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志国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1353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05: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其包括前车架、后车架以及用于连接前车架与后车架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梯形上板、梯形下板以及设置在梯形上板和梯形下板之间的左边板和右边板,所述左边板和右边板的前端与梯形上板铰连,所述左边板和右边板的后端与梯形下板铰连,所述梯形上板与前车架固定连接,所述梯形下板与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左边板与右边板长度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前后车架之间设置四边形连接装置,当辆车转向时,四边形发生形变,实现前轮驱动的负伸距设定及转向时后车架出现偏转,呈现正反馈特性,车辆的驱动和操控变得更加稳定。

Lying car with trapezoidal steering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teering structure lying car with trapezoid,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frame and the rear frame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the front frame and the rear frame, the connecting device comprises a left side plate and the right plate between the upper plate and the lower plate ladder ladder and arranged on the upper plate and the lower plate ladder ladder. The front end and the left and right trapezoid plate plate plate is hinged with the rear end of the trapezoidal left side plate and a right plate plate is hinged with the front frame of the trapezoidal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the trapezoidal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rear frame, the left side plate and the right plate length is the same; the utility model is arranged in the front and rear frame between the quadrilateral connecting device, when the car is turned, the quadrilateral deformation occurred, realize the front wheel drive negative radias setting and steering frame appears deflection, positive feedback characteristics, vehicle driving Movement and manipulation become more s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
技术介绍
现有前轮驱动的斜躺式自行车,其转向方式采用的是传统后轮驱动从动式正伸距前轮定位。此方式是后轮驱动型自行车的专用设计,当和前轮驱动组合时,驱动力对方向操纵有明显的干扰作用,使车辆的操纵不稳定。双前轮驱动转向的车子普遍采用机动车转向控制结构方式,存在结构复杂、重量大的问题,同样不适合人力驱动型交通工具,限制了前轮驱动型自行车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向、操纵均较稳定的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其包括前车架、后车架以及用于连接前车架与后车架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梯形上板、梯形下板以及设置在梯形上板和梯形下板之间的左边板和右边板,所述左边板和右边板的前端与梯形上板铰连,所述左边板和右边板的后端与梯形下板铰连,所述梯形上板与前车架固定连接,所述梯形下板与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左边板与右边板长度相同。所述后车架包括纵梁以及设置在纵梁后端的后轮;所述纵梁包括左纵梁以及右纵梁,所述左纵梁的前端与左边板的后端铰连,所述右纵梁的前端与右边板的后端铰连,在所述左纵梁与右纵梁之间设置有固定支撑,所述后轮设置在左纵梁与右纵梁的后端。在所述纵梁的后端设置有后叉,所述后轮设置在后叉上,所述后叉前端与固定支撑铰连,在所述左纵梁和/或右纵梁的后部与后叉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前车架的前轮为两个,两个所述前轮通过安装有差速器的前桥连接,所述前车架设置在前桥上,驱动装置设置前车架上并且与差速器传动连接。在所述前桥的两端设置有尖部向上的连接凸块,在所述前车架与前桥的连接处设置有与连接凸块相适配的连接凹槽,在所述连接凸块的外表面和/或连接凹槽的内表面设置有减震橡胶。所述后车架包括纵梁、与纵梁一端通过连接器连接的连接杆以及后轮,所述后轮为两个并且通过后桥连接,所述连接杆与后轮的后桥连接。所述连接杆为U形连接杆,U形开口两端与后桥连接,U形底端与连接器相连接。在所述后车架后方设置有末端骑乘装置,所述末端骑乘装置包括末端前车架、末端后车架以及用于连接末端前车架和末端后车架的连接装置,所述末端前车架与末端前桥连接,在末端前车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后车架连接的双车连接装置,所述后连接装置与连接装置结构相同。所述双车连接装置为设置在末端前车架下方的连接悬臂,所述连接悬臂通过连接轴与后车架相连接。在所述末端前桥的两端设置有尖部向上的后连接凸块,在所述末端前车架与末端前桥的连接处设置有与后连接凸块相适配的后连接凹槽,在所述后连接凸块的外表面和/或后连接凹槽的内表面设置有减震橡胶。本技术的积极效果为:1、本技术在前后车架之间设置四边形连接装置,当辆车转向时,四边形发生形变,实现前轮驱动的负伸距设定及转向时后车架出现偏转,呈现正反馈特性,车辆的驱动和操控变得更加稳定。2、前车架与前轮轴之间设置有前减震弹簧,可以有效减少骑行过程中的震动,骑行起来更加舒适。3、后车架的纵梁分为左右两个纵梁,可以与后车架拆分,连同左边板或右边板一起向前车架两侧叠合,实现与后车架分离,与前车架叠为一体。4、后叉与纵梁之间设置减震弹簧,进一步增加骑行的舒适性。5、本技术转向结构不仅适用于两轮躺车,也适用于四轮躺车,四轮躺车的前车架与前桥之间通过相对应的凸块和凹槽连接,采用浮动连接,实现减震、便于拆卸和折叠,并且在连接处有减震橡胶,提高四轮躺车的舒适程度。6、纵梁与后轮的U形连接杆通过连接器连接,在骑行过程中可以保证四个轮子均与地面接触,提高躺车的贴地性能,提高通过性,同时更换不同长度的连接杆可以调节车辆的轴距。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A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转向时连接装置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纵梁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四轮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连接凸块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四轮驱动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四轮车双车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双车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附图1-4所示,本技术包括前车架5、后车架以及用于连接前车架5与后车架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梯形上板301、梯形下板302以及设置在梯形上板301和梯形下板302之间的左边板303和右边板304,所述左边板303和右边板304的前端与梯形上板301铰连,所述左边板303和右边板304的后端与梯形下板302铰连,所述梯形上板301与前车架5固定连接,所述梯形下板302与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左边板303与右边板304长度相同,所述梯形上板301短于梯形下板302,所述梯形上板301、右边板304、梯形下板302以及左边板303首尾相铰连后形成正梯形结构。在前车架5的前轮轴上铰连设置有连接臂6,所述前车架5与连接臂6的另一端铰连,在所述连接臂6中部与前车架5之间设置有前减震弹簧7。本技术在前后车架之间设置梯形连接装置,当辆车转向时,四边形发生形变,实现前轮驱动的负伸距设定及转向时后车架出现相应偏转,呈现正反馈特性,车辆的驱动和操控变得更加稳定。同时前减震弹簧,可以有效减少骑行过程中的震动,骑行起来更加舒适。同时,前车架两侧的两个车把也可以采用折叠形式,当不使用时车把可通过转轴向车轮两侧折叠。改变梯形上板301与梯形下板302的比例关系,可以改变车辆的操控特性,实现不同的操纵感受。如附图1、5所示,所述后车架包括纵梁8以及设置在纵梁8后端的后轮2;所述纵梁8包括左纵梁801以及右纵梁802,所述左纵梁801的前端与左边板303的后端铰连,所述右纵梁802的前端与右边板304的后端铰连,在所述左纵梁801与右纵梁802之间设置有固定支撑9,所述后轮2设置在左纵梁801与右纵梁802的后端,分为左右两个纵梁,在不使用时可以将纵梁与后轮的连接点拆卸,同时拆卸固定支撑9,可以将左右两个纵梁分别向前车架方向转动,实现折叠。所述纵梁8的后端设置有后叉10,所述后轮2设置在后叉10上,所述后叉10前端与固定支撑9铰连,在所述左纵梁801和/或右纵梁802的后部与后叉10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11。纵梁8后端通过后叉10与后轮连接,不仅可以有效缩短纵梁长度,减少折叠后车体体积,同时在后叉10与纵梁8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11,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同时改变后叉10在纵梁8上的连接位置,可以调整车辆的轴距。座椅及靠背设置在纵梁8上,座椅和靠背采用分体式结构,座椅固定在纵梁8上,并且在底部设置有导轨,可在一定范围内前后移动。靠背采用插接方式固定在座椅后端,靠背后方设置有支撑支杆,支撑支杆一端与纵梁8铰连,另一端与靠背后方卡接,通过支撑支杆可以调节靠背的角度。实施例2:采用梯形结构转向装置的四轮躺车,在保留前后车架的连接装置的基础上,躺车的前后车轮均变为双轮,即成为四轮躺车。如附图3、4、6、7、8所示,所述前车架5的前轮1为两个,所示后轮2也为两个,两个所述前轮1通过安装有差速器的前桥14连接,所述前车架5设置在前桥14上,驱动装置4设置在前车架5上并且与差速器传动连接。在所述前桥14的两端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前车架(5)、后车架以及用于连接前车架(5)与后车架的连接装置(3),所述连接装置(3)包括梯形上板(301)、梯形下板(302)以及设置在梯形上板(301)和梯形下板(302)之间的左边板(303)和右边板(304),所述左边板(303)和右边板(304)的前端与梯形上板(301)铰连,所述左边板(303)和右边板(304)的后端与梯形下板(302)铰连,所述梯形上板(301)与前车架(5)固定连接,所述梯形下板(302)与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左边板(303)与右边板(304)长度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前车架(5)、后车架以及用于连接前车架(5)与后车架的连接装置(3),所述连接装置(3)包括梯形上板(301)、梯形下板(302)以及设置在梯形上板(301)和梯形下板(302)之间的左边板(303)和右边板(304),所述左边板(303)和右边板(304)的前端与梯形上板(301)铰连,所述左边板(303)和右边板(304)的后端与梯形下板(302)铰连,所述梯形上板(301)与前车架(5)固定连接,所述梯形下板(302)与后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左边板(303)与右边板(304)长度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包括纵梁(8)以及设置在纵梁(8)后端的后轮(2);所述纵梁(8)包括左纵梁(801)以及右纵梁(802),所述左纵梁(801)的前端与左边板(303)的后端铰连,所述右纵梁(802)的前端与右边板(304)的后端铰连,在所述左纵梁(801)与右纵梁(802)之间设置有固定支撑(9),所述后轮(2)设置在左纵梁(801)与右纵梁(802)的后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梁(8)的后端设置有后叉(10),所述后轮(2)设置在后叉(10)上,所述后叉(10)前端与固定支撑(9)铰连,在所述左纵梁(801)和/或右纵梁(802)的后部与后叉(10)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梯形转向结构的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5)的前轮(1)为两个,两个所述前轮(1)通过安装有差速器的前桥(14)连接,所述前车架(5)设置在前桥(14)上,驱动装置(4)设置前车架(5)上并且与差速器传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国
申请(专利权)人:刘志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