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挑针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5975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挑针组件,包括针杆、套在针杆上的套筒、固定连接在针杆下端的第一针头、固定连接在套筒下端的第二针头;针杆的上端部设有针杆头,针杆头的直径大于针杆的直径,套筒的内径等于针杆的直径,针杆的外侧壁上设有四条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棱,四条凸棱沿针杆的周向均匀分布,凸棱的下端位于针杆的中部,套筒的上部设有与凸棱一一对应的条形槽;第一针头呈长条形板状,第一针头的右侧壁与针杆的外侧壁共面,第二针头呈长条形,且第二针头的右侧壁与套筒的内侧壁共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从塑壳中取出线束端子比较麻烦的问题,同时该挑针组件不仅能够适用于设有单刺插件结构的塑壳,也适用于设有双刺插件结构的塑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挑针组件
本技术涉及汽车线束,具体涉及一种挑针组件。
技术介绍
在汽车电路线束的塑壳内,一般线束端子插入塑壳后,因为塑壳各孔内设有带倒刺的插件结构,会对线束起一个固定作用,但往往有时候对某些线束要更换或修理时,这些线束再取出来就比较麻烦。同时现有的塑壳内带有单刺或双刺的插件结构,一种工具无法同时满足从这两种结构的塑壳中取出端子的使用需求,往往需要配置两种对应的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挑针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从塑壳中取出线束端子比较麻烦的问题,同时该挑针组件不仅能够适用于设有单刺插件结构的塑壳,也适用于设有双刺插件结构的塑壳。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挑针组件,包括针杆、套在所述针杆上的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针杆下端的第一针头、固定连接在所述套筒下端的第二针头;所述针杆的上端部设有针杆头,所述针杆头的直径大于所述针杆的直径,所述套筒的内径等于所述针杆的直径,所述针杆的外侧壁上设有四条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棱,四条所述凸棱沿所述针杆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凸棱的上端与所述针杆头相连,所述凸棱的下端位于所述针杆的中部,所述套筒的上部设有与所述凸棱一一对应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由所述套筒的上端面向下延伸,所述凸棱在所述针杆径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套筒的厚度;所述第一针头呈长条形板状,所述第一针头的右侧壁与所述针杆的外侧壁共面,所述第二针头呈长条形,且所述第二针头的右侧壁与所述套筒的内侧壁共面,所述第一针头的前侧壁与所述第二针头的前侧壁共面,所述第一针头的后侧壁与所述第二针头的后侧壁共面,所述第二针头下端与所述套筒上端面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一针头下端与所述针杆头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针头的下端部和所述第二针头的下端部均呈尖端朝下的楔形;所述第一针头的下端和所述第二针头的下端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一个双刺挑针结构;取下所述套筒,旋转所述套筒180度,再将所述套筒套在所述针杆上,能够使得第一针头的下端和第二针头的下端并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刺挑针结构。进一步,所述针杆、所述针杆头和所述凸棱均由塑料制成,所述套筒和所述第一针头由不锈钢制成,所述第二针头由不锈钢制成。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从塑壳中取出线束端子比较麻烦的问题,不仅能够适用于设有单刺插件结构的塑壳,也适用于设有双刺插件结构的塑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中:1—针杆;2—第一针头;3—针杆头;4—凸棱;5—套筒;6—条形槽;7—第二针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挑针组件,包括针杆1、套在针杆1上的套筒5、固定连接在针杆1下端的第一针头2、固定连接在套筒5下端的第二针头7;针杆1的上端部设有针杆头3,针杆头3的直径大于针杆1的直径,套筒5的内径等于针杆1的直径,针杆1的外侧壁上设有四条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棱4,四条凸棱4沿针杆1的周向均匀分布,凸棱4的上端与针杆头3相连,凸棱4的下端位于针杆1的中部,套筒5的上部设有与凸棱4一一对应的条形槽6,条形槽6由套筒5的上端面向下延伸,凸棱4在针杆1径向上的厚度大于套筒5的厚度;第一针头2呈长条形板状,第一针头2的右侧壁与针杆1的外侧壁共面,第二针头7呈长条形,且第二针头7的右侧壁与套筒5的内侧壁共面,第一针头2的前侧壁与第二针头7的前侧壁共面,第一针头2的后侧壁与第二针头7的后侧壁共面,第二针头7下端与套筒5上端面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针头2下端与针杆头3之间的间距;第一针头2的下端部和第二针头7的下端部均呈尖端朝下的楔形;第一针头2的下端和第二针头7的下端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一个双刺挑针结构;取下套筒5,旋转套筒5180度,再将套筒5套在针杆1上,能够使得第一针头2的下端和第二针头7的下端并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刺挑针结构。进一步,针杆1、针杆头3和凸棱4均由塑料制成,套筒5和第一针头2由不锈钢制成,第二针头7由不锈钢制成。上述的挑针组件具有以下几种工作状态:第一种工作状态如图2所示,第一针头2的下端和第二针头7的下端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一个双刺挑针结构,适用于设有双刺插件结构的塑壳;第二种工作状态如图3所示,在如图2的基础上,取下套筒5,旋转套筒5180度,再将套筒5套在针杆1上,使得第一针头2的下端和第二针头7的下端并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刺挑针结构,适用于设有单刺插件结构的塑壳;第三种工作状态时,取下套筒5,利用针杆1和第一针头2进行操作,适用于设有单刺插件结构的塑壳;第四种工作状态时,取下套筒5,利用套筒5和第二针头7进行操作,适用于设有单刺插件结构且单刺插件设置位置较深的塑壳。因此本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调整方便的额优点。同时通过设置针杆头3、相互配合的凸棱4和条形槽6来限定针杆1和套筒5的位置,凸棱4突出于套筒5的外侧壁,操作者握持在凸棱4处时,具有防滑的效果,并且能够保证套筒5和针杆1能够同步向前运动,以顶出插件,避免了出现套筒5相对于针杆1向前滑动的现象出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挑针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挑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针杆、套在所述针杆上的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针杆下端的第一针头、固定连接在所述套筒下端的第二针头;所述针杆的上端部设有针杆头,所述针杆头的直径大于所述针杆的直径,所述套筒的内径等于所述针杆的直径,所述针杆的外侧壁上设有四条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棱,四条所述凸棱沿所述针杆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凸棱的上端与所述针杆头相连,所述凸棱的下端位于所述针杆的中部,所述套筒的上部设有与所述凸棱一一对应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由所述套筒的上端面向下延伸,所述凸棱在所述针杆径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套筒的厚度;所述第一针头呈长条形板状,所述第一针头的右侧壁与所述针杆的外侧壁共面,所述第二针头呈长条形,且所述第二针头的右侧壁与所述套筒的内侧壁共面,所述第一针头的前侧壁与所述第二针头的前侧壁共面,所述第一针头的后侧壁与所述第二针头的后侧壁共面,所述第二针头下端与所述套筒上端面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一针头下端与所述针杆头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针头的下端部和所述第二针头的下端部均呈尖端朝下的楔形;所述第一针头的下端和所述第二针头的下端之间具有间隔,形成一个双刺挑针结构;取下所述套筒,旋转所述套筒180度,再将所述套筒套在所述针杆上,能够使得第一针头的下端和第二针头的下端并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刺挑针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挑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针杆、套在所述针杆上的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针杆下端的第一针头、固定连接在所述套筒下端的第二针头;所述针杆的上端部设有针杆头,所述针杆头的直径大于所述针杆的直径,所述套筒的内径等于所述针杆的直径,所述针杆的外侧壁上设有四条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棱,四条所述凸棱沿所述针杆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凸棱的上端与所述针杆头相连,所述凸棱的下端位于所述针杆的中部,所述套筒的上部设有与所述凸棱一一对应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由所述套筒的上端面向下延伸,所述凸棱在所述针杆径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套筒的厚度;所述第一针头呈长条形板状,所述第一针头的右侧壁与所述针杆的外侧壁共面,所述第二针头呈长条形,且所述第二针头的右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瑞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