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侧支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4353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7 16: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侧支模结构,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第一杆部包括第一杆部本体和第一支撑端,第二杆部包括第二杆部本体和第二支撑端;第一支撑端用于支撑围护结构面,第二杆部本体用于与第一杆部本体连接,以使得第一支撑端的端面与第二支撑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侧墙的厚度;第二支撑端用于支撑模板面。由于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是分离的,所以可以通过调整第二杆部与第一杆部的连接位置来调整第一支撑端的端面与第二支撑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并使得该距离与该处的侧墙的厚度相等。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连接之后,再将模板面与第二支撑端的端面抵靠,从而使得浇筑出来的侧墙的厚度能够很好的满足设计要求。

A single side die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ingle side formwork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mutual separation of the first rod and the second rod; the first rod part comprises a first body and a first supporting rod end, second rod part including second rod body and second supporting ends; the first end support for supporting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 second bar part of the body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rod of the body is equal to the thickness of the side wall, so that between the end face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end of the first support support distance; second support end for supporting template surface. Because the first rod and the second bar part are separate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nd face of the first supporting end and the end face of the second supporting end can be adjusted by adjusting the connection position between the second bar part and the first bar part, and the distance is equal to the thickness of the side wall of the supporting part. After connecting the first rod and the second bar, the surface of the template and the end face of the second supporting end are then leaned, so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side wall can be well satisfied with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侧支模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单侧支模结构。
技术介绍
当前地下工程越来越普遍,因围护形式及工艺限制,在地下工程混凝土外侧墙施工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侧支模方式,而目前常规单侧支模方式,多数采用主筋外挂垫块形式进行支模及保护层控制,以上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当围护面不平或者围护面为曲面时,垫块的方向会随着围护面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侧墙的保护层不符合要求,引起局部模板拼缝裂开、爆模、甚至引起模板支架侧移等现象。本领域需要一种能够适应因围护面不平或者围护面为曲面而引起的侧墙厚度变化的单侧支模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侧支模结构,所述单侧支模结构能够适应因围护面不平或者围护面为曲面而引起的侧墙厚度变化。为实现所述目的的单侧支模结构,一端用于支撑围护结构面,另一端用于支撑模板面,被所述单侧支模结构支撑的所述围护结构面和所述模板面之间用于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侧墙,所述单侧支模结构的两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侧墙的厚度,所述单侧支模结构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包括第一杆部本体和第一支撑端,所述第二杆部包括第二杆部本体和第二支撑端;所述第一支撑端用于支撑所述围护结构面,所述第二杆部本体用于与所述第一杆部本体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支撑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侧墙的厚度;所述第二支撑端用于支撑所述模板面。所述的单侧支模结构,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第一支撑端包括第一垫块,所述第一杆部本体嵌在所述第一垫块中,所述第一支撑端的端面为所述第一垫块的端面。所述的单侧支模结构,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第二支撑端包括第二垫块,所述第二杆部本体嵌在所述第二垫块中,所述第二支撑端的端面为所述第二垫块的端面。所述的单侧支模结构,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第一垫块为砂浆垫块,所述一杆部本体为钢筋。所述的单侧支模结构,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第二垫块为砂浆垫块,所述二杆部本体为钢筋。所述的单侧支模结构,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第二杆部本体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杆部本体焊接。所述的单侧支模结构,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单侧支模结构贯穿设置在所述围护结构面和所述模板面之间的钢筋骨架,所述第一杆部本体和所述第二杆部本体被设置成与所述钢筋骨架的竖向主筋焊接。所述的单侧支模结构,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第一支撑端和所述第二支撑端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支撑端和所述第二支撑端与所述竖向主筋在焊接过程中发生碰撞。所述的单侧支模结构,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第二杆部本体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杆部本体螺纹连接。所述的单侧支模结构,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第一杆部本体的用于与所述第二杆部本体连接的一端包括螺纹套筒,所述第二杆部本体的用于与所述第一杆部本体的一端包括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用于与所述螺纹套筒螺纹连接。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单侧支模结构,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第一杆部包括第一杆部本体和第一支撑端,第二杆部包括第二杆部本体和第二支撑端;第一支撑端用于支撑围护结构面,第二杆部本体用于与第一杆部本体连接,以使得第一支撑端的端面与第二支撑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侧墙的厚度;第二支撑端用于支撑模板面。由于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是分离的,所以在最终形成支撑之前,可以通过调整第二杆部与第一杆部的连接位置来调整第一支撑端的端面与第二支撑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并使得该距离与该处的侧墙的厚度相等。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连接之后,再将模板面与第二支撑端的端面抵靠,从而使得模板面与围护结构面之间形成侧墙的浇筑空间,并且浇筑出来的侧墙的厚度能够很好的满足设计要求。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图1为本技术中的侧墙施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单侧支模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单侧支模结构安装方式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单侧支模结构安装完毕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图1至图4仅作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技术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1示出了一种侧墙施工结构,侧墙4通过混凝土浇筑来形成。侧墙4的形成空间,也就是混凝土的浇筑空间,由围护结构的围护结构面1和模板的模板面2相对设置而形成。模板的一侧通过模板支撑6来支撑,另一侧,也就是模板面的一侧被单侧支模结构3来支撑。单侧支模结构3的一端支撑围护结构面1,另一端支撑模板面2,从而将模板定位。围护结构面1和模板的模板面2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单侧支模结构3的两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侧墙4的厚度。在实际侧墙施工的过程中,围护结构面1并不是完全平面,存在如图3、4所示的非平面的情况,还有可能是曲面。当需要保证侧墙4的外表面,也就是与模板接触的面平整时,需要侧墙4厚度根据围护结构面1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侧墙4的厚度存在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的过程。此时,需要对单侧支模结构3的两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作出调整,使得在单侧支模结构3的两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该单侧支模结构3处的侧墙4的厚度。继续参考图4,位于图4上部的单侧支模结构3的两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中部的单侧支模结构3的两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这是由于在图4上部的侧墙4厚度较大的缘故。本技术提供的单侧支模结构3,能够很好地适应侧墙4的厚度的变化。如图2、3所示,单侧支模结构3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杆部31和第二杆部32;第一杆部31包括第一杆部本体311和第一支撑端312,第二杆部32包括第二杆部本体321和第二支撑端322;第一支撑端312用于支撑围护结构面1,第二杆部本体321用于与第一杆部本体311连接,以使得第一支撑端312的端面与第二支撑端32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侧墙4的厚度;第二支撑端322用于支撑模板面2。由于本技术提供的单侧支模结构3的第一杆部31和第二杆部32是互相分离的,因此,在二者连接形成单侧支模结构3的过程中,第一杆部31的第一支撑端312的端面和第二杆部32的第二支撑端32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可通过第一杆部本体311与第二杆部本体321连接位置的不同而调整。如图3所示,位于图3上部的单侧支模结构3的第一杆部本体311与第二杆部本体321连接的位置不同于图3下部的单侧支模结构3的第一杆部本体311与第二杆部本体321。在结构形式上,第一支撑端312包括第一垫块312a,第一杆部本体311嵌在第一垫块312a中,第一支撑端312的端面为第一垫块312a的端面312a-1。第二支撑端322包括第二垫块322a,第二杆部本体321嵌在第二垫块322a中,第二支撑端322的端面为第二垫块322a的端面322a-1。可选地,第一垫块312a为砂浆垫块,一杆部本体311为钢筋。第二垫块322a为砂浆垫块,二杆部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单侧支模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侧支模结构,一端用于支撑围护结构面(1),另一端用于支撑模板面(2),被所述单侧支模结构(3)支撑的所述围护结构面(1)和所述模板面(2)之间用于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侧墙(4),所述单侧支模结构(3)的两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侧墙(4)的厚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侧支模结构(3)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杆部(31)和第二杆部(32);所述第一杆部(31)包括第一杆部本体(311)和第一支撑端(312),所述第二杆部(32)包括第二杆部本体(321)和第二支撑端(322);所述第一支撑端(312)用于支撑所述围护结构面(1),所述第二杆部本体(321)用于与所述第一杆部本体(311)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端(312)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支撑端(32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侧墙(4)的厚度;所述第二支撑端(322)用于支撑所述模板面(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侧支模结构,一端用于支撑围护结构面(1),另一端用于支撑模板面(2),被所述单侧支模结构(3)支撑的所述围护结构面(1)和所述模板面(2)之间用于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侧墙(4),所述单侧支模结构(3)的两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侧墙(4)的厚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侧支模结构(3)包括互相分离的第一杆部(31)和第二杆部(32);所述第一杆部(31)包括第一杆部本体(311)和第一支撑端(312),所述第二杆部(32)包括第二杆部本体(321)和第二支撑端(322);所述第一支撑端(312)用于支撑所述围护结构面(1),所述第二杆部本体(321)用于与所述第一杆部本体(311)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端(312)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支撑端(32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侧墙(4)的厚度;所述第二支撑端(322)用于支撑所述模板面(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侧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端(312)包括第一垫块(312a),所述第一杆部本体(311)嵌在所述第一垫块(312a)中,所述第一支撑端(312)的端面为所述第一垫块(312a)的端面(312a-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侧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端(322)包括第二垫块(322a),所述第二杆部本体(321)嵌在所述第二垫块(322a)中,所述第二支撑端(322)的端面为所述第二垫块(322a)的端面(322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飞陈孝恩袁永华王翔傅珺钱恒窦业丰
申请(专利权)人: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