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5316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包括环形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包括环形顶壁和由该环形顶壁的内、外侧缘分别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而成的内环壁和外环壁,该环形顶壁、内环壁以及外环壁围设形成混气腔,上述外环壁上沿周向间隔地设置有用来与锅支架的支脚对应的避烧区,避烧区上仅开设有出火小孔,而火盖本体上设置有避烧气道,该避烧气道的一端为出气口并与上述出火小孔相通,另一端为与上述混气腔相通的进气口,再另一端为传火口并与开设在火盖本体顶部的传火孔相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出火小孔与避烧气道和传火孔配合,可将内环火顺利传至外环,而出火小孔能进一步促进外环上的出火孔间的顺利传火,提高了外环火的传火性能,同时能弥补避烧区的热量,提高外环温度场的均匀性,促进外环加热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
本技术涉及燃烧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
技术介绍
燃气灶具的燃烧器一般包括基座、外环火盖、内环火盖以及锅支架等,其中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均设置在基座上,而锅支架设置在外环火盖的上方。由于外环火盖的外周一般分布有整圈火孔或者整圈火槽,锅支架的锅爪很难避免不被外环火盖产生的火焰灼烧,这样不仅会产生接触黄焰,而且灼烧过程中部分热量的损失。如:申请号为201610158663.5(申请公布号为CN105627383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专利号为ZL201320120789.5(授权公告号为CN203215741U)的中国技术专利等专利公开的燃气灶具结构。为了避免灼烧到锅支架,一般在外环火盖与锅支架对应的位置处不设置出火孔,这样又会导致外环火盖传火性能较差、加热均匀性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在避免灼烧锅支架的基础上,能有效保证传火性能和加热均匀性的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包括环形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包括环形顶壁和由该环形顶壁的内、外侧缘分别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而成的内环壁和外环壁,该环形顶壁、内环壁以及外环壁围设形成混气腔,上述外环壁上沿周向间隔地设置有用来与锅支架的支脚对应的避烧区,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烧区上仅开设有出火小孔,而所述火盖本体上设置有避烧气道,该避烧气道的一端为出气口并与上述出火小孔相通,另一端为与上述混气腔相通的进气口,再另一端为传火口并与开设在火盖本体顶部的传火孔相通。作为优选,上述出火小孔的孔道直径为0.8~1.0mm,且该出火小孔的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20~50°,从而能更好地避免出火小孔灼烧锅支架。作为优选,所述火盖本体的顶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孔,各加热孔的孔道与上述避烧气道相通并均位于传火孔的外侧,且在使用状态下,各加热孔均位于锅支架的内侧,避免加热孔对锅支架的灼烧。通过加热孔可对锅底部进行直接加热,不仅能进一步弥补热量,并且能使整个燃烧器的温度场更加均匀,进一步保证燃烧器加热的均匀性。进一步,所述火盖本体的外形呈圆环状,包括环形顶壁和由该环形顶壁的内、外侧缘分别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而成的内环壁和外环壁,上述避烧区设置在外环壁上,且该环形顶壁、内环壁以及外环壁围设形成上述混气腔;所述加热孔为两个,分别为沿火盖本体的顶壁径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热孔和第二加热孔,其中第二加热孔邻近上述传火孔,且该第一、第二加热孔的孔道以及第二加热孔与传火孔的孔道分别通过传火通道连通。其中,传火通道除了能实现出火孔与各加热孔之间的顺利传火,而且能保证各加热孔的出气速度相差不大,防止离焰和回火。再进一步,所述第一加热孔和第二加热孔的孔直径均为1~1.5mm,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均为50~80°。作为优选,所述传火通道为沿火盖本体壁均匀延伸的倾斜孔道,其孔道的直径为0.4~1.0mm,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10~30°。作为优选,所述避烧气道为沿火盖本体壁均匀延伸的倾斜孔道,其孔道的直径为1~1.8mm,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30~70°,从而能使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能更加顺利地进入避烧气道。作为优选,所述传火孔的孔道直径为1.0~1.2mm,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20~40°,从而能确保内环传至外环的火能全部被传至出火小孔。作为优选,所述避烧气道的上侧壁上至少开设有第一分气口、第二分气口及上述传火口;所述出火小孔的孔道的进气端与上述避烧气道的出气口壁相连;所述加热孔和传火孔均设置在避烧气道的上方,所述第一加热孔、第二加热孔以及传火孔的进气端分别与上述第一分气口壁、第二分气口壁及传火口壁相连。进一步,所述第一分气口、第二分气口及传火口在避烧气道上的设置位置分别接近避烧气道的出气口、中部以及进气口,从而能使避烧气道中的气体能更加顺畅地分流至上述第一加热孔、第二加热孔以及传火孔的孔道中。作为优选,与所述避烧区对应的火盖本体的顶壁的底部沿火盖本体横截面大小向下延伸形成安装凸块,该安装凸块底部与火盖本体的底部之间留有供混气腔中的气流流通的间隙,所述避烧气道和出火小孔、第一加热孔、第二加热孔以及传火孔的孔道均设置在该安装凸块中,并且避烧气道的进气口开设在安装凸块的底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设置多个避烧区,从而避免锅支架的支脚被灼烧,能有效避免热量的损失。在各避烧区上开设有出火小孔,该出火小孔的孔直径设置以及孔道倾斜角度设置,能有效降低出火小孔喷出的火焰对锅支架的灼烧,同时,该出火小孔与避烧气道和传火孔配合,可将内环火顺利传至外环,而出火小孔能进一步促进外环上的出火孔间的顺利传火,提高了外环火的传火性能,同时能弥补避烧区的热量,提高外环温度场的均匀性,促进外环加热的均匀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燃烧器火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燃烧器火盖的俯视图;图4为图3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Ⅰ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5所示,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包括圆环状的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包括环形顶壁11和由该环形顶壁11的内、外侧缘分别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而成的内环壁13和外环壁12,且该环形顶壁11、内环壁13以及外环壁12围设形成混气腔10。上述外环壁12上沿周向间隔均设有四个避烧区122,该四个避烧区122与锅支架的四个支脚对应,从而避免锅支架的支脚被灼烧,能有效避免热量的损失。相邻避烧区122之间形成出火区121,该出火区121中设置有出火孔,本实施例中该出火孔为沿外环壁12周向设置的一排,其包括第一出火孔2和第二出火孔3,其中,该第一出火孔2和第二出火孔3间隔设置,第一出火孔2的孔直径为2.0~3.0mm,孔道的中心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50°,第二出火孔3的孔直径为1.2~2.0mm,孔道的中心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50°。本技术中避烧区122的个数可根据所使用的锅支架的支脚的个数做相应变化。进一步,上述避烧区122上仅开设有出火小孔4,该出火小孔4的孔直径为0.8~1.0mm,且该出火小孔4的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20~50°,出火小孔4的孔直径设置以及孔道倾斜角度设置,能有效降低出火小孔4喷出的火焰对锅支架的灼烧。再进一步,与各避烧区122对应的火盖本体1的顶壁11的底部分别沿火盖本体1横截面大小向下延伸形成安装凸块9,而各安装凸块9底部与火盖本体1的底部之间分别留有供混气腔10中的气流流通的间隙,从而保证混气腔10中的气流流动顺畅。该安装凸块9上设置有避烧气道5,避烧气道5的一端为出气口52并与上述出火小孔4相通,另一端为与上述混气腔10相通的进气口51,再另一端为传火口并与开设在火盖本体1顶部的传火孔6相通。这样传火孔6可将内环火通过避烧气道5传至出火小孔4,而出火小孔4能促进外环火的顺利传火,提高了外环火的传火性能,同时能弥补避烧区122的热量损失,提高外环温度场的均匀性,促进外环加热的均匀性。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避烧气道5为沿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包括环形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包括环形顶壁(11)和由该环形顶壁(11)的内、外侧缘分别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而成的内环壁(13)和外环壁(12),该环形顶壁(11)、内环壁(13)以及外环壁(12)围设形成混气腔(10),上述外环壁(12)上沿周向间隔地设置有用来与锅支架的支脚对应的避烧区(122),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烧区(122)上仅开设有出火小孔(4),而所述火盖本体(1)上设置有避烧气道(5),该避烧气道(5)的一端为出气口(52)并与上述出火小孔(4)相通,另一端为与上述混气腔(10)相通的进气口(51),再另一端为传火口(55)并与开设在火盖本体(1)顶部的传火孔(6)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包括环形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包括环形顶壁(11)和由该环形顶壁(11)的内、外侧缘分别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而成的内环壁(13)和外环壁(12),该环形顶壁(11)、内环壁(13)以及外环壁(12)围设形成混气腔(10),上述外环壁(12)上沿周向间隔地设置有用来与锅支架的支脚对应的避烧区(122),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烧区(122)上仅开设有出火小孔(4),而所述火盖本体(1)上设置有避烧气道(5),该避烧气道(5)的一端为出气口(52)并与上述出火小孔(4)相通,另一端为与上述混气腔(10)相通的进气口(51),再另一端为传火口(55)并与开设在火盖本体(1)顶部的传火孔(6)相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小孔(4)的孔道直径为0.8~1.0mm,且该出火小孔(4)的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20~5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1)的顶壁(11)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孔(7),各加热孔(7)的孔道与上述避烧气道(5)相通并均位于传火孔(6)的外侧,且在使用状态下,各加热孔(7)均位于锅支架的内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孔(7)为两个,分别为沿火盖本体(1)的顶壁(11)径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热孔(71)和第二加热孔(72),其中第二加热孔(72)邻近上述传火孔(6),且该第一、第二加热孔(71,72)的孔道以及第二加热孔(72)与传火孔(6)的孔道分别通过传火通道(8)连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孔(71)和第二加热孔(72)的孔直径均为1~1.5mm,孔道中心轴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均为50~8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永超刘帅孙文静李林郑军妹茅忠群诸永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