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楼盖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6441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1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心楼盖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属于建筑结构构件技术领域。在底模板与楼板上层钢筋之间设有限制填充内模上浮的内模固定框,所述内模固定框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横杆和连接两根横杆的若干纵杆;所述楼板上层钢筋与底模板通过若干组固定架进行连接;相邻两组固定架之间设有一定间隔;每组固定架包括夹紧在填充内模左右两侧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端与横杆固定连接并向上延伸至楼板上层钢筋;固定杆上端与楼板上层钢筋进行焊接固定,固定杆下端与底模板固定。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可以有效地固定填充内模,防止填充内模上浮或左右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心楼盖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结构构件
,特别涉及一种空心楼盖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在建筑领域,填充内模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板施工工艺以其混凝土用量少、隔声隔热保温性能好、自重轻、可较方便实现大跨度、增加楼层净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房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就是按一定规则例如矩形阵列的方式放置聚苯填充内模后,经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在楼板中形成空腔的楼盖。“填充内模”即为埋置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中用以形成空腔且不取出的物体,但由于填充内模重量很轻,浇筑混凝土时受到的浮力较大,因此其定位准确性和上浮现象成为空心楼盖板施工质量的关键。一般常用的固定方法是采取铁丝将填充内模与底板钢筋连接。然而由于铁丝强度较低,混凝土浇筑时在混凝土振捣棒的作用下,固定铁丝容易断裂,导致填充内模上浮或左右偏移,从而造成楼板底模局部上移或钢筋移位,因此该固定措施基本无法控制填充内模的位置,容易产生质量隐患;同时该方法施工繁琐,需进行单个内模的单个固定,布置好的填充内模整体性差、工程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防止填充内模上浮或左右移动的、可防止填充内模布置混乱的空心楼盖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心楼盖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底模板与楼板上层钢筋之间设有限制填充内模上浮的内模固定框,所述内模固定框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横杆和连接两根横杆的若干纵杆;所述楼板上层钢筋与底模板通过若干组固定架进行连接;相邻两组固定架之间设有一定间隔;每组固定架包括夹紧在填充内模左右两侧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端与横杆固定连接并向上延伸至楼板上层钢筋;固定杆上端与楼板上层钢筋通过焊接固定,固定杆下端与底模板固定。进一步,底模板对应固定杆的位置开有通孔,所述固定杆下端通过通孔延伸至底模板下表面;底模板下表面设有防止固定杆上移的卡具;所述固定杆下端与卡具通过焊接固定。进一步,所述卡具形状为条形;或者,所述卡具形状为“U”形,所述固定杆的下端与“U”形卡具的内侧通过焊接固定。进一步,所述内模固定框、固定架和卡具均由直径6毫米的钢筋制成。更进一步,所述横杆与纵杆的长度比为6:1。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的空心楼盖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可以有效地固定填充内模,防止填充内模上浮或左右移动,保证了底板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另外本技术的固定结构整体性好,保证了浇筑混凝土时不会造成内模混乱,而且可以批量生产、安装简便,可有效提高现场的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安装后的正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一的仰视图;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二的仰视图。图中:1、内模固定框;1-1、横杆;1-2、纵杆;2、固定架;2-1、固定杆;3、填充内模;4、楼板上层钢筋;5、底模板;6、卡具。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列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至图4:一种空心楼盖填充内模3的固定结构,包括在底模板5与楼板上层钢筋4之间设置的限制填充内模3上浮的内模固定框1,所述内模固定框1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横杆1-1和连接两根横杆1-1的若干纵杆1-2。为了保持整齐和节约材料成本,优选的,横杆1-1和纵杆1-2互相垂直。所述楼板上层钢筋4与底模板5通过若干组固定架2进行连接;相邻两组固定架2之间根据填充内模3的布置规则设有一定间隔;每组固定架2包括夹紧在填充内模3左右两侧的固定杆2-1,这样填充内模3被定位在固定杆2-1与内模固定框1形成的网格之间,从而防止了填充内模3的左右移动。所述固定杆2-1的上端与横杆1-1固定连接并向上延伸至楼板上层钢筋4;固定杆2-1上端与楼板上层钢筋4通过焊接固定,固定杆2-1下端与底模板5固定。具体为:底模板5开有通孔,所述固定架2下端穿过通孔并与贴合在底模板5下表面的条形卡具6固定连接;所述条形卡具6与固定架2垂直设置;条形卡具6的长度大于所述通孔直径。在混凝土浇筑时,为了使本技术的固定结构不会在混凝土振捣棒的作用下脱开,从而造成填充内模3的上浮或左右移动,上述固定连接方式均采用焊接。且所述内模固定框1和固定杆2-1均由直径为6毫米的钢筋制成,进一步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铁丝易折断的缺陷。优选的,所述底模板5的通孔直径略大于钢筋直径;所述条形卡具6为直径为6毫米钢筋段;条形卡具6与固定杆2-1的下端进行焊接后,便将固定杆2-1下端固定在底模板5的下表面。此时,固定杆2-1上下端分别被内模固定框1和底模板5固定,进一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填充内模3上浮,保证了底板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优选的,目前市场常见的填充内模3为方形空心内模或圆柱体形空心内模,以常见的长为1米/0.75米/0.5米、宽和高均为0.3米的方形空心内模为例,所述横杆1-1长度优选3米,纵杆1-21-2长度为0.5米;所述纵杆1-2之间的间距可容纳至少两个填充内模3,既能保证与横杆1-1的连接效果,又能避免纵杆1-2的过度使用。本技术的每个空心楼盖填充内模3固定结构可同时固定多个填充内模3。同时,本技术的空心楼盖填充内模3固定结构可以根据填充内模3的形状和尺寸进行设计,批量生产,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布置好的填充内模3整体性好,不混乱。实施例二:请参阅图5: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将实施例一中条形卡具6改为“U”形卡具6,所述固定杆2-1的下端与“U”形卡具6的内侧通过焊接固定。如图5所示,“U”形卡具6与固定杆2-1的左右外表面均接触,因此均采用焊接固定,与条形卡具6焊接相比,“U”形卡具6将使焊接更加牢固。优选的,“U”形卡具6采用直径6毫米的钢筋制成。工作原理:现场施工时,首先在底模板5上部铺设底层钢筋,再按一定规则例如矩形阵列的形式将填充内模3布置在底层钢筋的垫块上;随后放置本技术的填充内模3的固定结构,使内模固定框1置于填充内模3上表面,且每个填充内模3被定位在固定架2与内模固定框1形成的网格之间;然后在内模固定框1上方铺设上层钢筋。最后,固定架2下端穿过底模板5的通孔,并在底模板5下表面与条形卡具/“U”形卡具6通过焊接固定;固定架2的上端与楼板上层钢筋4通过焊接固定。这些工序完成以后,就可以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序。以上所述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空心楼盖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心楼盖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底模板与楼板上层钢筋之间设有限制填充内模上浮的内模固定框,所述内模固定框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横杆和连接两根横杆的若干纵杆;所述楼板上层钢筋与底模板通过若干组固定架进行连接;相邻两组固定架之间设有一定间隔;每组固定架包括夹紧在填充内模左右两侧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端与横杆固定连接并向上延伸至楼板上层钢筋;固定杆上端与楼板上层钢筋通过焊接固定,固定杆下端与底模板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心楼盖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底模板与楼板上层钢筋之间设有限制填充内模上浮的内模固定框,所述内模固定框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横杆和连接两根横杆的若干纵杆;所述楼板上层钢筋与底模板通过若干组固定架进行连接;相邻两组固定架之间设有一定间隔;每组固定架包括夹紧在填充内模左右两侧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端与横杆固定连接并向上延伸至楼板上层钢筋;固定杆上端与楼板上层钢筋通过焊接固定,固定杆下端与底模板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楼盖填充内模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底模板对应固定杆的位置开有通孔,所述固定杆下端通过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研东韩爱华王先孟刘晓蕊安鹏解明杰尚长春王珏于文悦孙卫云陈建龙王庆树王永军杨俊领杨洪群于伟解亚程尚坤孙浩翁冠熊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第四市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