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0310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8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包括多个引线框单元,所述引线框单元通过连接筋相互连接,所述引线框单元包括芯片座和引脚,所述芯片座在塑封时背面裸露在外形成散热片,所述引线框单元上还设有凹坑。由于芯片座在塑封时背面裸露在外形成散热片,为了增加塑封体与引线框单元的结合力,不能简单地在引线框架单元上开孔或开槽,容易溢胶,增加塑封难度,在引线框单元上设置凹坑,凹坑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可以增加塑封体与引线框单元的结合面积,增大结合力,可以减少水汽侵入结合面,从而提高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
本技术涉及半导体封装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封装产业的不断发展,在产品的性能、尺寸、成本可靠性等方面要求也不断提高,当性能越高,尺寸越薄越小,成本越低,产品的可靠性就越难实现。为了实现良好的电性能和散热性能,很多产品仍然较多地使用引线框架为载体的封装形式,并采用半塑封的方式进行封装,这种类别的产品在性能、尺寸价格方面都有很好的优势,但塑封体与引线框架的热膨胀系数差很大,结合性差,在封装的后序工艺中去胶去纬、电镀等湿制程产生的水汽有机会侵入引线框架和塑封体的结合面,可靠性却遇到很大的挑战,湿度敏感等级低,容易产生分层,甚至拉脱焊线,形成电性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塑封体和引线框架的结合性、高可靠性的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包括多个引线框单元,所述引线框单元通过连接筋相互连接,所述引线框单元包括芯片座和引脚,所述芯片座在塑封时背面裸露在外形成散热片,所述引线框单元上还设有凹坑。其中,所述凹坑的深度为0.3-0.8mm,直径为1-3mm。其中,所述芯片座和引脚上设有半腐蚀区。其中,所述芯片座上设有用于防止导电胶的过度溢出的阻胶槽。其中,所述阻胶槽截面为V型,深度为0.1mm,宽度为0.2-0.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由于芯片座在塑封时背面裸露在外形成散热片,为了增加塑封体与引线框单元的结合力,不能简单地在引线框架单元上开孔或开槽,容易溢胶,增加塑封难度,在引线框单元上设置凹坑,凹坑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可以增加塑封体与引线框单元的结合面积,增大结合力,可以减少水汽侵入结合面,从而提高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引线框架封装后的产品剖面示意图。其中,1、引线框单元;11、芯片座;12、引脚;13、散热片;14、凹坑;15、阻胶槽;2、塑封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作为本技术所述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的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包括多个引线框单元1,所述引线框单元1通过连接筋相互连接,所述引线框单元1包括芯片座11和引脚12,所述芯片座11在塑封时背面裸露在外形成散热片13,所述引线框单元1上还设有凹坑14。由于芯片座11在塑封时背面裸露在外形成散热片13,为了增加塑封体2与引线框单元1的结合力,不能简单地在引线框架单元1上开孔或开槽,容易溢胶,增加塑封难度,在引线框单元1上设置凹坑14,凹坑1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可以增加塑封体2与引线框单元1的结合面积,增大结合力,可以减少水汽侵入结合面,从而提高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坑14的深度优选值为0.3-0.8mm,凹坑14的直径则需要根据引线框单元1相应的空间而定,优选值为1-3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芯片座11和引脚12上设有半腐蚀区,半腐蚀区的表面较为粗糙,可以增加结合面材料的接触面积,也能增加引线框单元1表面与塑封体2的结合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芯片座11上设有用于防止导电胶的过度溢出阻胶槽15,阻胶槽15可以防止导电胶的过度溢出或者导电胶中溶剂扩散,避免沾污引线框单元,提高产品可靠性。所述阻胶槽15截面为V型,深度可根据芯片及芯片座的尺寸而定,优选值为深度0.1mm,宽度0.2-0.5mm。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包括多个引线框单元,所述引线框单元通过连接筋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框单元包括芯片座和引脚,所述芯片座在塑封时背面裸露在外形成散热片,所述引线框单元上还设有凹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包括多个引线框单元,所述引线框单元通过连接筋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框单元包括芯片座和引脚,所述芯片座在塑封时背面裸露在外形成散热片,所述引线框单元上还设有凹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大功率器件的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的深度为0.3-0.8mm,直径为1-3mm。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郑天凤朱仕镇韩壮勇朱文锋吴富友刘志华刘群英朱海涛张团结王鹏飞曹丙平周贝贝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三联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