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29948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8 0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包括外套体、轴向力传递管及连接件。外套体的第一端伸出到轴向力传递管外、且套装至顶管隧道管节的管节插端上。轴向力传递管第一端面与管节插端的端面相适应设置、且与管节插端的端面相接触。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与盾构隧道管片的端面相适应设置、且与盾构隧道管片的端面相接触。连接件穿过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将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与盾构隧道管片相连接。上述的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能完成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间的连接固定,如此能够较好地将盾构隧道管片上的应力传递至顶管隧道管节上。

Connecting device for pipe segment of pipe jacking tunnel and shield tunnel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nnecting device of the pipe section of a pipe tunnel and a shield tunnel section, including a coat body, an axial force transfer tube and a connecting piece. The first end of the coat is extended out of the axial force transfer tube and is fitted to the pipe joint of the pipe section of the pipe jacking tunnel. The first end face of the axial force transfer tube is adapted to the end face of the pipe node and contact with the end face of the pipe intercalation end. The second end face of the axial force transfer tube is adapted to the end face of the shield tunnel tube, and contact with the end face of the shield tunnel segment. The connector passes through the first installation hole and the second installation hole to connect the second end face of the axial force transfer tube to the shield tunnel section. The connection device between the above pipe jacking tunnel and the shield tunnel segment can complete the connection and fixation between the pipe section of the pipe tunnel and the shield tunnel segment, so that the stress on the shield tunnel segment can be well transferred to the pipe joint of the pipe jacking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盾构隧道
,特别是涉及一种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输电需求越来越大,城市用地日趋紧张,这就使得城市输电正快速地由地面架空输电转为地下电力隧道输电。常规电力隧道一般采用顶管法或盾构法施工成型。顶管法施工时,顶管隧道管节首尾通过F型承插口插接。盾构隧道施工时,盾构隧道管片之间主要通过手孔螺栓连接。然而,当采用顶管法、盾构法联合施工时,隧道相应地需采用顶管管节和盾构管片两种衬砌结构。该两种衬砌结构的接口方式完全不同,无法相互连接在一起。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它能够将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连接在一起。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包括:外套体、轴向力传递管及连接件;所述外套体套设在所述轴向力传递管上,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伸出到所述轴向力传递管外,且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用于套装至顶管隧道管节的管节插端上,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一端面用于与所述管节插端的端面相适应设置;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用于与盾构隧道管片的端面相适应设置,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设有与所述盾构隧道管片的第一安装孔相应设置的第二安装孔,所述连接件用于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将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与所述盾构隧道管片相连接。上述的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在隧道工作井掘进形成后,可以固定在隧道掘进机器尾部;然后将顶管隧道管节的管节插端插入至外套体的第一端内,使管节插端的端面与轴向力传递管第一端面相接触,持续顶进,形成顶管隧道段;再将隧道掘进机器尾部与连接装置分离,使盾构隧道管片与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相接触、并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固定,从而便能完成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间的连接固定。由于轴向力传递管第一端面与管节插端的端面相适应设置,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与盾构隧道管片的端面相适应设置,如此能平顺地将盾构隧道管片上的轴向应力传递至顶管隧道管节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向力传递管包括第一管段及与所述第一管段相连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上;所述第一管段包括第一环形板、第二环形板及第一内套体,所述第一环形板用于与所述盾构隧道管片的端面相适应设置,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外缘、所述第二环形板的外缘均与所述外套体内侧壁固定相连,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内缘通过所述第一内套体与所述第二环形板的内缘固定相连,所述第一环形板、所述第二环形板、所述第一内套体及所述外套体围成腔室,所述腔室内填充有水泥或混凝土。第一管段能够将盾构隧道管片上的轴向应力较好地传递至第二管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段包括第三环形板及多个加劲板,所述第三环形板用于与所述管节插端的端面相适应设置,所述加劲板并列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套体的内侧壁,所述加劲板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板相连,所述加劲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环形板相连,相邻所述加劲板之间填充有水泥或混凝土。多个加劲板能够将第一管段的轴向应力均匀地传递至顶管隧道管节上。另外,由于加劲板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可以利于工作人员将连接件插入至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中,并使连接件端部固定在第一管段上,便于连接件将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与盾构隧道管片连接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还包括套管,所述第一环形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环形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应的第二通孔,所述套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装设在所述第一管段上,所述套管的管孔为所述第二安装孔。如此,将套管一端装设在第一环形板的第一通孔上,套管另一端装设在第二环形板的第二通孔上,然后再向腔室中浇筑水泥或混凝土,这样第一管段成型后,套管的管孔便成为第二安装孔,从而无需在第二管段上加工形成第二安装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螺栓,所述螺栓的其中一部分栓体用于与所述盾构隧道管片的第一安装孔相应设置,所述螺栓的另一部分栓体与所述套管相应设置。如此,螺栓的其中一部分栓体可以根据第一安装孔的形状,相应设计为弧形状,插装固定至盾构隧道管片的第一安装孔中;螺栓的另一部分栓体则可以根据第二安装孔的形状,相应设计成直段,插装固定至套管中,从而能够便于较好地将盾构隧道管片与轴向力传递管之间进行组装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段还包括第二内套体,所述第二内套体与所述第三环形板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内套体的外侧壁与所述加劲板固定相连。如此,第二内套体连接加劲板、第三环形板后,能增强第二管段的结构稳定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向力传递管为由水泥或混凝土浇筑成型的水泥或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或者,所述轴向力传递管包括并列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套体内侧壁的多个加强板,与所述加强板一端连接的第四环形板,及与所述加强板另一端连接的第五环形板,所述第四环形板用于与所述盾构隧道管片的端面相适应设置,所述第五环形板用于与所述管节插端的端面相适应设置,相邻所述加强板的间隔中填充有水泥或混凝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用于设置在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内侧壁与所述管节插端外侧壁之间。如此,能保证连接装置与顶管隧道管节之间较好的密封性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环,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有绕所述轴向力传递管周向设置的凹部,所述第二密封环装设在所述凹部中。如此,能保证连接装置与盾构隧道管片间较好的密封性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孔为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绕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周向间隔布置,所述连接件为多个,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一一相应设置。如此,通过多个连接件来将盾构隧道管片与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之间进行连接,能保证盾构隧道管片与连接装置间连接较为稳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的管壁处的轴向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通过连接装置组装连接后的管壁处的轴向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2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10、外套体,11、第一端,20、轴向力传递管,201、第一端面,202、第二端面,203、第二安装孔,204、凹部,21、第一管段,211、第一环形板,212、第二环形板,213、第一内套体,214、第一通孔,215、第二通孔,22、第二管段,221、第三环形板,222、加劲板,223、第二内套体,23、腔室,24、套管,30、连接件,31、栓体,32、栓体,40、顶管隧道管节,41、管节插端,411、端面,50、盾构隧道管片,51、端面,52、第一安装孔,60、第一密封环,70、第二密封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体、轴向力传递管及连接件;所述外套体套设在所述轴向力传递管上,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伸出到所述轴向力传递管外,且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用于套装至顶管隧道管节的管节插端上,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一端面用于与所述管节插端的端面相适应设置;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用于与盾构隧道管片的端面相适应设置,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设有与所述盾构隧道管片的第一安装孔相应设置的第二安装孔,所述连接件用于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将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与所述盾构隧道管片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体、轴向力传递管及连接件;所述外套体套设在所述轴向力传递管上,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伸出到所述轴向力传递管外,且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用于套装至顶管隧道管节的管节插端上,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一端面用于与所述管节插端的端面相适应设置;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用于与盾构隧道管片的端面相适应设置,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设有与所述盾构隧道管片的第一安装孔相应设置的第二安装孔,所述连接件用于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将所述轴向力传递管第二端面与所述盾构隧道管片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力传递管包括第一管段及与所述第一管段相连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上;所述第一管段包括第一环形板、第二环形板及第一内套体,所述第一环形板用于与所述盾构隧道管片的端面相适应设置,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外缘、所述第二环形板的外缘均与所述外套体内侧壁固定相连,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内缘通过所述第一内套体与所述第二环形板的内缘固定相连,所述第一环形板、所述第二环形板、所述第一内套体及所述外套体围成腔室,所述腔室内填充有水泥或混凝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段包括第三环形板及多个加劲板,所述第三环形板用于与所述管节插端的端面相适应设置,所述加劲板并列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套体的内侧壁,所述加劲板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板相连,所述加劲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环形板相连,相邻所述加劲板之间填充有水泥或混凝土。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顶管隧道管节与盾构隧道管片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管,所述第一环形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环形板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伟张彬李春周维陈沛民颜天佑唐宗顺邓志宁洪选华刘巍巍唐兴佳李文丽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电力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