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10151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1 12:16
一种减振装置(10),其包括:在驱动器部件(11)与第一中间部件(12)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一内侧弹簧(SP11)、在第一中间部件(12)与从动部件(16)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二内侧弹簧(SP12)、在驱动器部件(11)与第二中间部件(14)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一外侧弹簧(SP21)、在第二中间部件(14)与从动部件(16)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二外侧弹簧(SP22)、以及在第一中间部件(12)与第二中间部件(14)之间传递扭矩的中间弹簧(SPm),与固有振动频率比第一中间部件(12)大的第二中间部件(14)对应的第一、第二外侧弹簧(SP21、SP22)中至少任意一者配置在与第一中间部件(12)对应的第一、第二内侧弹簧(SP11、SP12)的径向外侧。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A damping device (10), which includes: (11) the first drive component and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12) inside the first spring between the transfer torque (SP11), the first intermediate member (12) and second (16) inside the driven member spring between the transmission torque (SP12), the drive components (11 second) and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14) between the first lateral spring torque transmission (SP21), in the middle of second parts (14) and (16) the second driven member outside spring for transmitting torque between the (SP22), and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12) in the first part and the second middle (14) intermediate spring between the transmission torque the (SPm), and the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y than the first intermediate member (12) and second (14) of the middle parts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lateral spring (SP21, SP22) in at least one arbitrary configuration in the first intermediate member (12)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inner spring (SP11, SP12) diameter outward S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减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输入元件和输出元件的减振装置,该输入元件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扭矩。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减振装置,公知有与变矩器关联使用的双通减振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减振装置中,从发动机和锁止离合器到输出毂这段振动路径被分为两条平行的振动路径B、C,两条振动路径B、C分别具有一对弹簧和配置于该一对弹簧之间的单独的中间凸缘。另外,为了使两条振动路径的固有振动频率不同,变矩器的涡轮与振动路径B的中间凸缘结合,振动路径B的中间凸缘的固有振动频率小于振动路径C的中间凸缘的固有振动频率。上述减振装置中,在锁止离合器接合的情况下,来自发动机的振动进入减振装置的两条振动路径B、C。然后,若某一频率的发动机振动到达包括与涡轮结合的中间凸缘的振动路径B,则在从振动路径B的中间凸缘到输出毂的区间,振动的相位相对于输入振动的相位错开180度。此时,由于振动路径C的中间凸缘的固有振动频率大于振动路径B的中间凸缘的固有振动频率,所以进入振动路径C的振动不产生相位的偏移(错位)地传递至输出毂。这样,使从振动路径B传递至输出毂的振动的相位、与从振动路径C传递至输出毂的振动的相位错开180度,从而能够使输出毂处的振动衰减。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2-506006号公报为了提高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双通减振器的振动衰减性能,需要调整各中间凸缘的两侧的弹性体的弹簧常数、各中间凸缘的重量,适当设定振动路径B、C的固有振动频率。然而,若要调整弹性体的弹簧常数来使振动路径B、C的固有振动频率合理化,则双通减振器整体的刚性会变动大幅度变动。另外,若要调整中间凸缘、与该中间凸缘结合的涡轮的重量来使两个固有振动频率合理化,则凸缘、涡轮的重量以及变矩器整体的重量会增加。因此,上述双通减振器中,为了提高振动衰减性能而适当地设定振动路径B、C的固有振动频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于要衰减的振动的频率有所不同,所以即使是利用专利文献1记载的减振装置也无法较好地使该振动衰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能够具有更高振动衰减性能的减振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具有输入元件和输出元件,上述输入元件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扭矩,其中,上述减振装置具备:第一中间元件、第二中间元件、在上述输入元件与上述第一中间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一弹性体、在上述第一中间元件与上述输出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二弹性体、在上述输入元件与上述第二中间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三弹性体、在上述第二中间元件与上述输出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四弹性体、以及在上述第一中间元件与上述第二中间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五弹性体,借助全部上述第一弹性体、上述第二弹性体、上述第三弹性体、上述第四弹性体以及上述第五弹性体从上述输入元件向上述输出元件传递扭矩时的上述第二中间元件的固有振动频率,大于借助全部上述第一弹性体、上述第二弹性体、上述第三弹性体、上述第四弹性体以及上述第五弹性体从上述输入元件向上述输出元件传递扭矩时的上述第一中间元件的固有振动频率,上述第三弹性体和上述第四弹性体中至少任意一者配置于上述第一弹性体和上述第二弹性体的径向外侧。在该减振装置中,在全部第一弹性体、第二弹性体、第三弹性体、第四弹性体以及第五弹性体挠曲被允许的状态下,能够在装置整体设定两个固有振动频率。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者们的研究和解析,明确出包括上述第一弹性体、上述第二弹性体、上述第三弹性体、上述第四弹性体以及上述第五弹性体的减振装置的固有振动频率随着第五弹性体的刚性降低而变小,相对于第五弹性体的刚性的变化体现出的减振装置的等效刚度的变化大幅度小于相对于第一弹性体、第二弹性体、第三弹性体以及第四弹性体的刚性的变化体现出的该等效刚度的变化。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中,通过调整第五弹性体的刚性,则能够适当地保持减振装置的等效刚度,并且抑制第一中间元件和第二中间元件的重量(惯性力矩)的增加,而且能适当地设定装置整体的两个固有振动频率。而且,将与固有振动频率大的第二中间元件对应的第三弹性体和第四弹性体中至少任意一者配置在与固有振动频率小的第一中间元件对应的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的径向外侧,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减振装置的等效刚度。其结果,在该减振装置中,能够较好地提高振动衰减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的起步装置的结构简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的第一弹性体、第二弹性体、第三弹性体以及第四弹性体的平均安装半径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的扭矩传递路径的示意图。图5是例示发动机的转速与减振装置的输出元件的理论上的扭矩变动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是例示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的第一弹性体的刚性与低速旋转侧的固有振动频率、反共振点的振动频率以及减振装置的等效刚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7是例示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的第二弹性体的刚性与低速旋转侧的固有振动频率、反共振点的振动频率以及减振装置的等效刚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8是例示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的第三弹性体的刚性与低速旋转侧的固有振动频率、反共振点的振动频率以及减振装置的等效刚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9是例示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的第四弹性体的刚性与低速旋转侧的固有振动频率、反共振点的振动频率以及减振装置的等效刚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0是例示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的第五弹性体的刚性与低速旋转侧的固有振动频率、反共振点的振动频率以及减振装置的等效刚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1是例示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的第一中间元件的惯性力矩与低速旋转侧的固有振动频率、反共振点的振动频率以及减振装置的等效刚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减振装置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其它减振装置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减振装置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其它减振装置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减振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图1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10的起步装置1的结构简图,图2是表示减振装置10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起步装置1搭载于具备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内燃机)EG的车辆,除了减振装置10之外,起步装置1还包括与发动机EG的曲轴连结的前盖3、固定于前盖3的泵叶轮(输入侧流体传动元件)4、能够与泵叶轮4同轴旋转的涡轮(输出侧流体传动元件)5、与减振装置10连结并且固定于自动变速器(AT)、无级变速器(CVT)、双离合变速器(DCT)、混合动力变速器或者作为减速机的变速器(动力传递装置)TM的输入轴IS上的作为动力输出部件的减振毂7、锁止离合器8等。此外,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标明之外,“轴向”基本上是表示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的中心轴CA(轴心,参照图2)的延伸方向。另外,除了特别标明之外,“径向”基本上是表示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该减振装置10等的旋转元件的径向,即从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的中心轴CA沿正交于该中心轴CA的方向(半径方向)延伸的直线的延伸方向。而且,除了特别标明之外,“周向”基本上是表示起步装置1、减振装置10、该减振装置10等的旋转元件的周向,即沿该旋转元件的旋转方向的方向。泵叶轮4具有紧密固定于前盖3的未图示的泵壳、配设于泵壳的内表面的多个泵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减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装置,其具有输入元件和输出元件,所述输入元件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扭矩,其中,所述减振装置具备:第一中间元件;第二中间元件;第一弹性体,其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第一中间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第二弹性体,其在所述第一中间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第三弹性体,其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第二中间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第四弹性体,其在所述第二中间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传递扭矩;以及第五弹性体,其在所述第一中间元件与所述第二中间元件之间传递扭矩,借助全部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三弹性体、所述第四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五弹性体从所述输入元件向所述输出元件传递扭矩时的所述第二中间元件的固有振动频率,大于借助全部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三弹性体、所述第四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五弹性体从所述输入元件向所述输出元件传递扭矩时的所述第一中间元件的固有振动频率,所述第三弹性体和所述第四弹性体中至少任意一者配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径向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6.08 JP 2015-115845;2015.07.27 JP 2015-147591.一种减振装置,其具有输入元件和输出元件,所述输入元件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扭矩,其中,所述减振装置具备:第一中间元件;第二中间元件;第一弹性体,其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第一中间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第二弹性体,其在所述第一中间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第三弹性体,其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第二中间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第四弹性体,其在所述第二中间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传递扭矩;以及第五弹性体,其在所述第一中间元件与所述第二中间元件之间传递扭矩,借助全部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三弹性体、所述第四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五弹性体从所述输入元件向所述输出元件传递扭矩时的所述第二中间元件的固有振动频率,大于借助全部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三弹性体、所述第四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五弹性体从所述输入元件向所述输出元件传递扭矩时的所述第一中间元件的固有振动频率,所述第三弹性体和所述第四弹性体中至少任意一者配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径向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弹性体和所述第四弹性体中至少任意一者的轴心与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轴心相比位于径向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弹性体的刚性和所述第四弹性体的刚性较大的一者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体的刚性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性较大的一者,所述第三弹性体和所述第四弹性体中的刚性较大的一者配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径向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弹性体和所述第四弹性体的刚性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刚性,所述第三弹性体和所述第四弹性体配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径向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三弹性体以及所述第四弹性体的刚性k11、k12、k21、k22以满足k11<k12<k22≤k21的方式被选择。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在将所述第五弹性体的刚性设为“km”时,所述第一弹性体、所述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三弹性体、所述第四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五弹性体的刚性k11、k12、k21、k22、km以满足k11<km<k12<k22≤k21的方式被选择。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弹性体和所述第四弹性体配置为沿周向排列。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弹性体配置于所述第四弹性体的径向外侧,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泷川由浩长井大树轮嶋雅树坂本贵生伊藤和广铃木展生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