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透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9035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1 0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透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光学透镜包含平台部以及多个透镜部。平台部具有出光面以及与出光面相对的下表面。透镜部设置在平台部的下表面。每一个透镜部具有本体、入光面以及反射侧面。入光面位于本体的底面。反射侧面连接入光面以及平台部的下表面。每一个本体的厚度从本体的靠近入光面的一端朝向本体的靠近平台部的下表面的另一端渐增。

Optical lens,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optical lens, a backlight module and a display device. The optical lens consists of a platform and a plurality of lenses. The platform has a light surface and a lower surface relative to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surface. The lens section is set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platform. Each lens has a body, a light entry and a reflection side.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is loc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body. The reflection side is connect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and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platform. Each body's thickness increases from one end of the noumenon near the light surface toward the other end of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body near the platf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透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学组件,且特别涉及一种光学透镜与光学透镜在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应用。
技术介绍
一般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主要包含发光二极管以及光学膜片组。由于发光二极管为点光源,且出光角度有限,故当发光二极管应用在直下式背光模组时通常会需要搭配二次透镜来控制其照射范围。二次透镜主要包含折射式透镜以及反射式透镜。折射式透镜的出光角度有限,故当发光二极管间的间距改变时,将导致出光均匀度不佳的问题。另一方面,反射式透镜通常会做成空心锥形,且其内表面需要利用镀膜的方式制作,以形成反射表面,故此种反射式透镜的制作方式较困难且成本较高。而且,反射式透镜本身也容易因为制造难度高而导致成型精度不佳,进而影响出光效果。再者,在一般的背光模组中,二次透镜的数量与发光二极管数量相同,且需要由组装人员将二次透镜一对一地对应设置在每一个发光二极管上。因此,二次透镜在组装上也具有困难及费时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透镜,其具有容易组装以及可产生均匀的出光效果的优点,藉以使光学透镜应用至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时,可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出光质量。根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光学透镜。此光学透镜包含平台部以及多个透镜部。平台部具有出光面以及与出光面相对的下表面。透镜部设置在平台部的下表面。其中,每一个透镜部具有本体、入光面以及反射侧面。入光面位于本体的底面,反射侧面连接入光面以及平台部的下表面,且每一个本体的厚度从本体的靠近入光面的一端朝向本体的靠近平台部的下表面的另一端渐增。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上述的光学透镜还包含多个出光结构,其设置在平台部的出光面上对应透镜部的位置。依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上述的每一透镜部的入光面为凹面,且入光面上设有多个入光微结构。依据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上述的每一个反射侧面为斜面、弧面或多个斜面所构成的表面。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透镜部间隔而非连续地设置在平台部的下表面。根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背光模组。此背光模组包含光源、前述的光学透镜以及光学膜片。光源包含电路板以及阵列于电路板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光学透镜设置在电路板上,其中每一个光学透镜的入光面分别对应设置于每一个发光二极管上方。光学膜片设置在光源的上方。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上述的背光模组还包含多个定位柱,其设置在电路板上且位于任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之间,其中光学透镜对应卡合于定位柱上。依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上述的任两个相邻的透镜部之间界定出缝隙,且每一个定位柱嵌设于每一个光学透镜的透镜部之间的缝隙之中。依据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上述的定位柱为十字形定位柱。每一个光学透镜具有四个透镜部,并以任两个相邻的透镜部来界定出一个十字形缝隙。当光学透镜卡合于定位柱上时,十字形定位柱嵌合于透镜部之间的十字形缝隙之中。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背光模组还包含多组固定组件,每一组固定组件包含第一固定件,其设置在定位柱与光学透镜之间,且第一固定件设置在定位柱与光学透镜之间,且第一固定件配置为将光学透镜固定在定位柱上。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一固定件具有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第一结合部位于平台部的下表面,且介于透镜部之间而位于缝隙之中。第二结合部位于定位柱上且与第一结合部互相结合。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每一组固定组件还包含第二固定件,其配置为将定位柱固定在电路板上的任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之间。依据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上述的第二固定件具有第三结合部及第四结合部,第三结合部位于电路板上且介于发光二极管之间,第四结合部位于定位柱上,且与第三结合部互相结合。根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前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在光学膜片的上方。上述可知,本技术的光学透镜包含一个平台部以及多个透镜部,其中透镜部的厚度从靠近入光面的一端往靠近出光面的另一端渐增,藉以控制光线的行径方向。此外,从不同透镜部射出的个别光线在通过平台部后,可互相混合而形成均匀化的面光源。藉此,通过使用单一光学透镜对应多个发光二极管的方式,可达到均匀混合光线以及提升光线的使用效率的目的。此外,通过将多个透镜部整合于平台部上的方式,亦可减少组装人员在将光学透镜予以组装在电路板上时所花费的时间。附图说明为了更完整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结合附图所做的下列描述,其中:图1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图2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光学透镜设置在电路板上的立体示意图;图3A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光学透镜与电路板的分解示意图;图3B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光学透镜与电路板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4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光学透镜所产生的光场示意图;图5A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光学透镜的侧视图;图5B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光学透镜的侧视图;图6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光学透镜的侧视图;图7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光学透镜的侧视图;图8A及图8B是绘示光线经由不同斜率的反射侧面反射后的出光情形;图9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一种光学透镜的侧视图;图10A及图10B是绘示光线经由不同弧度的反射侧面反射后的出光情形;图11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一种光学透镜设置在电路板上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图12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装置的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组的装置示意图,图2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光学透镜设置在电路板上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100主要包含光源110、多个光学透镜200以及光学膜片120。如图1所示,光源110包含电路板111以及多个阵列于电路板111的发光二极管112。光学透镜200设置在电路板111上,且对应设置在发光二极管112上方,光学透镜200与发光二极管112之间存在有一距离。光学透镜200用以调整每一颗发光二极管112的出光光形,并可均匀化任两个相邻的发光二极管112之间的光线,进而提高背光模组100的出光均匀度。需要说明的是,清楚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透镜200的结构,图2仅绘示单一光学透镜200设置在电路板111上,此数量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请继续参照图1及图2所示,光学透镜200主要包含平台部210以及多个透镜部220。平台部210具有出光面211以及与出光面211相对的下表面212。透镜部220间隔而非连续地设置在平台部210的下表面212。也就是说,单一平台部210的下方可设置多个透镜部220,用以雾化从多个透镜部220射出的各个光线。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3A所示,其中图3A是绘示依照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光学透镜与电路板的分解示意图。每一个透镜部220具有本体221、入光面222以及反射侧面223。入光面222位于本体221的底面,反射侧面223连接入光面222以及平台部210的下表面212。当光学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光学透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透镜,其包含:平台部,其具有出光面以及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下表面;以及多个透镜部,其设置在所述平台部的所述下表面,其中所述多个透镜部中的每一者具有本体、入光面以及反射侧面,其中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本体的底面,所述反射侧面连接所述入光面以及所述平台部的所述下表面,且多个本体中的每一者的厚度从所述本体的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朝向所述本体的靠近所述平台部的所述下表面的另一端渐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透镜,其包含:平台部,其具有出光面以及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下表面;以及多个透镜部,其设置在所述平台部的所述下表面,其中所述多个透镜部中的每一者具有本体、入光面以及反射侧面,其中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本体的底面,所述反射侧面连接所述入光面以及所述平台部的所述下表面,且多个本体中的每一者的厚度从所述本体的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朝向所述本体的靠近所述平台部的所述下表面的另一端渐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还包含多个出光结构,其设置在所述平台部的所述出光面上对应所述多个透镜部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其中所述多个透镜部中的每一者的所述入光面为凹面,且所述入光面上设有多个入光微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其中多个反射侧面中的每一者为斜面、弧面或多个斜面所构成的表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透镜,其中所述多个透镜部间隔而非连续地设置在所述平台部的所述下表面。6.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光源,其包含电路板以及阵列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个光学透镜,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其中所述多个光学透镜中的每一者的多个入光面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的每一者上方;光学膜片,其设置在所述光源的上方。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含多个定位柱,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且位于任两个相邻的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之间,其中所述多个光学透镜对应卡合于所述多个定位柱上。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凯钧陈蔚轩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