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及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0343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8 15: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及连接器。该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包括插入端;第一电极端子,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表面上;第二电极端子,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表面上,且包括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限流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接触端子位于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和第一电极端子之间,且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二接触端子、第一电极端子的距离均小于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一接触端子的距离。当插头插入插座时,第一电极端子先与第一接触端子或第二接触端子、限流元件以及模块电源体内的电容形成充电回路,避免充电回路中电流过大而引起端子间发生打火现象,提高模块电源的插头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及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某些需要较大功率的电路中,需将多个模块电源并联至母线以扩展功率。目前,多个模块电源往往通过插头插座的插接方式并联至母线。然而,对于现有的插头,当插头中的端子插入或拔出插座时,由于端子和插座中触点的距离较近,很容易产生空气击穿,端子、触点与模块电源内部的电容形成低阻抗的充电回路,此时电流较大,容易使得端子之间发生打火,导致端子发生氧化,甚至出现端子损坏,使得模块电源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及连接器,解决插头插入或拔出插座的过程中插头的端子之间容易出现打火的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包括插入端;第一电极端子,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表面上;第二电极端子,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表面上,且包括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限流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接触端子位于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和第一电极端子之间,且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二接触端子、第一电极端子的距离均小于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一接触端子的距离。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模块电源的连接器,包括插座和插头;所述插座包括第一接触电极、第二接触电极和第三接触电极,所述第一接触电极与电源的第一电极连接,所述第二接触电极和第三接触电极均与所述电源的第二电极连接;所述插座用于与所述插头配合使用以使得所述电源向所述模块电源提供电能;其中所述插头为本技术提供的任意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插头本体的表面上设置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包括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所述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通过所述限流元件连接,所述第一接触端子位于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和第一电极端子之间,且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二接触端子、第一电极端子的距离均小于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一接触端子的距离。当插头插入插座时,第一电极端子先与第一接触端子或第二接触端子、限流元件以及模块电源体内的电容形成充电回路,避免充电回路中电流过大而引起端子间发生打火现象,进而避免端子发生氧化,提高模块电源的插头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块电源的连接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连接器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连接器沿A-A方向的另一截面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连接器沿A-A方向的又一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块电源的插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块电源的插头的另一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块电源的插头的又一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在图1至图7中,结构相似或相同的结构是以相同标号表示。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块电源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插头10和插座20,其中,插头10包括插头本体11、第一电极端子12、第二电极端子13和限流元件14;插座20包括第一接触电极21、第二接触电极22和第三接触电极23。如图1所示,第一接触电极21、第二接触电极22和第三接触电极23的一端用于与插头10接触,另一端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连接。具体地,第一接触电极21连接电源的第一电极,第二接触电极22和第三接触电极23连接电源的第二电极。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的第一电极为负极性,第二电极为正极性。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示,图2为图1所示连接器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第一接触电极21包括第一触点211,该第一触点211用于与插头10中的第一电极端子12接触,以使得第一电极端子12可以与电源的第一电极导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接触电极22和第三接触电极23的结构与第一接触电极21的结构相同。另外,第一接触电极21、第二接触电极22和第三接触电极23的具体结构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如图1所示,插头本体11包括预插入部111和承载部112,其中预插入部111的一端为插入端110。在本实施例中,预插入部111与承载部112为一体结构,且预插入部111比承载部112更靠近插座20。也就是说,当插头10插入插座20中时,预插入部111先于承载部112与插座20中的触点接触,以形成插入阻力,便于用户感知插头10插入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头本体11也可以不包括预插入部111,此时插入端110为承载部112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端子12和第二电极端子13设置在插头本体11的表面上。具体地,第一电极端子12和第二电极端子13呈长方形且相互平行地设置在插头本体11的承载部112的表面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端子12和第二电极端子13的形状不局限于图1所述的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端子13包括第一接触端子131和第二接触端子132。第一接触端子131和第二接触端子132的远离插座20一端通过限流元件14连接。第一接触端子131位于第二接触端子132和第一电极端子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插入端110至第二接触端子132、第一电极端子12的距离均小于插入端110至第一接触端子131的距离。具体地,如图1所示,插入端110至第一电极端子12的距离值为D1,插入端110至第一接触端子131的距离值为D2,插入端110至第二接触端子132的距离值为D3,且D1、D3和D2的数值依次小于。也就是说,插入端110至第一电极端子12的距离小于插入端110至第二接触端子132的距离,插入端110至第二接触端子132的距离小于插入端110至第一接触端子131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当插头10插入插座20时,第一电极端子12与第一接触电极21接触,第一接触端子131与第二接触电极22接触,第二接触端子132与第三接触电极23接触。也就是说,第一电极端子12为负极性,第二电极端子13为正极性。这样,当插头10插入插座20时,第一电极端子12首先与第一接触电极21接触,然后是第二接触端子132与第三接触电极23接触,可以保证电路中电流可以按照预期路径回流。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入端110至第一电极端子12的距离还可以与插入端110至第二接触端子132的距离相同。或者插入端110至第一电极端子12的距离大于插入端110至第二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及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本体,包括插入端;第一电极端子,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表面上;第二电极端子,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表面上,且包括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限流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接触端子位于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和第一电极端子之间,且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二接触端子、第一电极端子的距离均小于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一接触端子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本体,包括插入端;第一电极端子,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表面上;第二电极端子,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表面上,且包括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限流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端子和第二接触端子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接触端子位于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和第一电极端子之间,且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二接触端子、第一电极端子的距离均小于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一接触端子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电源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一电极端子的距离小于所述插入端至所述第二接触端子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电源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为负极,所述第二电极端子为正极。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种所述的模块电源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包括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极上端子和第一电极下端子,所述第一接触端子包括电性连接的第一接触上端子和第一接触下端子,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包括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上端子和第二接触下端子;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上端子和第一电极下端子、所述第一接触上端子和第一接触下端子、所述第二接触上端子和第二接触下端子均是分别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的两个相对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电源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健太胡思敏
申请(专利权)人:茂硕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