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4302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0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包括壳体,壳体进一步和臂体连接,所述壳体内设有蜗轮和连接板组合件,蜗轮和蜗杆相啮合,蜗杆的一端设有缓冲装置,蜗杆的另一端设有内齿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件,第一缓冲件进一步套接在固定件上,缓冲装置进一步通过右端盖密封,蜗杆和垫板之间设有单球锁止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共同实现自动间隙调整臂与手动间隙调整臂的功能;可以在轮毂抱死及一些自动间隙调整臂失效的情况下,切换成手动间隙调整臂,继续使用;增加的自动间隙调整臂的使用寿命;可以更加合理的满足了驾驶员驾驶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件
,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
技术介绍
汽车的正常制动是利用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接触摩擦作用而实现的。由于在行车的过程中,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会频繁地接触摩擦,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由于磨损作用而使两者之间的间隙变大,这会影响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制动机构的使用安全性。现有的汽车制动机构中往往设有一个可自动调整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制动间隙的调整臂,该调整臂在汽车制动机构工作过程中可以补偿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的磨损间隙,从而使两者之间的制动间隙能够保持在一个恒定的值,改善了汽车制动机构工作的安全性。目前市场上用的比较多的自动间隙调整臂如下结构原理;1.初始位置:如图1所示,连接板25被固定在支架上,齿条19与控制环24的槽口上端相接触。槽口的宽度决定了刹车片与制动鼓之间的设定间隙值。2.转过间隙角:调整臂转过角A。此时,齿条19向下运动与控制环24的槽口下端接触,制动蹄张开。当存在超量间隙时,刹车片与制动鼓尚末接触,如图2所示。3.调整臂继续转动。此时,齿条19已和控制环24的槽口下端接触(控制环与固定的控制臂被铆为一体),不能继续向下运动。齿条驱动齿轮旋转,单向离合器在这个方面可以相对自由转动转过一定角度后,凸轮轴带动制动蹄进一步张开,致使刹车片与制动鼓相接触。4.当调整臂继续转动时,由于刹车片与制动鼓已经相接触,作用在凸轮轴和蜗轮上的力矩迅速增加,蜗轮作用于蜗杆上的力(向右)随之增大,使得蜗杆压缩弹簧并向右移动,从而导致蜗杆与锥形离合器分离。5.调整臂继续转动时,齿条被控制环限制仍然不能向下运动而驱动齿轮转动。这时由于锥形离合器与蜗杆处于分离状态,整个单向离合器总成一起转动。6.制动开始释放,调整臂向回转过一定角度。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使得齿条向下紧帖控制环24的槽口下端。此时,锥形离合器与蜗杆仍处于分离状态,齿条可以驱使单向离合器总成自由转动。7.随着刹车片作用于制动鼓上压力的释放,作用于凸轮轴和蜗轮的力矩消失,蜗轮向右施加给蜗杆的力也消失,弹簧复原,推动蜗杆向左移动,使得蜗杆与锥形离合器重新啮合。8.调整臂向回转过一定角度。齿条19向上运动,与控制环24的槽口的接触从下端变为上端。9.调整臂继续转动回到起始位置。此时,齿条19已与固定的控制环24的槽口上端相接触,受其限制不能继续向上移动。当调整臂回转时,齿条驱动齿轮转动,这时单向离合器和锥齿离合器均处于啮合状态,使得蜗杆随齿轮一起转动,蜗杆驱动蜗轮,蜗轮驱动凸轮轴,面对面凸轮辆的转动使得超量间隙减小。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自动间隙调整臂只能单向调整的结构性,在某些山坡路况频繁的刹车情况下,轮毂发热发胀间隙加快调整,但在驻车一段时间后轮毂热胀冷缩,使得轮胎抱死。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55529.3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它包括一个壳体,壳体内装有蜗轮和蜗杆轴;蜗杆轴的一端设有大弹簧、弹簧座和调整螺盖;蜗杆轴上套接一个齿型超越离合器;齿型超越离合器的被动螺旋齿轮与间隙控制装置的主动螺旋齿轮相啮合;间隙控制装置包括行星轮、齿轮轴、主动螺旋齿轮;在主动螺旋齿轮的左端设有阻尼机构:包括调整螺钉、弹簧、钢珠;在蜗轮孔内装有与蜗轮同轴的控制臂组件,控制臂组件包括装在蜗轮孔内且与蜗轮同轴的太阳轮,齿形连接套、盖板和控制臂组合而成,太阳轮与行星轮相啮合,但是该申请仍然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包括壳体,壳体进一步和臂体连接,所述壳体内设有蜗轮和连接板组合件,蜗轮和蜗杆相啮合,蜗杆的一端设有缓冲装置,蜗杆的另一端设有内齿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件,第一缓冲件进一步套接在固定件上,缓冲装置进一步通过右端盖密封,蜗杆和固定件之间设有单球锁止机构。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缓冲件为大弹簧。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右端盖为右端盖螺母。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右端盖螺母上部设有铆钉。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固定件为垫板。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垫板为T形。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垫板的一端进一步通过六角螺母进行固定。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单球锁止机构包括钢球。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钢球的一端设有第二缓冲件。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缓冲件为弹簧。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缓冲件的一端设有堵头。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蜗杆与内齿轮贴合设置。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包括壳体,壳体进一步和臂体连接,所述壳体内设有蜗轮和连接板组合件,蜗轮和蜗杆相啮合,蜗杆的一端设有缓冲装置,蜗杆的另一端设有内齿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件,第一缓冲件进一步套接在固定件上,缓冲装置进一步通过右端盖密封,蜗杆和固定件之间设有单球锁止机构,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可以共同实现自动间隙调整臂与手动间隙调整臂的功能;(2)、可以在轮毂抱死及一些自动间隙调整臂失效的情况下,切换成手动间隙调整臂,继续使用;(3)、增加的自动间隙调整臂的使用寿命;(4)、可以更加合理的满足了驾驶员驾驶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
技术介绍
中的一原理示意图;图2是
技术介绍
中的另一原理示意图;图3是按照本技术的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A向结构剖视图;图5是按照本技术的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3‐图6所示,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包括壳体14,壳体14进一步和臂体12连接,所述壳体内设有蜗轮6和连接板组合件1,蜗轮6和蜗杆7相啮合,蜗杆的一端设有缓冲装置,蜗杆的另一端设有内齿轮5,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件8,第一缓冲件9进一步套接在固定件8上,缓冲装置进一步通过右端盖10密封,蜗杆7和垫板之间设有单球锁止机构。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右端盖螺母上部设有铆钉11。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垫板的一端进一步通过六角螺母13进行固定。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单球锁止机构包括钢球4。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钢球4的一端设有第二缓冲件3。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缓冲件3为弹簧。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缓冲件3的一端设有堵头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切换手动臂的过程如下:先将制动器连接支架板上的销从连接板1中脱离,然后在保证不动铆钉11与右端盖10的情况下,顺时针调节六角螺母13,使得第一缓冲件9压缩,使得固定件8与蜗杆7完全脱离,从而使得蜗杆7与内齿轮5脱离,然后使用六角扳手转动蜗杆7,在堵头2、第二缓冲件3、钢球4的单球锁止机构下,具有了手调臂的功能。手动臂切换自调臂的过程如下:先使用内六角扳手逆时针调整堵头2,使得单球锁止机构失效。然后在保证不动铆钉11与右端盖10的情况下,逆时针调节六角螺母13,使得第一缓冲件9放开,使得固定件8与蜗杆7完全贴合到初始预压位置。从而使得蜗杆7与内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包括壳体(14),壳体(14)进一步和臂体(1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蜗轮(6)和连接板组合件(1),蜗轮(6)和蜗杆(7)相啮合,蜗杆(7)的一端设有缓冲装置,蜗杆(7)的另一端设有内齿轮(5),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件(8),第一缓冲件(9)进一步套接在固定件(8)上,缓冲装置进一步通过右端盖(10)密封,蜗杆(7)和固定件(8)之间设有单球锁止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包括壳体(14),壳体(14)进一步和臂体(1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蜗轮(6)和连接板组合件(1),蜗轮(6)和蜗杆(7)相啮合,蜗杆(7)的一端设有缓冲装置,蜗杆(7)的另一端设有内齿轮(5),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件(8),第一缓冲件(9)进一步套接在固定件(8)上,缓冲装置进一步通过右端盖(10)密封,蜗杆(7)和固定件(8)之间设有单球锁止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件(9)为大弹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端盖(10)为右端盖螺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端盖螺母上部设有铆钉(1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自一体间隙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灵伟邓青莲林旭坚吴秀
申请(专利权)人: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