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拾像镜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28730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5 1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拾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五片具屈折力的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一具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为凸面;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其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面设有至少一反曲点。当满足特定条件式时,可有效控制光线入射于成像面的角度,进而提高相对照度,避免暗角产生。

Optical pickup lens system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optical pickup lens system, from the object side to the image side in sequence contains five pieces with refractive power: a lens with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of the first lens, the second lens is a convex side; a negative refracting power; a third lens with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like the side for convex; a fourth lens with refractive power, the side is concave and the convex side like a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and a fifth lens, the side near the optical axis at the convex side and side, like are non spherical, and the like in the side and at least one side with at least one inflection point. When the particular condition formula is satisfied, the angle of light incident on the imaging surface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nd the relative illuminance can be increased so as to avoid the generation of dark ang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光学拾像镜片系统,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于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具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兴起,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小型化摄影镜头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摄影镜头,如美国专利第8,179,470号所示,多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为主,但由于可携式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SmartPhone)与平板电脑(TabletPC)等高规格行动装置的盛行,带动小型化摄影镜头在像素与成像品质上的迅速攀升,现有四片式摄影镜头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需求。近来虽有五片式透镜结构设计,如美国专利第8,000,030号所示,其控制周边视场入射光线角度的能力不佳,而使相对照度(RelativeIllumination)偏低,易造成周边影像产生暗角,进而影响成像品质。因此,领域中需要一种适用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且成像品质优异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通过将第五透镜配置较强正屈折力,可使系统主点(PrinciplePoint)往成像面移动,可有效控制光线入射于成像面的角度,进而提升影像周边相对照度,避免影像暗角产生,有助于提高成像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拾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五片具屈折力的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一具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为凸面;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其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上设有至少一反曲点;其中,该光学拾像镜片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及该第五透镜;其中,该光学拾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该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55<f/f5<2.0;0<R9/R1<1.7;及0.2<(R5+R6)/(R5–R6)<2.5。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拾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五片具屈折力的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为凸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上设有至少一反曲点;其中,该光学拾像镜片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及该第五透镜;其中,该光学拾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55<f/f5<2.0;及0.2<(R5+R6)/(R5-R6)<2.5。再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拾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五片具屈折力的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屈折力的第三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凸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表面上设有至少一反曲点;其中,该光学拾像镜片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及该第五透镜;其中,该光学拾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该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5,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55<f/f5<2.0;0<R9/R1<1.7;及0.2<V4/V5<0.6。当f/f5满足上述条件时,通过将第五透镜配置较强正屈折力,其可使系统主点往成像面移动,可有效控制光线入射于成像面的角度,进而提升影像周边相对照度,避免影像暗角产生。当R9/R1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平衡正屈折力配置,以减少系统敏感度。当(R5+R6)/(R5–R6)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球差减少与像散补正,进而可提升成像品质。当V4/V5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系统色差的修正。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1B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5B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6A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6B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7B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8A为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8B为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9A为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9B为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10A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10B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11描述本专利技术Yc51的距离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五片具屈折力的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一具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为凸面;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其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面设有至少一反曲点;其中,所述光学拾像镜片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其中,所述光学拾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关系式:0.55<f/f5<2.0;0<R9/R1<1.7;及0.2<(R5+R6)/(R5–R6)<2.5。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1.21 TW 1011433901.一种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五片具
屈折力的透镜: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
一具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为凸面;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其
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面设有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所述光学拾像镜片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
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
其中,所述光学拾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
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
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
R6,其满足下列关系式:
0.55<f/f5<2.0;
0<R9/R1<1.7;及
0.2<(R5+R6)/(R5–R6)<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
具负屈折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
的物侧面为凸面且像侧面为凹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拾像
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关系式:
0.75<f/f5<1.8。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

\t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其满足下列
关系式:
0.2<R9/R1<1.3。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
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于
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关系式:
0<T45/T34<0.35。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
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所述第二透
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
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关系式:
0.5<(CT2+CT4)/(T23+T34)<0.9。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
的像侧面为凹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
的焦距为f4,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关系式:
0.1<f4/f2<0.85。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
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
列关系式:
0.05<(R3-R4)/(R3+R4)<0.5。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
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及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
球面,且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及所
述第五透镜的材质为塑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

\t镜的色散系数为V4,所述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5,其满足下列关系式:
0.2<V4/V5<0.6。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
镜物侧面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c51,其中所述临界点非位于光轴上,
所述光学拾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关系式:
0.1<Yc51/f<0.7。
14.一种光学拾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五片
具屈折力的透镜: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且其像侧面为凸面,且其物
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像侧面于近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冠铭蔡宗翰黄歆璇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