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0979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9 09:15
一种公差环,其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其具有内周面及外周面;以及多个隆起部,其从主体部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外侧隆起。主体部具有凹部,该凹部从主体部的端部延伸到多个隆起部中的至少一个隆起部并在隆起部的内部通过。

Tolerance ring

A tolerance ring has a cylindrical body part, which has an inn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and a peripheral surface, and a plurality of raised parts, which move outward from the inner periphery of the main part to the outer side. The main body has a concave part, which extends from the end of the main part to at least one uplift in a plurality of uplift parts and passes through the interior of the upli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公差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公差环。
技术介绍
在公差环中具有如下公差环:其通过以弹性变形的状态嵌合到轴的外周面与该轴插入的套筒的内周面之间,从而构成转矩限制器的一部分。在使用这样的公差环的转矩限制器中,在轴与套筒之间的传递转矩超过由公差环与轴或者套筒之间的最大摩擦力决定的允许值的情况下,公差环相对于轴或者套筒滑动旋转,从而上述传递转矩被限制为允许值以下。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公差环的一例。在该公差环的圆筒状的主体部形成有向其径向外侧隆起的多个隆起部。在多个隆起部与配置于主体部的径向内侧的轴之间能贮留润滑油,该润滑油用于抑制由公差环的滑动旋转引起的磨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79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由于公差环反复发生滑动旋转而产生的磨损粉积存于公差环的多个隆起部与轴之间、即隆起部的内部。当公差环在积存于该隆起部的内部的磨损粉的一部分夹在轴或者套筒与公差环之间的状态下发生滑动旋转时,该磨损粉会剐蹭公差环、轴或者套筒而使其进一步产生磨损粉。因此,促进磨损,助长磨损粉的产生。此外,这样的课题在如下限制器中也同样存在:该限制器在轴与套筒之间的保持力超过上述允许值的情况下,在轴或者套筒与公差环之间产生轴向的滑动,从而上述保持力被限制为允许值以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适当地抑制磨损的公差环。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解决上述课题的公差环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其具有内周面及外周面;以及多个隆起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外侧隆起,所述主体部具有凹部,该凹部从该主体部的端部延伸到多个所述隆起部中的至少一个隆起部并在该隆起部的内部通过。另外,解决上述课题的公差环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其具有内周面及外周面;以及多个隆起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内侧隆起,所述主体部具有凹部,该凹部从该主体部的端部延伸到多个所述隆起部中的至少一个隆起部并在该隆起部的内部通过。另外,解决上述课题的公差环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其具有内周面及外周面;以及多个隆起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外侧隆起、或者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内侧隆起,所述主体部具有缺口部,该缺口部从该主体部的端部延伸到多个所述隆起部中的至少一个隆起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公差环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图1的公差环展开的状态的主视图。图3(a)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图3(b)是其局部放大图。图4(a)是图2的IV-IV线剖视图,图4(b)是其局部放大图。图5(a)是图2的V-V线剖视图,图5(b)是针对隆起部从其径向观察时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使用公差环的转矩限制器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公差环的特定隆起部附近的剖视图。图8(a)是表示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公差环展开的状态的主视图,图8(b)是该公差环从图8(a)的箭头A方向观看的图。图9(a)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公差环展开的状态的主视图,图9(b)是该公差环从图(a)的箭头B方向观看的图。图10是表示其他例的公差环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其他例的公差环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其他例的公差环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其他例的公差环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将其他例的公差环展开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5是表示将其他例的公差环展开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6是表示将其他例的公差环展开的状态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说明公差环10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公差环10具备圆筒状的主体部11。主体部11通过将具有长边及短边的矩形的金属板弯曲成圆筒状而形成。主体部11具有在主体部11的圆周方向上相对的两个端部13,在这些端部13之间设置有合口部12,合口部12形成沿着该主体部11的轴向延伸的间隙。此外,在以下说明中,“轴向”是指主体部11的轴向,“径向”是指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圆周方向”是指以“轴向”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主体部11上设置有多个隆起部14,多个隆起部14从该主体部11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隆起。各个隆起部14在从径向观察时,其外形呈具有长边及短边的矩形,隆起部14的长度方向和主体部11的轴向一致。多个隆起部14沿着主体部11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成一列。另外,在合口部12的附近,与其他的部位相比,隆起部14和隆起部14的间隔短。即,从构成合口部12的一个端部13开始数第六个至第九个隆起部14在圆周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与此相对,分别从构成合口部12的两端部13开始数第一个至第五个隆起部14没有在圆周方向上空开间隔而是连续地设置。即,设置于合口部12附近的隆起部14是没有在圆周方向上空开间隔而是连续地配置的第一隆起部。设置于比第一隆起部在圆周方向上远离合口部12的区域上的隆起部14是在圆周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隆起部。由此,合口部12附近的主体部11的刚性提高。在此,对隆起部14详细地说明。如图3(a)~图5(b)所示,隆起部14具有成为该隆起部14的隆起起点的起点部位(基端部位)15。如图5(b)所示,起点部位15构成径向观察时的隆起部14的外廓边。隆起部14具有在主体部11的轴向上相对的两个短边端部19和在主体部11的圆周方向上相对的两个长边端部20。短边端部19在主体部11的圆周方向上延伸,长边端部20在主体部11的轴向上延伸。另外,隆起部14具有顶部16,顶部16由隆起部14的最高部位、即在主体部11的径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部位及其附近的部位构成。此外,多个隆起部14中最接近合口部12的两个隆起部14(以下,在特指该隆起部时称为“合口隆起部”)各自的顶部16由构成合口部12的端部13形成。合口隆起部的大小要小于其他的隆起部14的大小,合口隆起部与将其他的隆起部14沿着顶部16分割而得到的两个分割片中的一方的大小及形状大致相等。另外,隆起部14在起点部位15与顶部16之间具有上升部17。上升部17以从起点部位15朝向顶部16向径向外侧平缓地倾斜的方式延伸。在隆起部14的径向内侧的内部利用起点部位15、顶部16以及上升部17的内壁划定出凹入部S。如图1及图2所示,多个隆起部14中除合口隆起部之外的隆起部14具有延长部18,延长部18构成隆起部14的一部分并且呈直线状延伸到主体部11的轴向两侧的端部11a。以下,在与合口隆起部进行区别时,将多个隆起部14中设置有该延长部18的隆起部14称为特定隆起部。延长部18从主体部11的轴向上的特定隆起部的两端部开始延伸。如图3(b)及图4(b)各自的放大图所示,在延长部18的径向内侧的面、即主体部11的内周面形成有凹部18a。各凹部18a与主体部11的板厚无关,也可以具有与该板厚相等的深度,而且也可以具有比该板厚深的深度或者浅的深度。凹部18a分别从主体部11的轴向两侧的端部11a开始呈直线状延伸并在隆起部14的内部、即凹入部S通过。如图5(a)及图5(b)所示,延长部18从特定隆起部的短边端部19及长边端部20中在主体部11的轴向上彼此相对的短边端部19开始延伸。各延长部18在主体部11中从上升部17的斜面的中途部位开始延伸。即,凹入部S和延长部18的径向内侧的凹部18a相互连通。另外,如图3(b)及图4(b)的放大图所示,在主体部11的径向内侧及外侧、即主体部11的内周面及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公差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公差环,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其具有内周面及外周面;以及多个隆起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外侧隆起,所述主体部具有凹部,该凹部从该主体部的端部延伸到多个所述隆起部中的至少一个隆起部并在该隆起部的内部通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8.07 JP 2015-1577541.一种公差环,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其具有内周面及外周面;以及多个隆起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外侧隆起,所述主体部具有凹部,该凹部从该主体部的端部延伸到多个所述隆起部中的至少一个隆起部并在该隆起部的内部通过。2.一种公差环,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其具有内周面及外周面;以及多个隆起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内侧隆起,所述主体部具有凹部,该凹部从该主体部的端部延伸到多个所述隆起部中的至少一个隆起部并在该隆起部的内部通过。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差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隆起部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构成该至少一个隆起部的一部分并且延伸到所述主体部的端部,由该延长部的内壁划定出所述凹部。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裕司藏地启文市川彰孝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乡制作所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