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超专利>正文

一种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1775359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1 1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灸针制备方法及针灸针,包括以下步骤:取一针体,在针体的一端加工出道以上的褶皱部;取一管体,使针体的另一端从管体中间通孔穿过,并施加拉力使褶皱部完全位于管体的中间通孔内;从径向上挤压管体的一端,使管体变形而使通孔内壁与针体接触;将所述针体的另一端加工成尖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针灸针制备方法及针灸针,生产工艺简单,且可承受的较大的顶出力,针体和管体之间结合牢固,完全符合人体针灸所需拉力。

An assembly method of needle body and tube body of acupuncture need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acupuncture needle and acupuncture needle,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taking a needle body, processing the fold part above the passage on one end of the needle body, taking a tube body, making the other end of the needle through through the hole in the middle of the tube, and exerting the pull force to make the fold part completely in the middle through hole in the tube body; extruding the pipe body from the radial direction. At one end, the tube body is deformed to make the inner wall of the through hole contact with the needle body,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needle body is processed into a tip. Th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cupuncture needle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are simple 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can bear large force of top outpu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eedle body and the tube body is firm, and fully conforms to the tension required by the human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属于中医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如图1所述,为一种常见的针灸针,包括,针体1和管体2(握把,用于供手拿持)。使用时,由中医对准人体上的穴位后扎入穴位进行针灸。现有技术中,针体1常采用不锈钢材质,管体2为塑料或者铝合金材质,装配时,针体1通常通过填充物(如胶水等)固定在管体2内,由于管体2的通孔孔径较小,填充物难以灌入通孔内,且会导致生产工序复杂,材料损耗较大。现有技术中,还可采用直针体1通过力使管体发生形变,通过管体2压紧针体1,然而,针体1外壁较为光滑,直接压紧针体1会导致牢固度不够,针体1容易被顶出。而在进行针灸时,针体1要克服皮肤的阻力,因此在扎针时,容易将针体1从管体2中“顶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针体与管体装配复杂、牢固度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提供一种生产简单且针体和管体之间结合强度高的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及通过该方法制备得到的针灸针。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一针体,在针体的一端加工出道以上的褶皱部;取一管体,使针体的另一端从管体中间通孔穿过,并施加拉力使褶皱部完全位于管体的中间通孔内;从径向上挤压管体的一端,使管体变形而使通孔内壁与针体接触;将所述针体的另一端加工成尖端。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装配方法,针体褶皱部通过模具压合形成,模具包括:具有道以上平行的凹槽的底模具和具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起的顶模具,所述针体在底模具和顶模具之间挤压形成褶皱部。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装配方法,所述凹槽的宽度为0.5-1m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5-1mm,相邻两个凹槽的距离为3-5mm。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装配方法,所述管体由铝合金材料制成,针体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管体通孔的直径为0.4-0.5mm,针体1为0.05-0.2丝。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装配方法,在将所述针体的另一端加工成尖端之前,还包括,将管体的长度截短到1.8-4cm的步骤。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装配方法,还包括,将加工好的针灸针放置在透明塑料管中,管体通过粘胶与塑料管内壁粘接的步骤。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装配方法,在将所述针体穿过管体前,还包括将针体的末端弯折180°形成重叠部分的步骤。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装配方法,所述重叠部分的长度为0.4-0.6c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针灸针制备方法及针灸针,生产工艺简单,且可承受的较大的顶出力,针体和管体之间结合牢固,完全符合人体针灸所需拉力。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针灸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2的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的示意图;图4是底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针体;2-管体;11-第一褶皱部;12-第二褶皱部;13-第三褶皱部;14-第四褶皱部;3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取一针体1在的一端加工出4道以上的褶皱部,如图2所示有4道褶皱部,第一褶皱部11、第二褶皱部12、第三褶皱部13、第四褶皱部14;取一管体2(握柄),使针体1的另一端从管体2中间通孔穿过,并施加拉力使褶皱部完全位于管体2的中间通孔内;从径向上挤压管体2的一端,使管体2变形而使通孔内壁与针体1接触;将所述针体1的另一端加工成尖端(加工成尖端前可截断针体1以使针体1的长度合适)。针体1褶皱部通过模具压合形成,模具包括:具有3道以上平行的凹槽31的底模具和具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起的顶模具,所述针体1在底模具和顶模具之间挤压形成褶皱部,所述凹槽31的宽度为0.5-1mm,所述凹槽31的深度为0.5-1mm,相邻两个凹槽31的距离为3-5mm。图4为一底模具,顶模具结构与底模具类似,只是在图4中凹槽31的位置为凸起。图4中,左右两侧均有凹槽31,可在左右两侧同时进行加工。所述管体2由铝合金材料制成,针体1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管体2通孔的直径为0.4-0.5mm,针体1为0.05-0.2丝,优选为0.1丝。本实施例的针灸针制备方法还包括在管体2外壁上通过压印形成防滑条纹的步骤。本实施例的针灸针制备方法还包括,将管体2的长度截短到1.8-4cm的步骤。所述管体2为染色后的管体,颜色可以为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等等。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一针体1,在针体1的一端加工出4道以上的褶皱部(褶皱部向着一个方向倾斜);将针体1的褶皱部末端弯折180°形成重叠部分;取一管体2,使针体1的另一端从管体2中间通孔穿过,并施加拉力使褶皱部完全位于管体2的中间通孔内;从径向上挤压管体2的一端(通常是下端),使管体2变形而使通孔内壁与针体1接触;将所述针体1的另一端加工成尖端(加工成尖端前可截断针体1以使针体1的长度合适);将加工好的针灸针放置在透明塑料管中,管体2通过粘胶与塑料管内壁粘接,通过透明塑料管可保护针体1,防止针体1扎到其它物体,。针体1褶皱部通过模具压合形成,模具包括:具有3道以上平行的凹槽31的底模具和具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起的顶模具,所述针体1在底模具和顶模具之间挤压形成褶皱部,所述凹槽31的宽度为0.5-1mm,所述凹槽31的深度为0.5-1mm,相邻两个凹槽31的距离为3-5mm。图4为一底模具,顶模具结构与底模具类似,只是在图4中凹槽31的位置为凸起。图4中,左右两侧均有凹槽31,可在左右两侧同时进行加工。每道凹槽31与凸起压合针体1后均会形成一褶皱部。所述管体2由铝合金材料制成,针体1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管体2通孔的直径为0.4-0.5mm,针体1为0.05-0.2丝,优选为0.1丝。本实施例的针灸针制备方法还包括在管体2外壁上通过压印形成防滑条纹的步骤。本实施例的针灸针制备方法还包括,将管体2的长度截短到1.8-4cm的步骤,如1.8、2、2.5、3、3.5、4、4.5、5cm。褶皱部的长度小于该管体2的长度。所述管体2为染色后的管体,颜色可以为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等等。还包括,将加工好的针灸针放置在透明塑料管中,管体2通过粘胶与塑料管内壁粘接。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针灸针,通过实施例1的针灸针装配方法制备得到。实施例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针灸针,通过实施例2的针灸针装配方法制备得到。为了测试针体1和管体2之间结合的牢固度,拉拔组装好的针灸针的针体1,逐渐增大顶出力,当能够将针体1从管体2上顶出时,记录该顶出力值为可承受的最大顶出力值。表:不同模具加工得到的针灸针的可承受的最大拉力管体2通孔的直径为0.45mm,针体1为0.1丝。*编号1-6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编号7的采用实施例2的方法,即针灸针在褶皱部的末端弯折180°形成重叠部分。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针灸针可承受的最大顶出力均大于8N,针体1和管体2之间结合牢固,完全符合人体针灸所需拉力。以上述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取一针体(1),在针体(1)的一端加工出(4)道以上的褶皱部;取一管体(2),使针体(1)的另一端从管体(2)中间通孔穿过,并施加拉力使褶皱部完全位于管体(2)的中间通孔内;从径向上挤压管体(2)的一端,使管体(2)变形而使通孔内壁与针体(1)接触;将所述针体(1)的另一端加工成尖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灸针针体与管体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取一针体(1),在针体(1)的一端加工出(4)道以上的褶皱部;取一管体(2),使针体(1)的另一端从管体(2)中间通孔穿过,并施加拉力使褶皱部完全位于管体(2)的中间通孔内;从径向上挤压管体(2)的一端,使管体(2)变形而使通孔内壁与针体(1)接触;将所述针体(1)的另一端加工成尖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针体(1)褶皱部通过模具压合形成,模具包括:具有(3)道以上平行的凹槽的底模具和具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起的顶模具,所述针体(1)在底模具和顶模具之间挤压形成褶皱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宽度为0.5-1m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5-1mm,相邻两个凹槽的距离为3-5mm。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超卡琳·玛丽·苏瑞妮
申请(专利权)人:冯超卡琳·玛丽·苏瑞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