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斗定位的海上人员搜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35015 阅读:5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2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北斗定位的海上人员搜救装置,包括求救端和搜救端,所述的求救端包括第一防水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一防水壳体上的挂绳,在所述的第一防水壳体内设置有第一CPU模块以及与第一CPU模块连接的卫星定位模块、结露传感器和第一LoRa通信模块,在所述第一防水壳体的外部还设置有与第一CPU模块连接的SOS报警按键,第一聚合物电池为所述的第一CPU模块、卫星定位模块、结露传感器和第一LoRa通信模块供电;所述的搜救端包括第二防水壳体以及安装在第二防水壳体内的第二CPU模块和第二聚合物电池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用度高,安全、可靠、稳定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北斗定位的海上人员搜救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综合运用北斗/GPS定位技术、LoRa通讯、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和智能手机APP合解决在海上发生事故过程中人员落水后如何精确定位并提供救援的问题。
技术介绍
据统计2015年末我国渔船总数达104.25万艘,总吨位1086.33万吨,渔业人口2016.96万人,其中传统渔民678.46万人,渔业从业人员1414.85万人。我国海洋捕捞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加之渔业海上自然灾害频发,各种安全隐患导致的安全事故多发,严重威胁到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自古行船半条命”,出海渔民世代相传这句话,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3月发布的关于世界捕捞渔业现状报告介绍,全世界全职从事海洋捕捞人员约1500万人,每年死亡约2.4万人,死亡率居采石、伐木、煤矿等高危行业之首。据统计,参加保险的中国渔业船员每10万人中,死亡152人(不计未参加保险死亡人数),高于国际劳工组织预测的全球渔船船员死亡率(平均每10万人死亡80人)的标准。分析渔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人员落水后死亡占渔民死亡总数的46.0%。对于落水事故,海上救援有其特殊性,一旦发生险情,除了外部救援力量,遇险人员获救与否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可利用的报警救生设备等息息相关。同时海上搜救相比于陆地搜救有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它的难度也更大。每一次海上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在海上展开救援,从搜索、打捞到抢救、后送,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在搜、捞、救、送几个环节中,搜索显然是第一位的。确定遇险人员的位置是救援成功与否的关键。险情报告最重要的是传达两个信息,告知遇险和告知所在位置,对于告知遇险通过渔船上已经安装了北斗短报文、AIS等设备这一问题已经初步得到解决,但对于如何搜救落水渔民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目前对于落水渔民的搜救的办法包括:遇险人员自救一般使用彩色烟雾棒、口哨等,而海上搜救人员一般采取对当天搜救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海水的风向、流向造成的漂移,对此日的搜救方案进行调整,实时扩大搜寻方向和范围。由于夜间或海上起雾时,能见度降低,救援就无法开展。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基于北斗技术的产品,如通过北斗短报文实时回传遇险渔民位置但由于能耗以及价格等问题,这一类救援产品一直无法普及。现有技术中为渔民预先落水时搜救的产品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单纯卫星定位装置只能提供遇险渔民的自身位置,无法向救援船只提供实时位置,对于救援无实际帮助;2、依托卫星定位技术采集实时位置后通过GPRS等通信公网向救援方传输的产品由于遇险渔船事故发送位置多数超出沿海电信基站覆盖范围,无法利用GPRS等通讯手段回传实时位置信息,对于及时救援无法提供帮助;3、利用北斗短报文技术的个人定位装置,能耗高,在连续工作状态、高频率发送实时位置只能运行几个小时,不能满足实际救援需求;由于海上救援的特殊情况(风浪及洋流的作用),落水渔民的位置移动很快,如采用低频率发送实施位置,虽然设备工作时间延长但无法及时准确获取渔民实时位置;该类产品价格很高,普遍装备会给船东或渔民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4、依托卫星定位技术采集实时位置后通过短距离通讯技术进行位置信号传输的产品由于传输距离短(200M以内),对于及时救援无法提供实质性帮助;5、以上产品在渔民落水救援中都无法满足及时、准确的搜救要求,而本产品则具有定位准确、传输功耗低、工作时间长、传输距离远、产品价格低等特点,适用于渔民落水救援突发情况并可以普遍装备,可以有效解决渔民落水搜救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北斗定位的海上人员搜救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基于北斗定位的海上人员搜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求救端和搜救端,所述的求救端包括第一防水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一防水壳体上的挂绳,在所述的第一防水壳体内设置有第一CPU模块以及与第一CPU模块连接的卫星定位模块、结露传感器和第一LoRa通信模块,在所述第一防水壳体的外部还设置有与第一CPU模块连接的SOS报警按键,第一聚合物电池为所述的第一CPU模块、卫星定位模块、结露传感器和第一LoRa通信模块供电;所述的搜救端包括第二防水壳体以及安装在第二防水壳体内的第二CPU模块和第二聚合物电池,第二LoRa通信模块、报警灯、报警喇叭设置在第二防水壳体的外部,均与第二CPU模块连接,第二聚合物电池为所述的第二CPU模块、第二LoRa通信模块、报警灯和报警喇叭供电,第二CPU模块通过蓝牙模块与用户手机APP建立链接,所述的第一CPU模块和第二CPU模块通过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传输。本技术的优点是:1、可用度高,安全、可靠、稳定;2、LoRa通讯采用非授权400-500MZ频段,具备超长传输距离(海面环境传输举例理论上可达50KM),可以灵活的自组网通讯,在海上无公网覆盖时可以保证救援信息及时发送,同时能耗低可以保证以高频率、长时间发送位置信息;3、求救端采用IP67防护等级,防持续浸泡,持续浸泡在水里将不会造成有害影响,进行防盐雾处理,适应长期海上工作环境;4、搜救端采用IP65防护等级,防喷水,对着第二防水壳体从任何方向喷水都不会造成有害影响,进行防盐雾处理,适应长期海上工作环境。5、落水自动报警,人员落水后结露传感器被触发,求救端自动发送报警信息。6、SOS警报,人员落水后下长按SOS报警按键,搜救端将接到用户报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求救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搜救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技术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北斗定位的海上人员搜救装置,包括求救端1和搜救端3,所述的求救端1包括第一防水壳体11以及设置在第一防水壳体11上的挂绳17,在所述的第一防水壳体11内设置有第一CPU模块以及与第一CPU模块连接的卫星定位模块14(北斗/GPS双模定位模块)、结露传感器13和第一LoRa通信模块15,在所述第一防水壳体11的外部还设置有与第一CPU模块连接的SOS报警按键16,第一聚合物电池12为所述的第一CPU模块、卫星定位模块14、结露传感器13和第一LoRa通信模块15供电;所述的搜救端3包括第二防水壳体31以及安装在第二防水壳体31内的第二CPU模块和第二聚合物电池35(第二防水壳体31上设置有与第二聚合物电池连接的充电接口36),第二LoRa通信模块32、报警灯33、报警喇叭34设置在第二防水壳体31的外部,均与第二CPU模块连接,第二聚合物电池35为所述的第二CPU模块、第二LoRa通信模块32、报警灯33和报警喇叭34供电,第二CPU模块通过蓝牙模块4与用户手机APP5建立数据连接,所述的第一CPU模块和第二CPU模块通过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求救端具体工作流程:第一CPU模块接收卫星定位模块定位的位置信息,再将接收到的位置信息经通信模块传送到搜救端的第二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基于北斗定位的海上人员搜救装置

【技术保护点】
基于北斗定位的海上人员搜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求救端和搜救端,所述的求救端包括第一防水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一防水壳体上的挂绳,在所述的第一防水壳体内设置有第一CPU模块以及与第一CPU模块连接的卫星定位模块、结露传感器和第一LoRa通信模块,在所述第一防水壳体的外部还设置有与第一CPU模块连接的SOS报警按键,第一聚合物电池为所述的第一CPU模块、卫星定位模块、结露传感器和第一LoRa通信模块供电;所述的搜救端包括第二防水壳体以及安装在第二防水壳体内的第二CPU模块和第二聚合物电池,第二LoRa通信模块、报警灯、报警喇叭设置在第二防水壳体的外部,均与第二CPU模块连接,第二聚合物电池为所述的第二CPU模块、第二LoRa通信模块、报警灯和报警喇叭供电,第二CPU模块通过蓝牙模块与用户手机APP建立链接,所述的第一CPU模块和第二CPU模块通过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传输。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北斗定位的海上人员搜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求救端和搜救端,所述的求救端包括第一防水壳体以及设置在第一防水壳体上的挂绳,在所述的第一防水壳体内设置有第一CPU模块以及与第一CPU模块连接的卫星定位模块、结露传感器和第一LoRa通信模块,在所述第一防水壳体的外部还设置有与第一CPU模块连接的SOS报警按键,第一聚合物电池为所述的第一CPU模块、卫星定位模块、结露传感器和第一Lo...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斗科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