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连体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6450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1 1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式连体瓦,涉及建筑材料领域,提供一种容易铺设后不易下滑的连体瓦。中式连体瓦包括筒瓦和底瓦,筒瓦与底瓦制成一体形成瓦体,瓦体长度方向上筒瓦分为筒瓦主体和筒瓦搭接部,瓦体长度方向上底瓦分为底瓦主体和底瓦搭接部,筒瓦搭接部与底瓦搭接部位于瓦体的同一端并共同形成瓦体搭接部,底瓦搭接部的底面上设置有挂接结构。挂接结构能够钩住支撑连体瓦的支撑格条,从而避免下滑。挂接结构可以是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横条,也可以是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或更多凸块。挂接结构的高度最好不小于3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式连体瓦
本技术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式连体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中式瓦有两种,一种为分体瓦,一种为连体瓦。分体瓦是由相互独立的底瓦和筒瓦两部分组成,施工时底瓦相互叠放,筒瓦遮盖相邻两列底瓦的连接部分,这样导致施工时用瓦数量较多,浪费用料,施工成本高、效率低,且施工后屋顶不够美观。为了克服分体瓦的上述缺陷,出现了连体瓦,连体瓦将底瓦和筒瓦制成一体,连体瓦减少了叠放部分的材料并降低了施工劳动量。连体瓦式铺设在下方的支撑格条上的,屋顶是倾斜的,连体瓦可能下滑,而现有连体瓦没有防止下滑的结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连体瓦下滑情况。连体瓦的筒瓦边缘低于底瓦底部,也就是说连体瓦的底部整体上不处于同一平面,不利于连体瓦生产时在自动压机中成型及在辊道窑中的输送,影响连体瓦批量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容易铺设后不易下滑的连体瓦。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中式连体瓦包括筒瓦和底瓦,筒瓦与底瓦制成一体形成瓦体;沿瓦体长度方向,筒瓦分为筒瓦主体和筒瓦搭接部;沿瓦体长度方向,底瓦分为底瓦主体和底瓦搭接部;筒瓦搭接部与底瓦搭接部位于瓦体的同一端并共同形成瓦体搭接部,底瓦搭接部的底面上设置有挂接结构。进一步的是:挂接结构为沿瓦体宽度方向设置的横条。进一步的是:挂接结构为沿瓦体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凸块。进一步的是:挂接结构的高度不小于3mm。进一步的是:底瓦主体的底面上沿底瓦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导向条,导向条底面与筒瓦的边缘位于同一平面内,导向条的下端与瓦体下端有距离。进一步的是:瓦体搭接部的具有挡水梗的部分上设置有连接孔。进一步的是:瓦体搭接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挡水梗。进一步的是:瓦体宽度方向上底瓦分为底瓦平面部和底瓦上翘部,底瓦平面部和底瓦上翘部的过渡处设置有防水槽。进一步的是:筒瓦搭接部高于筒瓦主体。进一步的是:筒瓦主体和底瓦主体的顶面均为阶梯式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挂接结构能够钩住支撑连体瓦的支撑格条,从而避免下滑。(2)设置导向条,并使导向条底面与筒瓦的边缘位于同一平面内,有利于连体瓦生产时在自动压机中成型及在辊道窑中的输送,实现批量自动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中式连体瓦的顶面视图;图2是中式连体瓦的底面视图;图3是图1的C向视图;图4是中式连体瓦的侧视图;图5是图1的A-A剖视图;图6是中式连体瓦另一方向的侧视图;图7是图1的B-B剖视图;图中标记为:筒瓦1、筒瓦主体11、筒瓦搭接部12、底瓦2、底瓦主体21、导向条211、底瓦搭接部22、连接孔221、挂接结构222、底瓦平面部23、底瓦上翘部24、防水槽25、瓦体3、瓦体搭接部4、挡水梗41、支撑格条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为了提供一种容易铺设后不易下滑的连体瓦,如图1至图7所示:中式连体瓦包括筒瓦1和底瓦2,筒瓦1与底瓦2制成一体形成瓦体3;沿瓦体3长度方向,筒瓦1分为筒瓦主体11和筒瓦搭接部12;沿瓦体3长度方向,底瓦2分为底瓦主体21和底瓦搭接部22;筒瓦搭接部12与底瓦搭接部22位于瓦体3的同一端并共同形成瓦体搭接部4,底瓦搭接部22的底面上设置有挂接结构222。本技术所述的连体瓦是指现有技术的一个筒瓦1和一个底瓦2制成一体形成的连体瓦,连体瓦形状为矩形,瓦体3长度方向与筒瓦1的轴线方向相同。如图5所示,挂接结构222钩住支撑格条5,避免下滑。挂接结构222可以是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横条,也可以是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或更多凸块。挂接结构222的高度最好不小于3mm。为了提高连体瓦的生产效率,底瓦主体21的底面上沿底瓦2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导向条211,导向条211底面与筒瓦1的边缘位于同一平面内。导向条211有利于连体瓦生产时在自动压机中成型及在辊道窑中的输送,实现批量自动化生产。为了避免上方连体瓦的导向条211搭在下方连体瓦上,导向条211的下端与瓦体3下端应有距离。为了进一步避免连体瓦下滑,底瓦搭接部22上设置有连接孔221。可在连接孔221和支撑格条5内和钉入钉子或装入螺钉,避免连体瓦下滑。为了避免漏水,瓦体搭接部4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挡水梗41。挡水梗41凸出瓦体搭接部4的上表面,可阻止水从连体瓦上端漏出,从而使连体瓦防水效果好。为了避免水从连接孔221内漏出,前述连接孔221应设置于瓦体搭接部4的具有挡水梗41的部分上。瓦体3宽度方向上底瓦2分为底瓦平面部23和底瓦上翘部24,同样为了进一步避免漏水,底瓦平面部23和底瓦上翘部24的过渡处设置有防水槽25。这样使得同一行相邻连体瓦叠放时位于更加契合,铺设后屋面整体更平整并更防水。为了利于从上至下排水,防止在瓦缝间积水,筒瓦搭接部12高于筒瓦主体11。筒瓦搭接部12高于筒瓦主体11,使同一列中相邻两片瓦叠放时位于上端的瓦高于位于下端的瓦,利于从上至下排水,防止在瓦缝间积水。筒瓦搭接部12与筒瓦主体11的高度差最好小于4mm。为了使铺设形成的屋顶更加美观,筒瓦主体11和底瓦主体21的顶面均为阶梯式结构,筒瓦主体11的顶面的相邻阶梯的落差不大于5mm,底瓦主体21的顶面的相邻阶梯的落差不大于6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中式连体瓦

【技术保护点】
中式连体瓦,包括筒瓦(1)和底瓦(2),筒瓦(1)与底瓦(2)制成一体形成瓦体(3);沿瓦体(3)长度方向,筒瓦(1)分为筒瓦主体(11)和筒瓦搭接部(12);沿瓦体(3)长度方向,底瓦(2)分为底瓦主体(21)和底瓦搭接部(22);筒瓦搭接部(12)与底瓦搭接部(22)位于瓦体(3)的同一端并共同形成瓦体搭接部(4);其特征在于:底瓦搭接部(22)的底面上设置有挂接结构(2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中式连体瓦,包括筒瓦(1)和底瓦(2),筒瓦(1)与底瓦(2)制成一体形成瓦体(3);沿瓦体(3)长度方向,筒瓦(1)分为筒瓦主体(11)和筒瓦搭接部(12);沿瓦体(3)长度方向,底瓦(2)分为底瓦主体(21)和底瓦搭接部(22);筒瓦搭接部(12)与底瓦搭接部(22)位于瓦体(3)的同一端并共同形成瓦体搭接部(4);其特征在于:底瓦搭接部(22)的底面上设置有挂接结构(2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式连体瓦,其特征在于:挂接结构(222)为沿瓦体(3)宽度方向设置的横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式连体瓦,其特征在于:挂接结构(222)为沿瓦体(3)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凸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式连体瓦,其特征在于:挂接结构(222)的高度不小于3mm。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中式连体瓦,其特征在于:底瓦主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学海
申请(专利权)人:犍为新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