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1284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7 2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包括一控制电路及连接该控制电路的充电控制板,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充电控制板均安装于充电枪内;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枪锁机构;所述枪锁机构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板;所述控制电路还设有一电源输入端VCC、第一输入端X1及第二输入端X2;所述电源输入端VCC连接充电桩,以获取驱动能源。上述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通过一个统一的控制电路,可分别对电平型枪锁控制与脉冲型枪锁控制进行判断识别,再进而输出对应的控制模式,增强了控制机构的兼容性,使用更加方便智能。

Adaptive rechargeable gun lock control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充电枪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兴起,电动汽车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目前,一些国内外汽车品牌已有量产电动汽车面世,因此充电枪也需要更广泛地应用。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充电安全性及可靠性日益受到电动汽车产业及其他各界人士的重视,而充电枪锁控制电路为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充电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的直流充电枪枪锁有两种控制方式,一种是电平控制即高电平时枪锁锁止,另一种控制方式是通过脉冲控制即给正向脉冲时枪锁锁止,充电枪的更换,都需要购买规格配对的,显得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由一种电路控制且可以自动识别枪锁类型,增强控制机构的兼容性,使用更加方便智能。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包括一控制电路及连接该控制电路的充电控制板,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充电控制板均安装于充电枪内;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枪锁机构;所述枪锁机构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板;所述控制电路还设有一电源输入端VCC、第一输入端X1及第二输入端X2;所述电源输入端VCC连接充电桩,以获取驱动能源。上述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通过一个统一的控制电路,可分别对电平型枪锁控制与脉冲型枪锁控制进行判断识别,再进而输出对应的控制模式,增强了控制机构的兼容性,使用更加方便智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枪锁机构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端、及安装于所述枪锁机构的控制线圈;所述枪锁机构还连接一滑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控制板包括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及一状态开关K1,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状态开关K1抵接所述滑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一个脉冲控制信号,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一个持续的低电平控制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1、R2及晶体管Q1、Q2、Q3;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所述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枪锁机构的第一端;所述晶体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发射极,所述晶体管Q2的集电极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X1,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3的发射极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3、R4及晶体管Q4、Q5、Q6;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所述晶体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枪锁机构的第二端;所述晶体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5的发射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发射极,所述晶体管Q5的集电极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X2,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6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6的发射极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D2、D3及D4,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接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2为图1所述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的充电控制板的示意图;图3为图1所述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的枪锁控制模式的判断流程图;附图标注说明:10-控制电路,11-第一控制模块,12-第二控制模块,13-枪锁机构,131-第一端,132-第二端,20-充电控制板,21-第一输出端,22-第二输出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安装于充电枪中,所述充电枪电连接充电桩。所述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包括一控制电路10及连接该控制电路10的充电控制板20,所述控制电路10与所述充电控制板20均安装于充电枪内。所述控制电路10设有一电源输入端VCC、第一输入端X1及第二输入端X2,所述电源输入端VCC连接充电桩,以获取驱动能源。所述控制电路10包括第一控制模块11、第二控制模块12、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1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2的枪锁机构13,所述枪锁机构13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板20,受所述充电控制板20调控。所述枪锁机构13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1的第一端131、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2的第二端132、及安装于所述枪锁机构13内部的控制线圈(图未示)。所述枪锁机构13还连接一滑块(图未示),并控制该滑块运动。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1包括电阻R1、R2及晶体管Q1、Q2、Q3。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其另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其发射极连接所述枪锁机构13的第一端131。所述晶体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发射极,所述晶体管Q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X1,其另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Q3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2包括电阻R3、R4及晶体管Q4、Q5、Q6。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其另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所述晶体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枪锁机构13的第二端132。所述晶体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5的发射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发射极,所述晶体管Q5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X2,其另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Q6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6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4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6的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控制电路及连接该控制电路的充电控制板,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充电控制板均安装于充电枪内;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枪锁机构;所述枪锁机构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板;所述控制电路还设有一电源输入端VCC、第一输入端X1及第二输入端X2;所述电源输入端VCC连接充电桩,以获取驱动能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控制电路及连接该控制电路的充电控制板,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充电控制板均安装于充电枪内;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枪锁机构;所述枪锁机构电连接所述充电控制板;所述控制电路还设有一电源输入端VCC、第一输入端X1及第二输入端X2;所述电源输入端VCC连接充电桩,以获取驱动能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枪锁机构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端、及安装于所述枪锁机构的控制线圈;所述枪锁机构还连接一滑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板包括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及一状态开关K1,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状态开关K1抵接所述滑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一个脉冲控制信号,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一个持续的低电平控制信号。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充电枪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1、R2及晶体管Q1、Q2、Q3;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所述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VCC,所述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枪锁机构的第一端;所述晶体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晶体管Q1的基极,所述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峰梁云龙
申请(专利权)人: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