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和显示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7606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7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和显示单元,反射片包括呈矩形的反射片本体,反射片本体的四角设有拐角过渡结构,反射片本体的中部区域形成平整的底面,反射片本体四边边缘部分通过拐角过渡结构形成由反射片本体底面四周倾斜外翘的斜边,各斜边、拐角过渡结构以及斜边与反射片本体底面过渡位置处均形成反射弧面。背光模组包括PCB线路板、若干LED光源、透镜以及上述的反射片。显示单元包括前框、中框、液晶面板、扩散板以及上述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扩散板的背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弧面的反射面构造不规则的反射路径,从而使得出射光线能够更散布的分布,其可避免背光会出现亮暗边的布局,使画面的整体一致,提高画面的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和显示单元
本技术用于背光模组
,特别是涉及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和显示单元。
技术介绍
以目前常用的直下式短OD背光模块为例,从下至上的组装顺序依次为反射片、扩散板、复合膜、扩散片;短OD使用反射式透镜,传统使用的反射片由于反射面突然过渡及四角的处理问题,由于光路反射原理容易造成四边偏亮问题,反射片骑线的位置以及角落部位的拼接与现有的亮边及暗角问题关系非常密切,且由于四边及角落部份的反射片的折线改变了光路的分布,在模组主观表现为亮边和暗角异常。传统常规反射片主要是根据骑缝线以及PET发泡材料的可二次塑形,来实现反射与背板光腔的配合,四周过度为标准的三角形结构,这样由于光路的直线传输原理,光线打到反射片的斜边后也会形成有规律的光线分堆,这样在整个背光会出现亮暗边的布局,导致画面的整体不一致,影响画面的美观;如图1所示,为传统反射片的正视图,靠骑线分布及三角的拼接完成反射结构的变形,如图2所示,为传统反射的大致光线分布,可以看出其分布具有分区性,如图3所示,为传统反射片,匹配反射式透镜的画面四周光线分布情况,由于反射式透镜的特点,如果不加任何丝印和其他处理,模组的画面会呈现出a、b、c三个区域,其中a为亮边,b为暗带,c为正常的亮度区域。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和显示单元,其利用弧面的反射面构造不规则的反射路径,从而使得出射光线能够更散布的分布,其可避免背光会出现亮暗边的布局,使画面的整体一致,提高画面的美观。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反射片,包括呈矩形的反射片本体,所述反射片本体的四角设有拐角过渡结构,反射片本体的中部区域形成平整的底面,反射片本体四边边缘部分通过拐角过渡结构形成由反射片本体底面四周倾斜外翘的斜边,各所述斜边、拐角过渡结构以及斜边与反射片本体底面过渡位置处均形成反射弧面。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各所述斜边与反射片本体底面过渡位置处设有第一骑线,第一骑线首位连接形成矩形,第一骑线包括若干节交替分布的第一剖切线和第一不断线,第一骑线在第一剖切线处形成第一通光段,在第一不断线处形成第一反光段。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单节所述第一剖切线的长度a’与单节第一不断线的长度b’的比例b’/a’=0.6~0.8。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拐角过渡结构包括第二骑线和第三剖切线,第三剖切线呈圆弧状开设在所述反射片本体的四角,并在反射片本体的四角裁出可与反射片本体拼接形成反射弧面的扇形区域,第三剖切线的一端在反射片本体的边缘附近形成止点,所述第二骑线沿第一骑线角点到对应反射片本体角点方向设置,第二骑线的一端延伸至第三剖切线,另一端通过呈V形的第三骑线与第一骑线角点两侧的第一骑线连接。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骑线包括若干节交替分布的第二剖切线和第二不断线,第二骑线在第二剖切线处形成第二通光段,在第二不断线处形成第二反光段,第三骑线包括若干节交替分布的第三剖切线和第三不断线,第三骑线在第三剖切线处形成第三通光段,在第三不断线处形成第三反光段。一种背光模组,包括PCB线路板、设在所述PCB线路板上的若干LED光源、设在各所述LED光源外侧的透镜以及上述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本体底面上开设若干透镜孔,PCB线路板位于反射片本体背侧,PCB线路板上的透镜由透镜孔穿出至反射片本体外侧。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反射片本体底面通过设在透镜与斜边之间的双面背胶与PCB线路板贴合,双面背胶将反射片本体垫高以遮挡住LED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透镜包括毗邻上侧第一骑线的上侧透镜、毗邻下侧第一骑线的下侧透镜、毗邻左侧第一骑线的左侧透镜、毗邻右侧第一骑线的右侧透镜以及设在上侧透镜、下侧透镜、左侧透镜和右侧透镜内部区域的一般透镜,所述上侧透镜到上侧第一骑线的距离d上与上侧透镜到反射片本体上侧边缘的距离D上的比值d上/D上=0.25~0.65,所述下侧透镜到下侧第一骑线的距离d下与下侧透镜到反射片本体下侧边缘的距离D下的比值d下/D下=0.25~0.65,所述左侧透镜到左侧第一骑线的距离d左与左侧透镜到反射片本体左侧边缘的距离D左的比值d左/D左=0.25~0.65,所述右侧透镜到右侧第一骑线的距离d右与右侧透镜到反射片本体右侧边缘的距离D右的比值d右/D右=0.25~0.65。一种显示单元,包括前框、中框、设在所述前框上的液晶面板、设在所述中框上的扩散板以及上述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扩散板的背侧。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中框上于液晶面板和扩散板之间依次设有扩散片、H-棱镜片和V-棱镜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和显示单元,反射片本体在各所述斜边、拐角过渡结构以及斜边与反射片本体底面过渡位置处均形成反射弧面,其利用弧面的反射面构造不规则的反射路径,从而使得出射光线能够更散布的分布,其可避免背光会出现亮暗边的布局,使画面的整体一致,提高画面的美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传统反射片的正视图;图2为传统反射片的光线分布图;图3为传统反射片匹配反射式透镜的画面四周光线分布情况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反射片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反射片边角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光线分布图;图8是本技术显示单元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4至图8,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参见图4、图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反射片,包括呈矩形的反射片本体1,所述反射片本体1的四角设有拐角过渡结构,反射片本体1的中部区域形成平整的底面,底面作为反射片本体1的主要反光区域,反射片本体1四边边缘部分通过拐角过渡结构形成由反射片本体1底面四周倾斜外翘的斜边11,来配合光腔背板的形状,各所述斜边11、拐角过渡结构以及斜边11与反射片本体底面过渡位置处均形成反射弧面2。其利用弧面的反射面构造不规则的反射路径,从而使得出射光线能够更散布的分布,其可避免背光会出现亮暗边的布局,使画面的整体一致,提高画面的美观。其中,参见图5,各所述斜边11与反射片本体底面过渡位置处设有第一骑线12,第一骑线12首位连接形成矩形,矩形的四个角点处设置小圆孔13,小圆孔13直径1mm≤d≤2mm,方便模切定位和应力释放,同时也不影响主观效果。第一骑线12包括若干节交替分布的第一剖切线和第一不断线,第一骑线在第一剖切线处形成第一通光段,LED光源产生的光线可通过第一通光段射入斜边11,增加斜边11处的入光量,在第一不断线处形成第一反光段,第一反光段形成反射弧面。单节所述第一剖切线的长度a’与单节第一不断线的长度b’的比例b’/a’=0.6~0.8,以方便反射片的弧形过渡。其中,参见图5,所述拐角过渡结构包括第二骑线14和第三剖切线15,第三剖切线15呈圆弧状开设在所述反射片本体1的四角,并在反射片本体1的四角裁出可与反射片本体1拼接形成反射弧面2的扇形区域10,根据尺寸的不同,第三剖切线15的直径满足120mm-180mm。第三剖切线15的一端在反射片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和显示单元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矩形的反射片本体,所述反射片本体的四角设有拐角过渡结构,反射片本体的中部区域形成平整的底面,反射片本体四边边缘部分通过拐角过渡结构形成由反射片本体底面四周倾斜外翘的斜边,各所述斜边、拐角过渡结构以及斜边与反射片本体底面过渡位置处均形成反射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矩形的反射片本体,所述反射片本体的四角设有拐角过渡结构,反射片本体的中部区域形成平整的底面,反射片本体四边边缘部分通过拐角过渡结构形成由反射片本体底面四周倾斜外翘的斜边,各所述斜边、拐角过渡结构以及斜边与反射片本体底面过渡位置处均形成反射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斜边与反射片本体底面过渡位置处设有第一骑线,第一骑线首位连接形成矩形,第一骑线包括若干节交替分布的第一剖切线和第一不断线,第一骑线在第一剖切线处形成第一通光段,在第一不断线处形成第一反光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单节所述第一剖切线的长度a’与单节第一不断线的长度b’的比例b’/a’=0.6~0.8。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拐角过渡结构包括第二骑线和第三剖切线,第三剖切线呈圆弧状开设在所述反射片本体的四角,并在反射片本体的四角裁出可与反射片本体拼接形成反射弧面的扇形区域,第三剖切线的一端在反射片本体的边缘附近形成止点,所述第二骑线沿第一骑线角点到对应反射片本体角点方向设置,第二骑线的一端延伸至第三剖切线,另一端通过呈V形的第三骑线与第一骑线角点两侧的第一骑线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骑线包括若干节交替分布的第二剖切线和第二不断线,第二骑线在第二剖切线处形成第二通光段,在第二不断线处形成第二反光段,第三骑线包括若干节交替分布的第三剖切线和第三不断线,第三骑线在第三剖切线处形成第三通光段,在第三不断线处形成第三反光段。6.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PCB线路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文乐刘继刘金涌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