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线压接装置及其压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5305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1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细线压接装置及其压接方法,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对0.13平方毫米细线压接端子时很难定位,端子料带漂移,端子高度跳动,且存在漏芯线的风险。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下线装置和压接机,所述的压接机上设有压接模具,下线装置设置在压接模具的一侧,所述的压接模具包括与压接机冲压缸的输出轴相连的上模具、以及设置在压接机底座上的下模具和送料模块,所述的上模具上设有上压接钳口,下模具上设有下压接钳口,上压接钳口和下压接钳口相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简单,性能可靠,应用范围广泛,有效解决端子料带漂移、端子跳动、漏芯线等问题,对推广0.13平方毫米细线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线压接装置及其压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电线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电线束细线压接装置及其压接方法。
技术介绍
轻量化是汽车及其零部件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为减轻汽车电线束的重量,0.13平方毫米细线逐渐作为信号线代替汽车上0.35平方毫米的电线。然而0.13平方毫米细线的压接存在很多技术难题,首先0.13平方毫米细线上的压接的端子往往较小,端子在送料底板组件上的很难定位,端子料带漂移,做的不好会出现端子喇叭口不稳定、送料不顺畅的问题。其次,压接时端子非常小,压接机的力量还没有完全传递到压接区,压接模具滑块自身的冲击力就会压接端子,造成压接时端子高度跳动。同时,超细导线太细,压接的时候很难矫正成直线,弯曲的电线压接时不能够恰恰放置到端子的正上方,压接时存在漏芯线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对0.13平方毫米细线压接端子时很难定位,端子料带漂移,端子高度跳动,且存在漏芯线的风险,提供一种方法简单,性能可靠的0.13平方毫米细线压接装置及其压接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细线压接装置,包括下线装置和压接机,所述的压接机上设有压接模具,下线装置设置在压接模具的一侧,所述的压接模具包括与压接机冲压缸的输出轴相连的上模具、以及设置在压接机底座上的下模具和送料模块,所述的上模具上设有上压接钳口,下模具上设有下压接钳口,上压接钳口和下压接钳口相配合。所述的送料装置右侧面与下压接钳口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5-7mm。所述的上模具包括设有上压接钳口的滑块和设置在滑块上方且与压接机冲压缸的输出轴相连的固定块,所述的滑块和固定块之间设有弹簧。所述下线装置的切刀的厚度为7-9mm。一种细线压接装置的压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缩短送料装置右侧面与下压接钳口中心线之间的距离a;②减小下线装置切刀的厚度至7-9mm;③通过上模具对下模具两次冲击对导线和端子进行压接。步骤③所述的上模具对下模具两次冲击对导线和端子进行压接时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打开压接机,压接机带动上模具向下移动时,弹簧处在原始状态,原始状态的弹簧带动滑块使滑块对端子产生第一次冲击,第一次冲击时,下压接钳口最先接触尾部II,这时尾部II与导线绝缘皮压接;上模具继续向下移动,弹簧被压缩,滑块对端子产生第二次冲击,第二次冲击时,下压接钳口接触尾部I,这时尾部I与导线导体压接。所述送料装置右侧面与下压接钳口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缩短至6mm。本专利技术方法简单,性能可靠,应用范围广泛,有效解决端子料带漂移、端子跳动、漏芯线等问题,对推广0.13平方毫米细线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送料装置下压接钳口相对位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压接模具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下线装置的切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细线压接装置,包括下线装置和压接机1,所述的压接机1上设有压接模具2,下线装置设置在压接模具2的一侧,所述的压接模具包括与压接机冲压缸的输出轴相连的上模具21、以及设置在压接机底座上的下模具22和送料模块23,所述的上模具21上设有上压接钳口24,下模具22上设有下压接钳口25,上压接钳口24和下压接钳口25相配合。所述的送料装置右侧面与下压接钳口25中心线之间的距离a为5-7mm。本专利技术送料装置右侧面与下压接钳口25中心线之间的距离a为6mm,送料装置设置在压接机底座上推动端子料带的移动,传统的送料装置右侧面与下压接钳口25中心线之间的距离a为10mm,本专利技术将送料装置向下压接钳口25移动,即端子定位前移,使端子的送料定位部分向上压接钳口24和下压接钳口25形成的压接区域尽可能的靠近,距离缩短了40%,可以保证定位足够多的端子,且防止了端子料带在送料装置右侧面与下压接钳口25中心线之间时的漂移,从而保证压接时的端子喇叭口即端子尾部的稳定。所述的上模具21包括设有上压接钳口24的滑块26和设置在滑块26上方且与压接机冲压缸的输出轴相连的固定块27,所述的滑块26和固定块27之间设有弹簧28。在压接模具2上增加弹簧28的设置,弹簧28采用较硬的弹簧,使得滑块接触端子时有一个缓冲,压接机的力量缓慢传递给端子,消除下模具下压过程中滑块自身对端子的冲击力,让压接机的力量正确传递给端子,避免了压接时端子高度波动的问题。所述下线装置的切刀3的厚度b为7-9mm。本专利技术切刀3的厚度b为8mm,下线装置将需要压接端子的导线通过切刀将导线切成需要的长度,导线切好后通过机械手将导线迁移至压接区下压接钳口25的合适位置,传统的切刀3的厚度为11mm,切刀3与下压接钳口25之间的距离为10mm。本专利技术将切刀3的厚度变薄,全自动压接机的机械手就可以尽量向压接区靠近,减小导线由切刀3刀口至压接区的距离,减小导线的弯曲度,减少压接时导线漏芯线的风险。一种细线压接装置的压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①缩短送料装置右侧面与下压接钳口25中心线之间的距离a;②减小下线装置切刀3的厚度b至7-9mm;③通过上模具21对下模具22两次冲击对导线和端子进行压接。步骤③所述的上模具21对下模具22两次冲击对导线和端子进行压接时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打开压接机,压接机带动上模具21向下移动时,弹簧处在原始状态,原始状态的弹簧带动滑块26使滑块26对端子产生第一次冲击,第一次冲击时,下压接钳口最先接触尾部II,这时尾部II与导线绝缘皮压接;上模具21继续向下移动,弹簧被压缩,滑块26对端子产生第二次冲击,第二次冲击时,下压接钳口接触尾部I,这时尾部I与导线导体压接。端子包括压接导线导体的尾部I和压接导线绝缘皮的尾部II,尾部I为小尾部,尾部II为大尾部,尾部II的宽度和高度均大于尾部I。弹簧的设置,使得滑块26分两次冲击下压接钳口25,实现先压接导线绝缘皮,将电线定位,再压剥出的导体即铜线,完全避免了漏芯线的问题。所述送料装置右侧面与下压接钳口25中心线之间的距离a缩短至6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细线压接装置及其压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细线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线装置和压接机(1),所述的压接机(1)上设有压接模具(2),下线装置设置在压接模具(2)的一侧,所述的压接模具包括与压接机冲压缸的输出轴相连的上模具(21)、以及设置在压接机底座上的下模具(22)和送料模块(23),所述的上模具(21)上设有上压接钳口(24),下模具(22)上设有下压接钳口(25),上压接钳口(24)和下压接钳口(25)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线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线装置和压接机(1),所述的压接机(1)上设有压接模具(2),下线装置设置在压接模具(2)的一侧,所述的压接模具包括与压接机冲压缸的输出轴相连的上模具(21)、以及设置在压接机底座上的下模具(22)和送料模块(23),所述的上模具(21)上设有上压接钳口(24),下模具(22)上设有下压接钳口(25),上压接钳口(24)和下压接钳口(25)相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线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料装置右侧面与下压接钳口(25)中心线之间的距离(a)为5-7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线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具(21)包括设有上压接钳口(24)的滑块(26)和设置在滑块(26)上方且与压接机冲压缸的输出轴相连的固定块(27),所述的滑块(26)和固定块(27)之间设有弹簧(2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线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线装置的切刀(3)的厚度(b)为7-9mm。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平堂张景堂袁立靖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