梯级人工湿地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改善水质的梯级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主体结构为沿河布置的梯级人工湿地,包括岸边自上而下依次为引水渠、梯级布置的人工湿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改善水质的梯级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主体结构为沿河布置的梯级人工湿地,包括岸边自上而下依次为引水渠、梯级布置的人工湿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水质的梯级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引水渠宽0.5m,深0.4m,用于收集入河污水及由上游河道输送的河水,引水渠可实现污水中固体杂质的沉淀,防止人工湿地的堵塞;引水渠位于河岸两边,其上盖有阑珊,以防止人或物坠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改善水质的梯级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人工湿地采用梯级垂直流布置,每级高处深0.5米,低处深1m,以满足植物生长及污水处理的需要,其宽度根据岸坡坡度确定;梯级人工湿地的填料粒径自上而下逐级减小,每级人工湿地填料采用统一粒径,依次为30mm、15mm、5mm;植物分级种植,自上而下,各级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逐渐细密,通过人工湿地中基质—植物—微生物共同作用:发达的植物根系及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的净化作用、填料床体的截留及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实现了污水中污染物质和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杰卿曾奕滔濮溧高治鑫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