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架尾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9227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4 0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架尾梁,所述车架尾梁包括:一左副梁总成,所述左副梁总成具有第一滑轨;一右副梁总成,所述右副梁总成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副梁总成具有第二滑轨;其中,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相匹配;一前上横梁总成,一前下横梁总成,所述前下横梁总成与所述前上横梁总成相对设置;一尾横梁总成,所述尾横梁总成设置在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之间;一左加强板总成,一右加强板总成。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上装总成不可移动,造成了车架强度、前支腿受力、驻锄重量增加,且不能满足整车整备质量要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车架尾梁的一体化,上装总成能够水平向后、向下滑动的技术效果。

A frame tail bea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tail beam frame, the frame beam comprises a left side beam assembly, wherein the left side beam assembly has a first slide; a right side beam assembly, the right side and the left side beam assembly beam assembly is arranged relatively, and the right side beam has second. Among them, the first slide; the slide rail and the second slide match; a front beam assembly, a front lower beam assembly, wherein the front lower beam assembly and the front crossbeam assembly of oppositely arranged; a tail beam assembly, the tail beam assembly between the rear end of the set on the left side and the right side beam assembly beam assembly; a left reinforcing plate assembly, a right reinforcing plate assembly. To solve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is because the assembly can not move, causing the frame strength, front leg force, spade weight increase, and can not meet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crub quality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frame of the tail beam, with assembly technical effect can be horizontal, sliding down th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架尾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车架尾梁。
技术介绍
目前,大部分车辆的车架尾梁上装总成的安装方式一般采用传统的不可移动的安装方式。但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由于现有技术中上装总成不可移动,造成了车架强度、前支腿受力、驻锄重量增加,且不能满足整车整备质量要求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尾梁,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装总成不可移动,造成了车架强度、前支腿受力、驻锄重量增加,且不能满足整车整备质量要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车架尾梁的一体化,上装总成能够水平向后、向下滑动的技术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尾梁,所述车架尾梁包括:一左副梁总成,所述左副梁总成具有第一滑轨;一右副梁总成,所述右副梁总成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副梁总成具有第二滑轨;其中,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相匹配;一前上横梁总成,所述前上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前上端部;一前下横梁总成,所述前下横梁总成与所述前上横梁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前下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前下端部;一尾横梁总成,所述尾横梁总成设置在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之间;一左加强板总成,所述左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的后端部外侧连接;一右加强板总成,所述右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左加强板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外侧连接。优选的,所述车架尾梁还包括:一左导向板,所述左导向板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的后端部连接。优选的,所述车架尾梁还包括:一右导向板,所述右导向板与所述左导向板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导向板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连接。优选的,所述左导向板与所述左副梁总成通过螺接形式连接,所述右导向板与所述右副梁总成通过螺接形式连接。优选的,所述左导向板具有第三滑轨与第一导槽,所述右导向板具有第四滑轨与第二导槽;其中,所述第三滑轨与所述第四滑轨相匹配,所述第一导槽与所述第二导槽相对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三滑轨与所述第一滑轨具有一钝角,且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一导槽水平连接;所述第四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具有一钝角,且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二导槽水平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三滑轨与所述第四滑轨均具有一预定弧度。优选的,所述车架尾梁还包括:焊接总成滑轨,所述焊接总成滑轨由所述第一滑轨、所述第二滑轨、所述第三滑轨与所述第四滑轨组成。优选的,所述车架尾梁还包括:一滑块限位支架总成,所述滑块限位支架总成设置在所述右导向板的所述第二导槽内。优选的,所述滑块限位支架总成与所述右导向板通过螺接形式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尾梁,所述车架尾梁包括:一左副梁总成,所述左副梁总成具有第一滑轨;一右副梁总成,所述右副梁总成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副梁总成具有第二滑轨;其中,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相匹配;一前上横梁总成,所述前上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前上端部;一前下横梁总成,所述前下横梁总成与所述前上横梁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前下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前下端部;一尾横梁总成,所述尾横梁总成设置在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之间;一左加强板总成,所述左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的后端部外侧连接;一右加强板总成,所述右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左加强板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外侧连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上装总成不可移动,造成了车架强度、前支腿受力、驻锄重量增加,且不能满足整车整备质量要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车架尾梁的一体化,上装总成能够水平向后、向下滑动的技术效果。2.本专利技术通过所述左导向板与所述左副梁总成通过螺接形式连接,所述右导向板与所述右副梁总成通过螺接形式连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上装总成不可移动,造成了车架强度、前支腿受力、驻锄重量增加,且不能满足整车整备质量要求的技术问题,进一步达到上装总成整体便于插入焊接总成滑轨,操作方便的技术效果。3.本专利技术通过所述第三滑轨与所述第一滑轨具有一钝角,且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一导槽水平连接;所述第四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具有一钝角,且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二导槽水平连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上装总成不可移动,造成了车架强度、前支腿受力、驻锄重量增加,且不能满足整车整备质量要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上装总成能够在焊接总成滑轨上水平向后、向下滑动,减轻车架、前支腿和驻锄承受荷载重力的技术效果。4.本专利技术通过所述第三滑轨与所述第四滑轨均具有一预定弧度。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上装总成不可移动,造成了车架强度、前支腿受力、驻锄重量增加,且不能满足整车整备质量要求的技术问题,保证上装总成在移动过程中不受干涉,操作灵活的技术效果。5.本专利技术通过滑块限位支架总成,所述滑块限位支架总成设置在所述右导向板的所述第二导槽内。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上装总成不可移动,造成了车架强度、前支腿受力、驻锄重量增加,且不能满足整车整备质量要求的技术问题,保证了上装总成整体插入焊接总成滑轨,达到限制上装总成移动的技术效果。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车架尾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尾梁,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装总成不可移动,造成了车架强度、前支腿受力、驻锄重量增加,且不能满足整车整备质量要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车架尾梁的一体化,上装总成能够水平向后、向下滑动的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一左副梁总成,所述左副梁总成具有第一滑轨;一右副梁总成,所述右副梁总成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副梁总成具有第二滑轨;其中,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相匹配;一前上横梁总成,所述前上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前上端部;一前下横梁总成,所述前下横梁总成与所述前上横梁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前下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前下端部;一尾横梁总成,所述尾横梁总成设置在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之间;一左加强板总成,所述左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的后端部外侧连接;一右加强板总成,所述右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左加强板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外侧连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现有技术中上装总成不可移动,造成了车架强度、前支腿受力、驻锄重量增加,且不能满足整车整备质量要求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车架尾梁的一体化,上装总成能够水平向后、向下滑动的技术效果。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架尾梁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尾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尾梁包括:一左副梁总成,所述左副梁总成具有第一滑轨;一右副梁总成,所述右副梁总成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副梁总成具有第二滑轨;其中,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相匹配;一前上横梁总成,所述前上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前上端部;一前下横梁总成,所述前下横梁总成与所述前上横梁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前下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前下端部;一尾横梁总成,所述尾横梁总成设置在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之间;一左加强板总成,所述左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的后端部外侧连接;一右加强板总成,所述右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左加强板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外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尾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尾梁包括:一左副梁总成,所述左副梁总成具有第一滑轨;一右副梁总成,所述右副梁总成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副梁总成具有第二滑轨;其中,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二滑轨相匹配;一前上横梁总成,所述前上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前上端部;一前下横梁总成,所述前下横梁总成与所述前上横梁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前下横梁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前下端部;一尾横梁总成,所述尾横梁总成设置在所述左副梁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之间;一左加强板总成,所述左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的后端部外侧连接;一右加强板总成,所述右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左加强板总成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加强板总成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外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尾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尾梁还包括:一左导向板,所述左导向板与所述左副梁总成的后端部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尾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尾梁还包括:一右导向板,所述右导向板与所述左导向板相对设置,且所述右导向板与所述右副梁总成的后端部连接。4.如权利要求2或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超石永林田冠华刘伟杨瑞卿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