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1157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7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包括上模、中模以及下模,上模和下模连接并组成内凹结构;中模设置于内凹结构内,并分别与上模和所述下模接触;其中还包括橡胶条,橡胶条设置于下模的台阶上;通过改造垫带模具中的上模、中模以及下模具溢胶槽可分别解决模具中飞边较厚的问题,提升垫带出模外观质量,并且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出模的产品飞边无需修整,开模自动脱落,提高生产效率。

A padding die without correcting the flfei

\u672c\u5b9e\u7528\u65b0\u578b\u63d0\u4f9b\u4e00\u79cd\u65e0\u9700\u4fee\u6b63\u98de\u8fb9\u7684\u57ab\u5e26\u6a21\u5177\uff0c\u5305\u62ec\u4e0a\u6a21\u3001\u4e2d\u6a21\u4ee5\u53ca\u4e0b\u6a21\uff0c\u4e0a\u6a21\u548c\u4e0b\u6a21\u8fde\u63a5\u5e76\u7ec4\u6210\u5185\u51f9\u7ed3\u6784\uff1b\u4e2d\u6a21\u8bbe\u7f6e\u4e8e\u5185\u51f9\u7ed3\u6784\u5185\uff0c\u5e76\u5206\u522b\u4e0e\u4e0a\u6a21\u548c\u6240\u8ff0\u4e0b\u6a21\u63a5\u89e6\uff1b\u5176\u4e2d\u8fd8\u5305\u62ec\u6a61\u80f6\u6761\uff0c\u6a61\u80f6\u6761\u8bbe\u7f6e\u4e8e\u4e0b\u6a21\u7684\u53f0\u9636\u4e0a\uff1b\u901a\u8fc7\u6539\u9020\u57ab\u5e26\u6a21\u5177\u4e2d\u7684\u4e0a\u6a21\u3001\u4e2d\u6a21\u4ee5\u53ca\u4e0b\u6a21\u5177\u6ea2\u80f6\u69fd\u53ef\u5206\u522b\u89e3\u51b3\u6a21\u5177\u4e2d\u98de\u8fb9\u8f83\u539a\u7684\u95ee\u9898\uff0c\u63d0\u5347\u57ab\u5e26\u51fa\u6a21\u5916\u89c2\u8d28\u91cf\uff0c\u5e76\u4e14\u901a\u8fc7\u91c7\u7528\u672c\u5b9e\u7528\u65b0\u578b\u51fa\u6a21\u7684\u4ea7\u54c1\u98de\u8fb9\u65e0\u9700\u4fee\u6574\uff0c\u5f00\u6a21\u81ea\u52a8\u8131\u843d\uff0c\u63d0\u9ad8\u751f\u4ea7\u6548\u7387\u300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
本技术属于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轮胎垫带模具为三半模式,各合模缝处均设有溢胶槽,用于缓冲溢出的多余材料,防止在合模缝的平面上积聚,导致产品飞边较厚;如图1至图4所示,垫带硫化模具的合模过程中,产生的飞边较厚,且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缓冲,因此导致现有的垫带模具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较差,效率低。基于上述垫带模具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尚未有相关的解决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有效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旨在解决现有垫带模具出模产品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包括上模、中模以及下模;上模和下模连接并组成内凹结构;中模设置于内凹结构内,并分别与上模和所述下模接触;其中还包括橡胶条,橡胶条设置于下模的台阶上。进一步地,上模和中模合模缝中设有第一溢胶槽和第二溢胶槽;第一溢胶槽为菱形;第二溢胶槽为长条形。进一步地,第一溢胶槽和第二溢胶槽均为上模和中模接触组成;第一溢胶槽与边部距离为0.5mm至0.75mm;第二溢胶槽深度为2mm至4mm,宽度为8mm至12mm。进一步地,上模和下模合模缝中设有第三溢胶槽和倒角;第三溢胶槽为菱形。进一步地,第三溢胶槽为上模和下模接触组成;倒角为上模的边部和下模的边部组成;并且第三溢胶槽与倒角的距离为0.5mm至0.75mm,倒角为45°。进一步地,下模和中模合模缝中设有第四溢胶槽和跑胶槽;第四溢胶槽为菱形,跑胶槽为长条形。进一步地,跑胶槽为中模和下模接触组成;第四溢胶槽为中模和下模接触组成;并且跑胶槽沿第四溢胶槽延伸至中模和下模的内边部。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改造垫带模具中的上模、中模以及下模具溢胶槽可分别解决模具中飞边较厚的问题,提升垫带出模外观质量,并且通过采用本技术出模的产品飞边无需修整,开模自动脱落,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现有技术中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局部a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局部b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中局部d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结构装配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上模和中模配合示意图;图7为图6中局部A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上模和中模局部B放大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上模和下模局部D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上模和下模合模缝橡胶飞边效果图;图11为本技术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中模和下模合模缝橡胶飞边效果图。图中:1、上模;2、中模;3、下模;4、橡胶条。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1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包括上模1、中模2以及下模3;上模1和下模3连接并组成内凹结构;中模2设置于内凹结构内,并分别与上模1和下模3相接触;其中还包括橡胶条4,橡胶条4设置于下模3的台阶上;本实施例中,垫带模具为垫带硫化合模,其具体装配过程如图5所示;首先,橡胶条4放在下模3台阶上;然后,移动下模3上升,使得下模3的底部与中模2的底部接触,并继续上升,当上模1开始挤压放于下模3台阶上的橡胶条4,橡胶条4向上、下挤压在内凹结构内,因下模3模型腔已优先确定,故多余的橡胶条4被挤入上模1模型腔内。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5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上模1和中模2合模缝中设有第一溢胶槽e和第二溢胶槽f,即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上面1和中模2相接触的截面设有第一溢胶槽e和第二溢胶槽f;进一步地,第一溢胶槽e为菱形,第二溢胶槽f为长条形;第一溢胶槽e和第二溢胶槽f均为上模1和中模2接触组成,即在上模1和中模2上均设有等腰三角形凹槽或长条凹槽,在上模1和中模2想配合的时候形成菱形的第一溢胶槽e和长条形第二溢胶槽f;进一步地,第一溢胶槽e与边部距离h为0.5mm至0.75mm,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h为0.9mm至1.2mm,第二溢胶槽f的深度为2mm至4mm,宽度为8mm至12mm;相比现有技术,在上模1和中模2合模缝的溢胶槽到边部距离减小至0.5mm-0.75mm,减小接触面积增大压力可避免飞边厚,并且增设一个第二溢胶槽f,其深度为2mm-4mm,宽度8mm-12mm,用于容纳多余胶料防止装较量过多造成的飞边厚;上模1和中模2合模缝装胶时,橡胶条4放在下模3的台阶上,合模时因下模3与中模2优先接触,导致橡胶条4被迫流向上模1,导致上模1与中模2的合模缝处橡胶飞边厚。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3所示,上模1和下模3合模缝中还设有第三溢胶槽i和倒角j;第三溢胶槽i为菱形,均为第三溢胶槽i为上模1和下模3接触组成;如图8所示,倒角j为上模1的边部和下模3的边部组成;并且第三溢胶槽i与倒角j的距离为0.5mm至0.75mm,倒角j向模具内组成三角深度0.2mm至0.5mm,夹角为90°,即倒角为45°;本技术方案中的上模1和下模3合模缝,溢胶槽到边部距离h2减小至0.5mm-0.75mm,图1和图3的现有技术中的h1为1.2mm至3mm,减小接触面积增大压力可避免飞边厚;同时边部增设倒角为(0.2-0.5)mm×45°,可使边部极小距离内飞边增厚,防止锯齿;并且在上模1和下模3合模缝处的橡胶条4飞边与垫带产品呈90度,修边时飞边易被撕碎,呈“锯齿”状,即如图10所示。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下模3和中模2合模缝中设有第四溢胶槽g和跑胶槽k;第四溢胶槽g为菱形,跑胶槽k为长条形;并且跑胶槽k为中模2和下模3接触组成;第四溢胶槽g为中模2和下模3接触组成;并且跑胶槽k沿第四溢胶槽g延伸至中模2和下模3的内边部;下、中模合模缝,产品与溢胶槽接合部位留出周向0.2-0.4mm跑胶槽,使橡胶能够整圈溢出;如图4所示,与现有技术相比,早下模3和中模2合模缝溢胶量较少,导致此合模缝处圆周方向飞边不连续,呈“裙边”状,即如图11所示。相应地,结合上述方案,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的合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首先,将橡胶条放置于下模台阶上,并将中模与下模接触,下模内壁底部台阶设有凹槽,中模容纳于凹槽内并挤压橡胶条,使得下模台阶上的橡胶条向上挤出;橡胶条部分加入第四溢胶槽g和跑胶槽k内;S2:然后,将下模上升,在下模底部与中模底部接触时,使下模和上模合模缝的橡胶飞边与垫带产品呈90度;上模开始挤压放置于下模台阶上的橡胶条,使橡胶条向各个方向挤压,并将橡胶条加入上模的腔内;此时由于上模、下模以及中模的相互作用,使得橡胶条分别挤入第一溢胶槽e、第二溢胶槽f、第三溢胶槽i、第四溢胶槽g和跑胶槽k内。S3:最后,保温五分钟至八分钟后后开模,垫带产品自动脱落。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改造垫带模具中的上模、中模以及下模具溢胶槽可分别解决模具中飞边较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中模以及下模;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连接并组成内凹结构;所述中模设置于所述内凹结构内,并分别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接触;其中还包括橡胶条,所述橡胶条设置于所述下模的台阶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中模以及下模;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连接并组成内凹结构;所述中模设置于所述内凹结构内,并分别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接触;其中还包括橡胶条,所述橡胶条设置于所述下模的台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和所述中模合模缝中设有第一溢胶槽和第二溢胶槽;所述第一溢胶槽为菱形;所述第二溢胶槽为长条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溢胶槽和所述第二溢胶槽均为所述上模和所述中模接触组成;所述第一溢胶槽与边部距离为0.5mm至0.75mm;所述第二溢胶槽深度为2mm至4mm,宽度为8mm至1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需修正飞边的垫带模具,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隋海涛胡高全孙慧莉张英辉董立强马小刚刘颖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