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片、液晶显示模块、背光单元及层叠片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57253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2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既能降低由配置于背面侧的其他光学构件的形状引起的亮度不均、又能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的层叠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层叠片具备中间层、层叠在该中间层的表面侧的第一消光层和层叠在该中间层的背面侧的第二消光层,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60°光泽度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60°光泽度的3/2以上且10以下。所述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60°光泽度优选为5以上且20以下。所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60°光泽度优选为30以上且80以下。所述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5μm以上且1μm以下。所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1/5以上且9/10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层叠片、液晶显示模块、背光单元及层叠片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层叠片、液晶显示模块、背光单元及层叠片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因薄型、轻质、低耗电等特征而多被用作平板显示器,其用途逐年扩大至电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电话终端、平板终端等便携型信息终端等。以往的一般的液晶显示装置如图5(a)所示那样具有液晶面板101、配置在该液晶面板101的背面侧(观看者侧的相反侧)的各种光学片102和配置在该各种光学片102的背面侧的背光源103。液晶面板101具有在一对偏光板104、105间配置有液晶盒106的结构,提出了TN(TwistedNematic)、VA(VirticalAlignment)、IPS(In-PlaceSwitching)等各种显示模式。背光源103是从背面侧照射液晶面板101的光源,边光型(edgelight)(侧光型)、正下方型等的形态正在不断普及。为了将从背光源103的表面出射的光线有效且均匀地入射到液晶面板101整个面,而在液晶面板101及背光源103之间配置各种光学片102。作为该各种光学片102,采用具有向法线方向侧聚光及扩散的功能的光扩散片、具有向法线方向侧折射的功能的棱镜片等。作为液晶面板101所具备的一对偏光板104、105,通常使用吸收光的一个方向成分且透过其余的偏光成分的偏光板。就此种偏光板104、105而言,为了得到偏光而理论上吸收50%的光,因此成为使液晶显示装置的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为了改善由此种偏光板104、105所致的光的利用效率的降低,提出了如图5(b)所示那样在液晶面板101与各种光学片102之间配置反射偏光片107的方案。该反射偏光片107是通过透过特定的偏光成分且反射除该偏光成分以外的偏光成分而实现光的再利用的偏光片。因此,例如,通过使该反射偏光片107的透射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01的背面侧所具备的偏光板105的透射轴方向一致,从而可以防止被偏光板105吸收光而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另外,就该反射偏光片107而言,提出了在反射偏振片的表背面分别层叠扩散片的方案(参照日本特开2011-75964号公报)。该公报中记载的反射偏光片通过在反射偏振片的表背面分别层叠扩散片,从而可以抑制由配置在背面侧的光源、棱镜片的棱镜部的形状所致的亮度不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59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根据上述以往的反射偏光片,虽然可以抑制由配置在背面侧的光源、棱镜片的棱镜部的形状所致的亮度不均,但是,存在由于层叠于反射偏振片的表面侧的扩散片的表面形状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而产生闪烁的风险。另外,由此种反射偏振片的表面形状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而产生闪烁的风险,会随着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极小化的不断促进而日益变高。本专利技术为鉴于此种情况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既能降低由配置于背面侧的其他光学构件的形状引起的亮度不均、又能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的层叠片、液晶显示模块及层叠片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层叠片,具备中间层、在该中间层的表面侧层叠的第一消光层和在该中间层的背面侧层叠的第二消光层,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60°光泽度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60°光泽度的3/2以上且10以下。例如,该层叠片配置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面板与该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光学片(例如棱镜片、光扩散片等)之间。若该层叠片如上述那样配置在液晶面板与光学片之间,则可以抑制由光学片的形状引起的亮度不均,并且可以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也称作“闪耀”、“不光滑”、“莫尔条纹”、“光的干涉”、“不均”、“亮点”。)。虽然其理由还并不确定,但是考虑其原因可能在于:由于具备层叠在中间层的表面侧的第一消光层及层叠在中间层的背面侧的第二消光层,且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60°光泽度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60°光泽度的3/2以上且10以下,因此利用第二消光层的背面会使从背面侧入射的光发生若干扩散,再利用第一消光层的表面使其适度扩散后,从表面侧出射,由此可以降低由配置在背面侧的其他光学构件的形状引起的亮度不均。另外,考虑其原因还可能在于:由于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60°光泽度相对于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60°光泽度为1/10以上且2/3以下,因此使从表面出射的光适度地扩散,从而可以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另外,认为:当在第一消光层中的光的扩散不充分的情况下,被扩散的光的干涉的间隔变宽,在该间隔大于液晶盒时,在液晶盒之间会显现出光的强弱,与此相对,当在第一消光层中进行充分扩散的情况下,光的干涉的间隔变小,在液晶盒内显现出光的强弱,因而不易在液晶盒间显现出光的强弱。作为上述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60°光泽度,优选为5以上且20以下。这样,通过使上述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60°光泽度为上述范围内,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发挥降低由配置在背面侧的其他光学构件的形状引起的亮度不均的效果及抑制由与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的效果。作为上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60°光泽度,优选为30以上且80以下。这样,通过使上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60°光泽度为上述范围内,从而既能抑制正面亮度的降低,又能降低由配置在背面侧的其他光学构件的形状引起的亮度不均。作为上述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5μm以上且1μm以下。这样,通过使上述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上述范围内,从而容易抑制由与分辨率高的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作为上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1/5以上且9/10以下。这样,通过使上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上述范围内,从而既能抑制正面亮度的降低,又能降低由配置在背面侧的其他光学构件的形状引起的亮度不均。作为上述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jis),优选为1.5μm以上且4μm以下,作为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优选为60μm以上且140μm以下。这样,通过使上述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jis)及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上述范围内,从而容易抑制由与分辨率高的液晶面板的像素间距的干涉引起的闪烁的发生。作为上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jis),优选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jis)的1/5以上且9/10以下,作为上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优选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的6/5以上且3以下。这样,通过使上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jis)及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上述范围内,从而既能抑制正面亮度的降低,又能降低由配置在背面侧的其他光学构件的形状引起的亮度不均。上述第一消光层及第二消光层的主成分可以分别为非晶态树脂。这样,通过使上述第一消光层及第二消光层的主成分分别为非晶态树脂,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消光层及第二消光层的透明度而抑制亮度的降低。另外,由于非晶态树脂的耐冲击性优异,因此可以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层叠片、液晶显示模块、背光单元及层叠片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叠片,其具备中间层、层叠在该中间层的表面侧的第一消光层和层叠在该中间层的背面侧的第二消光层,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60°光泽度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60°光泽度的3/2以上且10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7.23 JP 2015-1455321.一种层叠片,其具备中间层、层叠在该中间层的表面侧的第一消光层和层叠在该中间层的背面侧的第二消光层,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60°光泽度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60°光泽度的3/2以上且10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60°光泽度为5以上且20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60°光泽度为30以上且80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5μm以上且1μm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的1/5以上且9/10以下。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jis为1.5μm以上且4μm以下,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60μm以上且140μm以下。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层叠片,其中,所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jis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jis的1/5以上且9/10,所述第二消光层的背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为第一消光层的表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长度RSm的6/5以上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部元彦
申请(专利权)人:惠和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