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6364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5 0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其中,所述集流管包括体(1)和分配管(2),管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12)和第二主体(13)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平直部(14)和第二平直部(15),其中第一、二主体中至少一者呈弧形,第一平直部连接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第二平直部连接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第一、二主体与第一、二平直部包围形成一轴向延伸的冷媒分配腔体(11);分配管设于冷媒分配腔体内,分配管包括轴向延伸的冷媒注入腔体(21),冷媒注入腔体与冷媒分配腔体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集流管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并且,通过冷媒注入腔体和冷媒分配腔体的配合,使得冷媒分配较为均匀,从而提高制冷的效果。

Collector tube and heat exchanger with the current collector tub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llecting pipe and heat exchanger, change the current collecting pipe, the collecting pipe comprises a body (1) and (2), distribution pipe pipe body comprises a first body relative set (12) and second subjects (13) and the relative setting of the first flat part (14 and second) flat straight section (15),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second main body in an arc, the first flat part connected to the first body and the second body, second straight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body and the second subjects, first, second subjects and first, second flat part formed by the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of an axially extending cavity (11); the distribution pipes are arranged on the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Inside, including the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pipe axially extending into the cavity (21), refrigerant is injected into the cavity and communicated with the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The volume of the current collector tub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smaller and the weight is lighter. In addition, the cooling medium is distributed evenl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cold medium injection cavity and cold medium to distribute the cavity, thus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refrig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热量的交换设备,又称热交换器。在实际应用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或蒸发器等,换热器的应用广泛并且种类繁多。集流管是换热器的重要部件,现有的集流管的管体大都近似圆形,体积较大,增加了冷媒的充注量,进而导致冷媒在集流管内流速降低以及冷媒在各换热管内分配不均匀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有必要对现有集流管进行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集流管,包括:管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平直部和第二平直部,其中第一、二主体中至少一者呈弧形,所述第一平直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二平直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二主体与所述第一、二平直部包围形成一轴向延伸的冷媒分配腔体;分配管,设于所述冷媒分配腔体内,所述分配管包括轴向延伸的冷媒注入腔体,所述冷媒注入腔体与所述冷媒分配腔体连通。可选地,所述第一、二平直部之间间距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二主体之间间距的最大值。可选地,所述第一主体呈弧形,所述分配管为一单独部件,且所述分配管抵接所述第一主体的内侧壁。可选地,所述第一主体呈弧形,所述分配管为所述管体的一部分,且所述分配管设于所述第一主体上。可选地,所述第一主体的内侧壁上靠近所述分配管的两侧设有凹陷部。可选地,所述分配管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冷媒注入腔体与所述冷媒分配腔体;所述通孔朝向所述第一主体的内侧壁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二主体与所述第一、二平直部一体成型。可选地,所述第一、二主体中的一个为单独部件,另一个与所述第一、二平直部一体成型。可选地,所述第一主体为单独部件,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一、二平直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主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一、二平直部通过平面抵接配合。可选地,所述第一主体的端部抵接在所述第一、二平直部的内侧壁,且抵接处设有一台阶。可选地,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平直端和第二平直端,所述第一、二平直端上均设有凹槽,所述第一、二平直部卡接在所述凹槽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二集流管,所述第一、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一个为上述集流管;多个换热管,设于所述第一、二集流管之间,其中每个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连,每个换热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所述集流管的冷媒分配腔体与所述换热管连通。可选地,每个集流管两端均设有控制阀。可选地,所述换热管包括中段以及插接所述管体的接插端,所述中段平直,所述插接端扭曲,所述接插端和管体的连接面与所述管体的轴线的夹角为锐角。可选地,所述锐角的范围为20至45°。可选地,还包括紧固件,设于所述换热管的周向外侧壁,且抵接在第一、二平直部的内侧壁。由以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管体两侧的管壁设置成竖直方向的第一平直部和第二平直部,使得集流管的形状呈扁平状,集流管的结构更加紧凑,相对于现有的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的集流管,本专利技术的集流管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并且,通过冷媒注入腔体和冷媒分配腔体的配合,使得冷媒分配较为均匀,从而提高制冷的效果。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示出的集流管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示出的集流管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示出的集流管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示出的集流管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示出的集流管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示出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100:第一集流管;101:第一接口;102:第二接口;200:第二集流管;201:第三接口,202:第四接口;1:管体;11:冷媒分配腔体;12:第一主体;121:凹陷部;122:台阶;123:第一平直端;124:第二平直端;13:第二主体;14:第一平直部;15:第二平直部;2:分配管:21:冷媒注入腔体;22:通孔;3:换热管;31:中段;32:接插端;4:紧固件。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专利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在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应当理解,尽管在本专利技术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一结合图1和图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集流管,其可包括管体1以及分配管2。其中,管体1包括一轴向延伸的冷媒分配腔体11。具体而言,管体1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12和第二主体13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平直部14和第二平直部15。其中第一主体12和第二主体13中至少一者呈弧形,第一平直部14连接第一主体12与第二主体13,第二平直部15连接第一主体12与第二主体13,第一主体12、第二主体13与第一平直部14、第二平直部15包围形成一轴向延伸的冷媒分配腔体11。本实施例通过将管体1两侧的管壁设置成竖直方向的第一平直部14和第二平直部15,使得集流管的形状呈扁平状,集流管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使得集流管体1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分配管2设于冷媒分配腔体11内,且分配管2包括轴向延伸的冷媒注入腔体21,冷媒注入腔体21与冷媒分配腔体11连通。本实施例通过冷媒注入腔体21和冷媒分配腔体11的配合,使得冷媒分配较为均匀,从而提高制冷的效果。进一步地,为使得管体1的结构设置得更加紧凑,第一平直部14和第二平直部15之间间距的最小值大于第一主体12和第二主体13之间间距的最大值。其中,第一平直部14和第二平直部15之间的间距是指图1示出的第一平直部14和第二平直部15之间的水平距离,第一主体12和第二主体13之间的间距是指图1示出的第一主体12和第二主体13之间的竖直距离。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拆卸与安装,第一主体12和第二主体13中的一个为单独部件,另一个与第一平直部14、第二平直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平直部和第二平直部,其中第一、二主体中至少一者呈弧形,所述第一平直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二平直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二主体与所述第一、二平直部包围形成一轴向延伸的冷媒分配腔体;分配管,设于所述冷媒分配腔体内,所述分配管包括轴向延伸的冷媒注入腔体,所述冷媒注入腔体与所述冷媒分配腔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平直部和第二平直部,其中第一、二主体中至少一者呈弧形,所述第一平直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二平直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二主体与所述第一、二平直部包围形成一轴向延伸的冷媒分配腔体;分配管,设于所述冷媒分配腔体内,所述分配管包括轴向延伸的冷媒注入腔体,所述冷媒注入腔体与所述冷媒分配腔体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平直部之间间距的最小值大于所述第一、二主体之间间距的最大值。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呈弧形,所述分配管为一单独部件,且所述分配管抵接所述第一主体的内侧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呈弧形,所述分配管为所述管体的一部分,且所述分配管设于所述第一主体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内侧壁上靠近所述分配管的两侧设有凹陷部。6.如权利要求3至4任一项所述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冷媒注入腔体与所述冷媒分配腔体;所述通孔朝向所述第一主体的内侧壁设置。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主体与所述第一、二平直部一体成型。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主体中的一个为单独部件,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军启高建华耿时江董海锋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