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热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34208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7:37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扁管。所述扁管设有沿所述扁管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扁管的流通通道、位于所述流通通道前后侧的前壁与后壁。所述前壁与所述后壁均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沿所述扁管的长度方向,所述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所述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通过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连通。所述换热器在所述扁管的所述前壁的前表面和/或所述后壁的后表面上设有向外突出延伸的换热部件以及凹陷设于所述换热部件内的空气流道,所述空气流道沿上下方向延伸。如此使得换热器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热泵换热领域的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改善屋内的环境温度,提升人体的感官舒适度,有使用燃煤锅炉配合室内散热片或电锅炉配合室内散热片的系统形式进行室内温度改善的方法,然而燃煤锅炉效率低且会排放对人体和周围环境有害的气体,对环境污染严重;直接使用电锅炉属于将高品位能转化为低品位能,较为浪费电能。采用热泵系统来改善屋内环境温度是一种趋势,可以采用热泵系统进行采暖或者制冷,然而用于改善屋内温度的热泵系统中设计使用的换热器换热效率有限,有必要设计一种具有更好换热效率的换热器及热泵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的换热器及热泵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扁管,所述扁管设有沿所述扁管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扁管的流通通道、位于所述流通通道前后侧的前壁与后壁,所述前壁与所述后壁均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沿所述扁管的长度方向,所述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所述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通过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连通,所述换热器在所述扁管的所述前壁的前表面和/或所述后壁的后表面上设有向外突出延伸的换热部件以及凹陷设于所述换热部件内的空气流道,所述空气流道沿上下方向延伸。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集流管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方向均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扁管上下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空气流道上下延伸并贯穿所述换热部件。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部件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翅片,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形成的槽道即为所述空气流道,所述至少两个翅片与所述扁管的所述前壁和/或者所述后壁一体成型。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部件为热沉,所述热沉设有焊接或者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前壁和/或者后壁上的基底以及与所述基底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连接的至少两个翅片,每个所述翅片沿上下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形成的槽道即为所述空气流道。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部件为热沉,所述热沉设有焊接或者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前壁上的基底以及与所述基底一体成型或可拆卸连接的多个针肋,所述多个针肋沿上下方向排列成多行且沿左右方向排列为至少两列,相邻两列针肋之间形成的槽道即为所述空气流道。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在10-50mm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在15-25mm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个所述翅片的厚度在0.5-5mm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个所述翅片的厚度在1-2mm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个所述翅片的高度在20-200mm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个所述翅片的高度在60-100mm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个所述扁管的长度在300-2000mm之间,每个所述扁管的厚度在3-10mm之间,每个所述扁管的宽度在100-500mm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沿前后方向,所述前壁上的所述翅片向前延伸的高度大于所述后壁上的所述翅片向后延伸的高度。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集流管设有进口接口及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分隔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集流管设有出口接口及将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分隔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隔为互不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将所述第二集流管分隔为互不连通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换热器设有沿上下方向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的第一扁管组和沿上下方向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第四腔室的第二扁管组,所述第一扁管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扁管,所述第二扁管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扁管。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组扁管设有的扁管数量大于等于所述第二组扁管设有的扁管数量。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器还设有上下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的输送管、与所述输送管连通的旁通管、安装在所述旁通管上的旁通阀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出口处与所述出口接口连通的出口接管,所述旁通管与所述出口接管相连通,当所述旁通阀打开时,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旁通管与所述出口接管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器还设有能够拆卸安装在所述换热部件上的加湿器,所述加湿器设有主体部、自上而下凹陷形成在所述主体部内的容置腔、位于所述容置腔底部的底壁以及上下贯穿所述底壁的让位通道,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空气流道通过所述让位通道上下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加湿器还设有自所述底壁继续向下突出延伸并卡持在所述空气流道内的卡持件以及自上而下凹陷设置在所述卡持件内的蓄液腔,所述蓄液腔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加湿器还设有遮罩在所述让位通道上的海绵,所述海绵吸附所述容置腔和/或者所述蓄液腔内的液体,所述空气流道内流动的空气向上透过该海绵以通过所述加湿器对所述空气进行加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以及蒸发器串联形成的制冷剂侧循环系统,所述冷凝器和/或者所述蒸发器为前述换热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在保证空气流道为竖直方向延伸的同时,通过将换热部件直接设置在扁管沿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的前壁和/或者后壁上,使得所述换热器具有最大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另外,将所述换热器作为热泵系统中的冷凝器和/或者蒸发器使用,使整个热泵系统的换热性能更佳,能够更好地改善屋内的温度,使换热后的屋内温度更适宜,人体的舒适度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单个换热部件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中换热部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1中第一实施方式换热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4中标号为A的圈内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中标号为B的圈内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100、100'、100″-换热器;1、1'、1″-第一集流管;101-第一腔室;102-第二腔室;11、11'、11″-进口接管;12、-第一隔板;2、2'、2″-第二集流管;201-第三腔室;202-第四腔室;21、21'、21″-出口接管;22-第二隔板;3、3'、3″-扁管;31-流通通道;32、32'、32″-前壁;33-后壁;4'、4″-热沉;41'、41″-基底;42、42'-翅片;42″-针肋;40、40'、40″-槽道、空气流道;5-输送管;61-旁通管;62-旁通阀;7-加湿器;70-容置腔;71-主体部;72-底壁;73-卡持件;75-让位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扁管,所述扁管设有沿所述扁管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扁管的流通通道、位于所述流通通道前后侧的前壁与后壁,所述前壁与所述后壁均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沿所述扁管的长度方向,所述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所述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通过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扁管的所述前壁的前表面和/或所述后壁的后表面上设有向外突出延伸的换热部件以及凹陷设于所述换热部件内的空气流道,所述空气流道沿上下方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扁管,所述扁管设有沿所述扁管长度方向贯穿所述扁管的流通通道、位于所述流通通道前后侧的前壁与后壁,所述前壁与所述后壁均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沿所述扁管的长度方向,所述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所述扁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通过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腔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扁管的所述前壁的前表面和/或所述后壁的后表面上设有向外突出延伸的换热部件以及凹陷设于所述换热部件内的空气流道,所述空气流道沿上下方向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以及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轴向方向均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扁管上下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空气流道上下延伸并贯穿所述换热部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翅片,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形成的槽道即为所述空气流道,所述至少两个翅片与所述扁管的所述前壁和/或者所述后壁一体成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为热沉,所述热沉设有焊接或者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前壁和/或者后壁上的基底以及与所述基底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连接的至少两个翅片,每个所述翅片沿上下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形成的槽道即为所述空气流道。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为热沉,所述热沉设有焊接或者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前壁上的基底以及与所述基底一体成型或可拆卸连接的多个针肋,所述多个针肋沿上下方向排列成多行且沿左右方向排列为至少两列,相邻两列针肋之间形成的槽道即为所述空气流道。6.如权利要求3和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在10-50mm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在15-25mm之间。8.如权利要求3和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翅片的厚度在0.5-5mm之间。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翅片的厚度在1-2mm之间。10.如权利要求3和权利要求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翅片的高度在20-200mm之间。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翅片的高度在60-100mm之间。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一鸣许晓阳崔凯门书标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