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36801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8 13:03
一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包括四以上偶数层波绕组结构,波绕组结构分为两条支路,每条支路均各自由四以上偶数层扁铜线构成,波绕组结构包括引出线端和非引出线端,引出线端上设置焊接点,且绕组引出线端部节距均相等,非引出线端均为U型线。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每槽导体层数N=4,6,8,10,…且并联支路为偶数时,可以提高电枢绕组内、外层的均匀性,改善内外层绕组温度不均匀性,提高电机的电气性能指标。最大的特点是消除扁铜线电枢绕组端部过桥线,只剩下电源引出线和星点连接线,简化端部异形线的结构布局,减少电机绕组端部空间尺寸。

A flat copper wire winding armature winding

A flat copper wire wave winding armature winding, including more than four even layer wave winding structure, wave winding structure is divided into two branches, each branch are all free more than four even flat copper wire, wave winding structure includes lead wire end and non lead wire end lead wire end is provided with a welding point, and winding the end of the pitch line are equal, non lead wire ends are U type line. The invention is at the number of conductor layers per slot N=4,6,8,10,... When the parallel branch is even, it can improve the uniformity of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armature winding, improve the temperature inhomogeneity of the inner and outer winding, and improve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index of the motor. The biggest feature is to eliminate the end line of the armature winding of the flat copper wire, leaving only the power lead and the star connection line, which simplifies the structural layout of the ends, and reduces the space size of the end of the motor win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领域,尤其涉及交流电机领域,特别是一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当每槽导体数N=4层时,往往三相绕组选用的连接方式是:1、2层构成一条支路(内层),3、4层为另外一条支路(外层),两条支路并联连接,这样两条支路间容易存在不平衡,导致两条支路温度分布不均、内层比外层绕组温度高的问题。从电机波绕组原理可知,每槽导体数N=2层时,每条支路均有3条过桥线、1个星点连接、3根电源引出线。现有的扁铜线波绕组电机,当每槽导体数N=4层时,两条支路并联连接时,两条支路一共有6条过桥线、2个星点连接、6根电源引出线,且这些异型线存在分布集中、结构布线复杂、量产工艺性不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所述的这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三相绕组两条支路间温度分布不均、过桥线与星点连接线和三相引出线分布集中、布线复杂以及量产工艺性不好的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这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包括四以上偶数层的波绕组结构,其中,每条支路均各自由四以上偶数层的扁铜线构成,所述的波绕组结构包括引出线端和非引出线端,所述的引出线端上设置焊接点,且绕组引出线端部节距均相等,所述的非引出线端均为U型线。进一步的,所述的非引出线端采用短距,还设置有数量与电机极数相同的节距不相等处。本专利技术和已有技术相比较,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扁铜线波绕组方案,从而实现当每槽导体层数N=4,6,8,10,…且并联支路为偶数时可以提高电枢绕组内、外层的均匀性,改善内外层绕组温度不均匀性,提高电机的电气性能指标。最大的特点是消除扁铜线电枢绕组端部过桥线,只剩下电源引出线和星点连接线,大大简化了端部异形线的结构布局,减少电机绕组端部空间尺寸。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的三相绕组原理展开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的三相绕组原理连接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的每槽导体分布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的U相绕组展开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的引出线端过桥线连接端点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的引出线端电源引出线和星点连接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这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本实施例以54槽、极对数P=6、短距Y1=8、每槽导体层数N=4为例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本专利技术的这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为四层波绕组结构,绕组引出线端端子U1、U2、U3、U4,V1、V2、V3、V4,……下标数字1、2、3、4分别对应每槽中的1、2、3、4层导体,1、2层绕组与3、4层绕组形式完全相同,但端部连接线的连接方式不同。该绕组改变现有焊接点放在绕组非引出线的布局,改为引出线端,且绕组引出线端部节距相等(Y2=10),这样引出线端部扭头时扭斜角度均一致,扭头工装模具相对简单且易实现。绕组非引出线端全部为U型线,没有过桥线、星点线、电源引出线三种异型线,更易实现量产全自动化插线。非引出线端除采用短距(Y1=8)外,还有6处节距不相等处(每处Y1’=10,Y1*=7,Y1#=7),该6处可以相邻布置,也可以不相邻,均不影响性能。该扁铜线波绕组没有采用现有技术方案(将1、2层构成一条支路(内层),3、4层为另外一条支路(外层),两条支路并联连接),每相绕组也是两条支路,但每条支路均由1、2、3、4层扁铜线构成。该措施对每槽导体层数N=4,6,8,10,…且并联支路为偶数时,各种定、转子槽配合均适用,且绕组节距为短距、整距、长距均适用。U相绕组的两条并联支路,U相电源一条支路从端子U1进,另一条支路从X4进,然后按照绕组电流方向,分别以波绕形式将所有导体串联。并联支路1:U1先从3#槽第一层(图中实线所示)进入,然后以节距Y1=8进入11#第二层(图中虚线所示),然后以Y2=10进入第一层21#(图中实线所示),以同样的规律依次进入29#,39#,46#,2#……恰好绕行一周,为避免绕组闭合,且不改变引出线端的节距,人为地在非引出线端后退一个槽(节距Y1=7),同样的规律绕行第二圈、第三圈为避免绕组重合,人为地在非引出线端前进两个槽(节距Y1=10),这样绕行后从U2出,然后以同样的规律从U3进入到绕组第三层,最后从第四层U4出连接星点。并联支路2:从第四层X4进入,然后以支路1的规律从第3层X3出,然后从第二层X2进,最后从第一层X1出连接星点。V相、W相与U相绕组规律一样,最终原理展开图如图1和端部连接图2所示。最后将星点线U4、V4、W4连接成一个星点,将星点线X1、Y1、Z1连接成另一个星点。三相电源引出线:U相:U1-X4,V相:V1-Y4,W相:W1-Z4;相邻过桥线直接相连:U2-U3,V2-V3,W2-W3,X2-X3,Y2-Y3,Z2-Z3,相邻过桥线处于同一个槽中位置的2、3层,不需要额外的连接线,直接焊接在一起即可,这样引出线端只剩下电源引出线和星点连接线,大大简化了端部异形线的结构布局,减少电机绕组端部空间尺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包括四以上偶数层的波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波绕组结构分为两条支路,每条支路均各自由四以上偶数层的扁铜线构成,所述的波绕组结构包括引出线端和非引出线端,所述的引出线端上设置焊接点,且绕组引出线端部节距均相等,所述的非引出线端均为U型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铜线波绕组电枢绕组,包括四以上偶数层的波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波绕组结构分为两条支路,每条支路均各自由四以上偶数层的扁铜线构成,所述的波绕组结构包括引出线端和非引出线端,所述的引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华宋志环曹红飞徐锋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