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用坩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6719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1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晶硅用坩埚,内壁涂层包括:复合于坩埚侧壁和底面的氮化硅涂层;复合于坩埚侧壁氮化硅涂层表面的颗粒层;复合于颗粒层表面的第二氮化硅涂层;所述第二氮化硅涂层具有若干孔眼,使颗粒层裸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二氮化硅涂层上设置孔眼,使得对应区域的颗粒层裸露在外,在生长多晶硅过程中,其可以作为硅的形核点,优先在该位置形核。由于形核点分布的均匀性和集中细密性,减少了晶核的无序竞争以及形成枝状晶的可能,降低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内应力,晶体缺陷少,质量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晶硅用坩埚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
,尤其涉及一种多晶硅用坩埚。
技术介绍
太阳能电池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光电转换效率和衰减是衡量太阳能电池质量好坏的重要参数,而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成为了制约太阳能电池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根据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主要分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两种。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高,但是生产成本很高,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成本低,但转换效率则相对较低。目前,由于较高的性价比,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光伏市场份额上占据优势。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定向凝固法生产多晶硅锭,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在内表面平坦的坩埚中投放硅料,之后将硅料全部熔化,通过控制铸锭炉内的温度,使多晶硅锭自下而上的定向凝固,得到多晶硅锭。这种方法生产的多晶硅锭随机形核,其中枝状晶比较多,后续生长过程中缺陷增值快,晶体质量低。其二,是采用底部粗糙的坩埚,配合适当的装料方式,在底部形成分布均匀、密集的形核点,使得底部均匀成小的晶核,初始形核晶体小,使生长得到的多晶硅锭中的晶粒大小更均匀,晶向更加一致,并降低了晶体内部的缺陷密度,从而提高了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因此第二种方法是目前的主流生产方法。但是第二种方法中,由于坩埚侧壁也会形核长晶,其无法在侧壁形成如底部一样的均匀细密的形核点,其晶核为随机形核,晶体杂乱无章,缺陷多,待到后期生长过程中,侧壁形成的晶体会逐渐长大到正常晶体位置,占有底部成核生长出来的晶体的位置,影响硅锭整体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晶硅用坩埚,使侧壁长晶受控,制备的多晶硅锭具有较高的整体质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晶硅用坩埚,内壁涂层包括:复合于坩埚侧壁和底面的氮化硅涂层;复合于坩埚侧壁氮化硅涂层表面的颗粒层;复合于颗粒层表面的第二氮化硅涂层;所述第二氮化硅涂层具有若干孔眼,使颗粒层裸露。优选的,每两个相邻所述孔眼的间隔为0.3-5mm。优选的,所述孔眼的直径为0.1-2mm。优选的,所述孔眼呈阵列分布。优选的,所述多晶硅用坩埚还包括:复合于坩埚底面氮化硅涂层表面的第三氮化硅涂层。优选的,所述氮化硅涂层的厚度为10μm-1mm。优选的,所述颗粒层的厚度为0.5-2mm。优选的,所述第二氮化硅涂层的厚度为10μm-500μm。优选的,所述颗粒层的颗粒粒径为20-70目。优选的,所述颗粒层为硅颗粒、氧化硅颗粒、硅粉和氧化硅粉中的一种或多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晶硅用坩埚,内壁涂层包括:复合于坩埚侧壁和底面的氮化硅涂层;复合于坩埚侧壁氮化硅涂层表面的颗粒层;复合于颗粒层表面的第二氮化硅涂层;所述第二氮化硅涂层具有若干孔眼,使颗粒层裸露。本技术通过在第二氮化硅涂层上设置孔眼,使得对应区域的颗粒层裸露在外,在生长多晶硅过程中,其可以作为硅的形核点,优先在该位置形核。由于形核点分布的均匀性和集中细密性,减少了晶核的无序竞争以及形成枝状晶的可能,降低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内应力,晶体缺陷少,质量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网状遮挡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坩埚制备过程的流程图;图3为本技术坩埚涂层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晶硅用坩埚,内壁涂层包括三层涂层,分别为:复合于坩埚侧壁和底面的氮化硅涂层;复合于坩埚侧壁氮化硅涂层表面的颗粒层;复合于颗粒层表面的第二氮化硅涂层;所述第二氮化硅涂层具有若干孔眼,使颗粒层裸露。本技术通过在第二氮化硅涂层上设置孔眼,使得对应区域的颗粒层裸露在外,在生长多晶硅过程中,其可以作为硅的形核点,优先在该位置形核。由于形核点分布的均匀性和集中细密性,减少了晶核的无序竞争以及形成枝状晶的可能,降低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内应力,晶体缺陷少,质量高。本技术优选的,每两个相邻所述孔眼的间隔为0.3-5mm,更优选为0.5-2mm。所述孔眼的直径优选为0.1-2mm,更优选为0.3-0.5mm。以上孔眼的大小以及分布密度,能够保证形核点的均匀性和集中细密性,使最终得到的晶体具有较高品质。本技术优选的,所述孔眼呈阵列分布。在本技术的某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孔眼为矩形阵列分布。在本技术的另外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孔眼为网状阵列分布。本技术中,所述孔眼也可以为不规则分布。本技术对所述孔眼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定,可以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常规形状,或任意不规则形状,只要能够使相应位置的颗粒层裸露在外即可。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氮化硅涂层的厚度为10μm-1mm,更优选为0.3-0.5mm。本技术优选的,所述颗粒层的厚度为0.5-2mm,更优选为0.5-1mm。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二氮化硅涂层的厚度为10μm-500μm,更优选为50-300μm。本技术中,若颗粒层裸露在外的颗粒在形核过程中,与硅反应或融化而脱落,由于第二氮化硅涂层具有一定厚度,脱落后的位置会形成细小的凹坑,该凹坑也可以作为形核点,进一步保证了最终得到晶体的质量。所述颗粒层优选为硅颗粒、氧化硅颗粒、硅粉和氧化硅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颗粒层的颗粒粒径优选为20-70目,更优选为30-50目。通过控制颗粒的尺寸,结合孔眼的大小以及分布密度,使得得到的晶体具有最优的形态和品质。本技术中,所述坩埚侧壁还可以包括:复合于坩埚底面氮化硅涂层表面的第三氮化硅涂层。本技术提供的坩埚优选按照以下方法制备:首先在坩埚侧壁和底面喷涂氮化硅涂层;用以隔绝坩埚内的硅溶液与坩埚的接触,避免产生粘锅裂纹。然后在坩埚侧壁氮化硅涂层表面喷涂颗粒层。然后在颗粒层表面覆盖一个具有若干镂空的遮挡物,再喷涂第二氮化硅涂层,去掉遮挡物后,镂空位置形成复合于颗粒层表面的第二氮化硅涂层,遮挡部分形成孔眼,使颗粒层裸露在外。坩埚经烘干,使涂层牢固附着在坩埚内表面,即得到了所述坩埚。喷涂完成后,坩埚内壁表面裸露的是大面积的第二氮化硅涂层,以及经第二氮化硅涂层孔眼裸露在外的颗粒层。本技术中,喷涂第二氮化硅涂层时,还可以在坩埚底面氮化硅涂层表面喷涂,形成第三氮化硅涂层。上述制备过程中采用的遮挡物可以采用碳布或其它金属材质,将其覆盖于颗粒层表面进行喷涂时,遮挡物的镂空部分沉积氮化硅,形成第二氮化硅涂层,其网线及其交叉部分形成第二氮化硅涂层的孔眼。在本技术的某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遮挡物为网状遮挡,如图1所示。其中图中空白部分镂空,沉积氮化硅以形成第二氮化硅涂层,黑色的细线以及黑色凸起为遮挡部分,该部分不会在颗粒层表面沉积氮化硅,颗粒层最终在该区域裸露出来。图2为上述制备过程的流程图。图3为涂层的分布示意图,从外往内,分别为坩埚本体,氮化硅涂层,颗粒层和第二氮化硅涂层。本技术在坩埚内壁喷涂三层保护涂层,该涂层不仅可以隔绝坩埚内硅溶液与坩埚本体的接触,防止粘锅,而且还形成了均匀细密的形核点。这些形核点的分布特点,使得初始形成的晶体尺寸小,分布均匀,减少晶体之间的无序竞争,从而减少内应力,晶体缺陷少,质量高,改善了侧壁长晶的晶体质量,从而改善了整体硅锭的质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多晶硅用坩埚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11)在坩埚内侧壁及底面喷涂氮化硅涂层,厚度0.5mm;2)然后在侧壁喷涂氮化硅颗粒,形成颗粒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多晶硅用坩埚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晶硅用坩埚,其特征在于,内壁涂层包括:复合于坩埚侧壁和底面的氮化硅涂层;复合于坩埚侧壁氮化硅涂层表面的颗粒层;复合于颗粒层表面的第二氮化硅涂层;所述第二氮化硅涂层具有若干孔眼,使颗粒层裸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晶硅用坩埚,其特征在于,内壁涂层包括:复合于坩埚侧壁和底面的氮化硅涂层;复合于坩埚侧壁氮化硅涂层表面的颗粒层;复合于颗粒层表面的第二氮化硅涂层;所述第二氮化硅涂层具有若干孔眼,使颗粒层裸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晶硅用坩埚,其特征在于,每两个相邻所述孔眼的间隔为0.3-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晶硅用坩埚,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眼的直径为0.1-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晶硅用坩埚,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眼呈阵列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晶硅用坩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合于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蕊翁林梁李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