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2265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用于背光模组技术领域,包括导光板和设在导光板底部的光反射结构,导光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孔形结构,在孔形结构处设有光源组件,孔形结构的内壁面形成入光面,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和镶嵌在孔形结构内并可将光源的光线经入光面送入导光板内的透镜,透镜的底部设有容纳所述光源的灯仓,灯仓的内壁面形成透镜入光面,透镜与入光面相对的外壁面形成透镜出光面。光源产生的光线经过透镜调整路径后经孔形结构的内壁面射入导光板内,再通过导光板及光反射结构的反射后射出,以达到均匀面光源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采用在导光板上开设孔形结构,容纳光源组件,可在保持画面质量的同时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
本技术用于背光模组
,特别是涉及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LED背光液晶电视由于寿命高、色域宽、能耗低等特点已成为TV的主流。目前LED背光主要有2种方式,一种是侧入式,一种是直下式,二者各有优劣。侧入式背光是将LED灯排布在导光板的侧边,通过导光板的设计达到面光的效果,其优点是轻薄,但是其散热问题、局部控光问题等一直是行业的难题。直下式背光是将LED灯排布在扩散板的下端,通过扩散板的面扩散达到面光的效果,其优点是可将LED背光划分为若干单元格并控制各个单元格的开关,可实现优秀的色彩和明暗对比效果。不足就是外观无法做到超薄。如何在保持画面质量的同时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已成为直下式背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行业的解决方法主要有2种:1种是提高二次光学透镜的发光角度,1种是增加LED灯的数量。但是,由于光学透镜的占据一定的厚度,同时与LED之间的匹配瓶颈导致无法将背光的厚度降低到10mm以下。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在保持画面质量的同时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厚度的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设在所述导光板底部的光反射结构,所述导光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孔形结构,在所述孔形结构处设有光源组件,所述孔形结构的内壁面形成入光面,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和镶嵌在孔形结构内并可将光源的光线经入光面送入导光板内的透镜,所述透镜的底部设有容纳所述光源的灯仓,所述灯仓的内壁面形成透镜入光面,所述透镜与所述入光面相对的外壁面形成透镜出光面。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孔形结构为开设在导光板底部的盲孔或通孔。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导光板上设置多个孔形结构,各孔形结构在导光板上均匀分布。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导光板的顶部形成出光面,所述光源组件不高出导光板的出光面。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透镜的顶部设有内凹的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孔壁形成可将经透镜入光面进入的光线全反射至透镜出光面的透镜反射面。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透镜的透镜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无间隙紧密装配。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透镜的透镜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光学胶粘贴固定。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光源包括PCB板以及设在所述PCB板上且嵌入所述灯仓内的LED颗粒,所述透镜与LED颗粒均贴装于PCB板上组成灯条。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导光板的底部平面上设有微凸和/或微凹结构,微凸和/或微凹结构环绕孔形结构分布,微凸和/或微凹结构的分布趋势为越靠近孔形结构分布越疏。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设在所述导光板下方的背板,所述光反射结构为设在贴装于背板上或者贴装于导光板底部平面上的反射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光源产生的光线经过透镜调整路径后经孔形结构的内壁面射入导光板内,再通过导光板及光反射结构的反射后射出,以达到均匀面光源的效果。本技术中采用在导光板上开设孔形结构,容纳光源组件,可在保持画面质量的同时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厚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装配爆炸视图;图2是本技术整体结构俯视图;图3是本图2中A-A处截面图;图4是本技术透镜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透镜横截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光路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微凸和/或微凹结构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7,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以下将详细说明本技术各部件的结构特点,而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是以图3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技术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参见图1、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和设在所述导光板1底部的光反射结构,所述导光板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孔形结构11,在所述孔形结构11处设有光源组件,所述孔形结构11的内壁面形成入光面12,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和镶嵌在孔形结构11内并可将光源的光线经入光面12送入导光板1内的透镜2。还包括设在所述导光板1下方的背板3,所述光反射结构为设在贴装于背板3上或者贴装于导光板1底部平面上的反射片4。本技术中,光源产生的光线经过透镜2调整路径后经孔形结构11的内壁面射入导光板1内,再通过导光板1及光反射结构的反射后射出,以达到均匀面光源的效果。本技术中采用在导光板1上开设孔形结构11,容纳光源组件,可在保持画面质量的同时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厚度。作为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2,其中,所述孔形结构11为开设在导光板1底部的盲孔或通孔,具体结构可能是锥形孔(槽)、柱形孔(槽)、球形孔(槽)、半球形孔(槽)等。所述导光板1上设置多个孔形结构11,而且,各孔形结构11在导光板1上均匀分布,以达到均匀面光源的效果。导光板1材质包含以下材质的一种:高折射率的PMMA、PC、超白光学玻璃等,配合结构的四周根据实际光学效果进行油墨丝印、激光打点、热压或直接注塑成型进行调整。所述导光板1的顶部形成出光面13,所述光源组件不高出导光板的出光面13。参见图4、图5,所述透镜2的底部设有容纳所述光源的灯仓21,所述灯仓21的内壁面形成透镜入光面22,所述透镜2与所述入光面12相对的外壁面形成光滑的透镜出光面23,所述透镜2的顶部设有内凹的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孔壁形成可将经透镜入光面22进入的光线全反射至透镜出光面23的透镜反射面24,透镜反射面24采用反射光二次曲面结构。透镜其材质包含以下材质的一种:高折射率的PMMA、PC、超白光学玻璃等。本实施例中,所述透镜2的透镜出光面23与导光板1的入光面12无间隙紧密装配,或者所述透镜2的透镜出光面23与导光板1的入光面光学胶粘贴固定。所述光源包括PCB板51以及设在所述PCB板51上且嵌入所述灯仓21内的LED颗粒52,所述透镜2与LED颗粒52均贴装于PCB板51上组成灯条装配时,导光板1与灯条配合放置于背板3上。参见图6,其设计原理如下,由LED颗粒52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2的透镜入光面22折射进透镜2内部。在透镜反射面24反射后通过透镜出光面23射出进入导光板1内,在导光板1的光反射结构进行全反射及漫反射后,通过出光面13射出,从而达到均匀面光源的效果。透镜2可采用PMMA、PC、光学玻璃等材料,假设其折射率为1.5,可根据全反射原理求解得出,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在入射角大于41.8°,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故可通过调整透镜2的反射面结构的曲线的各点的曲率来调整各个光线的入射角度。当透镜2的折射率越高,其曲面的高度可以越小,背光模组越薄。导光板1可采用PMMA、PC、光学玻璃等材料,光线经由入光面结构射入导光板1内,入射光线在光反射结构上发生全发射。如图7所示,所述导光板1的底部平面14上设有微凸和/或微凹结构,微凸和/或微凹结构环绕孔形结构分布,微凸和/或微凹结构的分布趋势为越靠近孔形结构分布越疏,越远离分布越密。以达到均匀面光源的效果。在本技术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和设在所述导光板底部的光反射结构,所述导光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孔形结构,在所述孔形结构处设有光源组件,所述孔形结构的内壁面形成入光面,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和镶嵌在孔形结构内并可将光源的光线经入光面送入导光板内的透镜,所述透镜的底部设有容纳所述光源的灯仓,所述灯仓的内壁面形成透镜入光面,所述透镜与所述入光面相对的外壁面形成透镜出光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和设在所述导光板底部的光反射结构,所述导光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孔形结构,在所述孔形结构处设有光源组件,所述孔形结构的内壁面形成入光面,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和镶嵌在孔形结构内并可将光源的光线经入光面送入导光板内的透镜,所述透镜的底部设有容纳所述光源的灯仓,所述灯仓的内壁面形成透镜入光面,所述透镜与所述入光面相对的外壁面形成透镜出光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形结构为开设在导光板底部的盲孔或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上设置多个孔形结构,各孔形结构在导光板上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顶部形成出光面,所述光源组件不高出导光板的出光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顶部设有内凹的锥形孔,所述锥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文乐林清云刘金涌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