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5284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2 12:58
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支撑架、上托架以及具有相同尺寸的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均以其杆长方向沿大棚纵向而置于下支撑架的承托水平面上;上托架置于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上;在沿大棚横截面上,上托架的宽度大于下支撑架的宽度;上托架的上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纵杆、第二纵杆、第三纵杆和第四纵杆,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对应经卡环固定若干第一基质承托布片,第三纵杆和第四纵杆对应经卡环固定若干第二基质承托布片;第一圆杆或第二圆杆上固设一手轮;下支撑架上或上托架的底部中心设有一防翻钩。本方案能够充分利用大棚内的种植面积,提高草莓产量,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
本专利技术属于大棚草莓种植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
技术介绍
草莓是一种味道酸甜可口且营养丰富的水果,人们一年四季都非常喜爱食用,因此草莓的大棚种植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传统的大棚草莓种植为大棚内地面栽培,其果实的糖度、硬度不高,且种植劳动强度大。后采用在大棚内设置苗床进行草莓栽种,现基本有两种草莓苗床,一种是固定式不可调节的苗床,这种苗床沿大棚纵向延伸,一个大棚内设置若干个固定式苗床,在人进入大棚内进行栽种、浇水、施肥、喷药或采摘等操作时,由于苗床是固定式不可调节的,因此每一个苗床都需要对应设置一个宽度较大的通道,该通道的尺寸需满足人沿苗床通行且可以对苗床中所栽培的植株进行各种操作,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大棚内草莓的种植量,降低了草莓的产量。还有一种是可调节式的苗床,例如申请号为201120470066.9、名称为:“可调节式草莓栽培支架”的中国专利,该专利方案中的草莓栽培支架包括立柱、可调节支架、立柱转轴、有槽钢片、固定栽培槽、移动栽培槽、竖杆转轴,其中可调节支架包括上部横杆、下部横杆和两个竖杆组成的平行四边形,上部横杆、下部横杆的中点打孔,通过立柱转轴与立柱连接,上部横杆、下部横杆和竖杆之间由竖杆转轴连接,具有卡槽的有槽钢片,一端通过立柱转轴连接于立柱与上部横杆的连接点处,下部横杆上设有螺丝,固定栽培槽固接在立柱上,两个移动栽培槽固接在可调节支架的竖杆上。上述草莓栽培支架使用时因可以调节,就可以减少大棚内每一个栽培支架所对应的通道宽度,该通道面积只需满足人行走即可,在进行栽种、浇水、施肥、喷药或采摘等操作时,调节栽培支架使其改变形态,就可以给人留出足够空间,但上述栽培支架的缺点是结构较为复杂,因此成本较高,故障率也相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能够充分利用大棚内的种植面积,提高草莓产量,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维护。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包括下支撑架、上托架以及具有相同尺寸的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 所述下支撑架竖立定位在大棚内地面上,下支撑架的顶部具有沿大棚纵向延伸的承托水平面,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均以其杆长方向沿大棚纵向而置于下支撑架的承托水平面上; 所述上托架置于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上,在沿大棚横截面上,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以上托架的重心竖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置; 在沿大棚横截面上,上托架的宽度大于下支撑架的宽度; 所述上托架的上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纵杆、第二纵杆、第三纵杆和第四纵杆,该第一纵杆、第二纵杆、第三纵杆和第四纵杆均以其杆长沿大棚纵向设置,其中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对应经卡环固定若干第一基质承托布片,每一第一基质承托布片在承托基质后可进行草莓苗的栽种,第三纵杆和第四纵杆对应经卡环固定若干第二基质承托布片,每一第二基质承托布片在承托基质后可进行草毒苗的栽种; 所述第一圆杆或第二圆杆上固设一手轮,该手轮转动可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圆杆或第二圆杆在下支撑架上转动,转动轴向沿大棚纵向,以带动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所承托的上托架沿大棚横向移动; 所述下支撑架上设有一防翻钩,该防翻钩勾住上托架的底部中心,以限制上托架的底部中心相对下支撑架竖向移动;或者,所述上托架的底部中心处设有该防翻钩,该防翻钩勾住下支撑架,以限制上托架的底部中心相对下支撑架竖向移动。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纵杆、第二纵杆、第三纵杆和第四纵杆位于同一水平面内。2、上述方案中,在大棚横截面上,所述下支撑架承托水平面的左右两侧各设一向上伸出的防掉挡,每一防掉挡的高度均大于第一圆杆或第二圆杆的半径,用以防止第一圆杆或第二圆杆从下支撑架上掉落。3、上述方案中,在大棚横截面上,上托架的左右两侧各设一向外伸出的止碰撑,用以防止在上托架沿大棚横向移动时,相邻苗床的上托架相碰撞。4、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支撑架上设有若干斜撑,以提高下支撑架的支撑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苗床的下支撑架竖立定位在大棚内地面上,下支撑架上放置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上放置上托架,上托架的宽度大于下支撑架的宽度,上托架的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对应经卡环固定若干第一基质承托布片,第一基质承托布片在承托基质后栽培草莓植株,可以使第一基质承托布片沿大棚纵向的长度为2米左右,隔开一定距离后再在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上经卡环固定一个2米的第一基质承托布片,依此设置,种植草莓后可形成沿大棚纵向延伸的一列草莓植株,第三纵杆和第四纵杆对应经卡环固定若干第二基质承托布片,第二基质承托布片在承托基质后栽培草莓植株,设置方式同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可形成沿大棚纵向延伸的另一列草莓植株。转动第一圆杆或第二圆杆上的手轮,可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圆杆或第二圆杆在下支撑架上的转动,以带动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所承托的上托架沿大棚横向移动。移动后可以为人的栽培操作留出足够的空间。在人行走至另一个苗床对其中的草莓植株进行各种操作时,可以移动这一苗床的上托架,以留出足够空间。因此,可以大大增加大棚内的可利用面积,增加大棚内所摆放的苗床的数量,亦提高了草莓的栽种量和产量。下支撑架上设有一防翻钩,该防翻钩勾住上托架的底部中心,以限制上托架的底部中心相对下支撑架竖向移动;或者,上托架的底部中心处设有该防翻钩,该防翻钩勾住下支撑架,以限制上托架的底部中心相对下支撑架竖向移动。使用时如果上托架的一侧基质被清空后,可有效防止上托架向有基质的另一侧倾覆。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1、本专利技术的苗床上托架可以移动,可以充分利用大棚内的面积,增加草莓栽种量,提高 草莓产量。2、本专利技术结构轻巧简单,特别适合于草莓这种植株较小作物的种植,且成本降低,便于维护。3、本专利技术一个苗床能够种植两列草莓植株,充分利用了大棚内的空间,且由于第一纵杆、第二纵杆、第三纵杆以及第四纵杆处于同一水平面内,使两列草莓植株处于一个水平面内,不会相互遮挡而影响植株受到光照。4、本专利技术设有作用于上托架底部中心和下支撑架的防翻钩,使用时如果上托架的一侧基质被清空后,可有效防止上托架向有基质的另一侧倾覆。【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实施例的第一横截面视图(纵向首端); 图2为图1的第二横截面视图(纵向中段); 图3为图1的第三横截面视图(纵向尾端); 图4为图2在植入草莓苗后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图1的立体图; 图6为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实施例的纵向视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苗床用于普通6米宽大棚的布置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苗床用于普通8米宽单栋大棚的布置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苗床用于跨度8米连栋大棚的布置图。以上附图中:1.下支撑架;2.上托架;3.第一圆杆;4.第二圆杆;5.第一纵杆;6.第二纵杆;7.第三纵杆;8.第四纵杆;9.第一基质承托布片;10.第二基质承托布片;11.手轮;12.防掉挡;12'.防掉挡;13.止碰撑;13'.止碰撑;14.斜撑;15.滴灌带;16.草莓苗;17.卡环;18.固定苗床;19.防翻钩;20.销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支撑架(1)、上托架(2)以及具有相同尺寸的第一圆杆(3)和第二圆杆(4); 所述下支撑架(1)竖立定位在大棚内地面上,下支撑架(1)的顶部具有沿大棚纵向延伸的承托水平面,第一圆杆(3)和第二圆杆(4)均以其杆长方向沿大棚纵向而置于下支撑架(1)的承托水平面上; 所述上托架(2)置于第一圆杆(3)和第二圆杆(4)上,在沿大棚横截面上,第一圆杆(3)和第二圆杆(4)以上托架(2)的重心竖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置; 在沿大棚横截面上,上托架(2)的宽度大于下支撑架(1)的宽度; 所述上托架(2)的上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纵杆(5)、第二纵杆(6)、第三纵杆(7)和第四纵杆(8),该第一纵杆(5)、第二纵杆(6)、第三纵杆(7)和第四纵杆(8)均以其杆长沿大棚纵向设置,其中第一纵杆(5)和第二纵杆(6)对应经卡环固定若干第一基质承托布片(9),每一第一基质承托布片(9)在承托基质后可进行草莓苗的栽种,第三纵杆(7)和第四纵杆(8)对应经卡环固定若干第二基质承托布片(10),每一第二基质承托布片(10)在承托基质后可进行草莓苗的栽种; 所述第一圆杆(3)或第二圆杆(4)上固设一手轮(11),该手轮(11)转动可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圆杆(3)或第二圆杆(4)在下支撑架(1)上转动,转动轴向沿大棚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红卫李静会李欣江君蒋华伟靖晶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