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2850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5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电池、第一转接板和第二转接板,各电池具有极耳。所述多个电池的全部极耳分成: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用于所述电池模组的汇总输出;以及互连极耳,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以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二转接板设置在第一转接板下方;所有的互连极耳从下方穿过第二转接板并延伸到第二转接板和第一转接板之间;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片,固定于第二转接板的上表面,所述连接片用于连接相邻电池的互连极耳;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从下方依次穿过第二转接板、第一转接板并固定在第一转接板的上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通常,现有电池模组中用于充放电的输出极耳与其它极耳固定在同一个转接板上,当电池的极耳的长度和宽度较大时,那么在极耳与转接板的焊接过程中,输出极耳很容易与其它极耳搭接在一起并导致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能防止电池模组在组装过程中短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电池、第一转接板和第二转接板,各电池具有极耳。所述多个电池的全部极耳分成: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用于所述电池模组的汇总输出;以及互连极耳,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以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二转接板设置在第一转接板下方;所有的互连极耳从下方穿过第二转接板并延伸到第二转接板和第一转接板之间;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片,固定于第二转接板的上表面,所述连接片用于连接相邻电池的互连极耳;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从下方依次穿过第二转接板、第一转接板并固定在第一转接板的上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由于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延伸并固定到第一转接板的上侧,而所有的互连极耳固定于第二转接板上表面的连接片,因此,即使各电池的极耳均具有较大的宽度和长度,第一转接板也能够有效的将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与互连极耳隔开,从而避免第一输出极耳和第二输出极耳在电池模组的组装过程中与互连极耳接触,防止短路。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电池模组的分解图,其中接线片省略;图3至图7为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在组装过程中的不同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一个电池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电池63第六开孔2第一转接板64连接柱21第一开孔7转接片22第二开孔T1第一输出极耳3连接片T2第二输出极耳4输出极片T3互连极耳5第二转接板C接线片51第三开孔H连接孔6绝缘隔板X排列方向61第四开孔Y宽度方向62第五开孔Z高度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参照图1至图8,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1、第一转接板2和第二转接板5,各电池1具有极耳。所述多个电池1的全部极耳分成: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用于所述电池模组的汇总输出;以及互连极耳T3,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1以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第二转接板5设置在第一转接板2下方;所有的互连极耳T3从下方穿过第二转接板5并延伸到第二转接板5和第一转接板2之间;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片3,固定于第二转接板5的上表面,所述连接片3用于连接相邻电池1的互连极耳T3;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从下方依次穿过第二转接板5、第一转接板2并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所述多个电池1的全部极耳”是指整个电池模组中的所有极耳。各电池1的极耳为两个,且极性相反。具体地,有一部分电池1(至少一个)的极耳为一个第一输出极耳T1和一个互连极耳T3,有另一部分电池1(至少一个)的极耳为一个第二输出极耳T2和一个互连极耳T3,剩余部分的电池1的极耳为两个极性相反的互连极耳T3。也就是说,所有的电池1至少具有一个与相邻电池1连接的互连极耳T3。任意相邻两个电池1的互连极耳T3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所述多个电池1的串联、并联或串并联。将一个电池1的互连极耳T3与相邻的一个电池1的互连极耳T3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实现这两个电池1的连接。如果这两个互连极耳T3极性相同,那么这两个电池1并联;如果这两个互连极耳T3极性相反,那么这两个电池1串联。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是所述电池模组的输出极,用于电池模组的充放电。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由于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延伸并固定到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而所有的互连极耳T3固定于第二转接板5上表面的连接片3,因此,即使各电池1的极耳均具有较大的宽度和长度(较大的宽度和长度的设计使得各电池1能适用于大电流应用,诸如应急启动电源、除草机、无人机等),第一转接板2也能够有效的将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与互连极耳T3隔开,从而避免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在电池模组的组装过程中与互连极耳T3接触,防止短路。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参照图8,各电池1的一个极耳的宽度为W1,另一个极耳的宽度为W2,电池1整体宽度为W3,其中,W1≥W2,W1+W2>0.5W3。优选地,W2≥0.25W3。相对于现有的电池1,本技术的电池1的两个极耳有较大的宽度,从而能够通过更大的电流工作,不会被大电流熔断。其中,两个极耳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W4,且W4<0.2W3。两个极耳之间的间隙越小,留给两个极耳的空间也就越大。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通常与接线片C连接,而接线片C与输出线束连接;第一转接板2也能够有效地将输出线束与互连极耳T3隔开,避免输出线束与互连极耳T3接触,防止因输出线束破损而导致的短路。所述多个电池1可沿排列方向X依次布置。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参照图2和图7,第一转接板2上设有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第二转接板5具有多个第三开孔51,各第三开孔51供一个极耳穿过;第一输出极耳T1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第一转接板2的第一开孔21后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第二输出极耳T2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第一转接板2的第二开孔22后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在替代实施例中,第一转接板2上可以不设有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22,第一输出极耳T1从第二转接板5和第一转接板2的一个侧边缘旁向上延伸并弯折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上表面的连接片3,同样地,第二输出极耳T2从第二转接板5和第一转接板2的另一个侧边缘旁向上延伸并弯折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上表面的连接片3。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参照图2,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两个输出极片4,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的上表面,且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分别固定于两个输出极片4。具体地,第一输出极耳T1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第一转接板2的第一开孔21后,弯折到一个输出极片4上,然后通过焊接将第一输出极耳T1与输出极片4连接在一起。第二输出极耳T2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第一转接板2的第二开孔22后,弯折到另一个输出极片4上,然后通过焊接将第二输出极耳T2与输出极片4连接在一起。互连极耳T3穿过第二转接板5的第三开孔51后弯折并与对应的连接片3焊接在一起。参照图2,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转接片7,固定于连接片3上方并与连接片3共同夹持互连极耳T3。转接片7的数量与连接片3的数量一致。由于转接片7和连接片3共同夹持相邻电池1的互连极耳T3,因此,电流从一个电池1流向相邻的电池1时,转接片7和连接片3形成的双层结构有效地增大了过流面积,减小电阻,有助于大电流通过。同时,如果直接将互连极耳T3与连接片3焊接在一起,那么很容易烧坏互连极耳T3,而转接片7还可以起到焊接保护的作用,防止互连极耳T3被烧坏。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述至少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池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1)、第一转接板(2)和第二转接板(5),各电池(1)具有极耳;所述多个电池(1)的全部极耳分成: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用于所述电池模组的汇总输出;以及互连极耳(T3),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1)以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第二转接板(5)设置在第一转接板(2)下方;所有的互连极耳(T3)从下方穿过第二转接板(5)并延伸到第二转接板(5)和第一转接板(2)之间;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片(3),固定于第二转接板(5)的上表面,所述连接片(3)用于连接相邻电池(1)的互连极耳(T3);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从下方依次穿过第二转接板(5)、第一转接板(2)并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1)、第一转接板(2)和第二转接板(5),各电池(1)具有极耳;所述多个电池(1)的全部极耳分成: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用于所述电池模组的汇总输出;以及互连极耳(T3),用于将所述多个电池(1)以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第二转接板(5)设置在第一转接板(2)下方;所有的互连极耳(T3)从下方穿过第二转接板(5)并延伸到第二转接板(5)和第一转接板(2)之间;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片(3),固定于第二转接板(5)的上表面,所述连接片(3)用于连接相邻电池(1)的互连极耳(T3);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从下方依次穿过第二转接板(5)、第一转接板(2)并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两个输出极片(4),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的上表面,且第一输出极耳(T1)和第二输出极耳(T2)分别固定于两个输出极片(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转接片(7),固定于连接片(3)上方并与连接片(3)共同夹持互连极耳(T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