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灯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0827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5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灯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灯箱箱体、以及设置于灯箱箱体内的LED发光板、供电模块和与LED发光板相连的智能控制模块;智能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与主机连接;智能控制模块还连接有光感应器,用于感知周围环境的光线强度;所述的LED发光板上带有十六颗型号为3030的LED,每四个LED形成串联,串联的LED之间间距为75mm,LED驱动芯片为聚积MBI5042GF,所述的供电模块将市电转换为24V直流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高发光效率LED,发光效果显著。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可通过U盘更新灯箱各区域发光控制数据,包括画布图案数据、光分布均匀度调节数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灯箱
本技术属于电子
,涉及一种背光灯箱。
技术介绍
随着能源的减少,电费价格不断上涨,人们对节能的概念也不断加强,为了节约成本,减少运营开支,LED替代传统日光灯管已是趋势。LED具有多项优势:发光效率高、寿命长、色温范围广、显示指数高、没有紫外线辐射、不含有害物质等。目前的荧光日光灯箱灯箱比较厚重,功率高耗电量大,光分布不均匀,维护成本高,光源不环保;普通的LED灯箱虽然在灯箱结构及光源节能方面相对日光灯箱有很大改善,采用LED光源及超薄结构设计等,但在节能上没有细分到区域、像素层次,没有实现光源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及画布图案自动调整以达到进一步节能,灯箱整体的发光均匀度没有优化设计,没有实现集群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背光灯箱。本技术包括灯箱箱体、以及设置于灯箱箱体内的LED发光板、供电模块和与LED发光板相连的智能控制模块;所述的智能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与主机连接,智能控制模块主要采用STM32F205RCT6单片机;智能控制模块还连接有光感应器,用于感知周围环境的光线强度;所述的LED发光板上带有十六颗型号为3030的LED,每四个LED形成串联,串联的LED之间间距为75mm,LED驱动芯片为聚积MBI5042GF,所述的供电模块将市电转换为24V直流电。进一步说,所述的智能控制模块还与USB电路连接,用于对智能控制模块的数据更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采用高发光效率LED,发光效果显著。2、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可通过U盘更新灯箱各区域发光控制数据,包括画布图案数据、光分布均匀度调节数据。3、通过CAN总线进行远程集群控制灯箱工作状态及灯箱整体亮度;该CAN电路具有自动组网功能。4、根据工作环境自动调节灯箱整体亮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原理图。图2为实施例中的LED发光板电路图。图3为实施例中的CAN和USB电路图。图4为实施例中的智能控制系统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智能控制系统:该部分电路主要由STM32F205RCT6单片机实现,该部分电路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控制背光灯箱显示板发光强度,第二是接收CAN总线指令,根据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第三是读取U盘数据,通过U盘数据更新内部FLASH中的数据来控制灯箱显示板的发光强度,第四是接收光感应器数据,通过该数据控制灯箱显示板的发光强度,实现灯箱整体亮度的调节。LED发光板:该部分电路由16颗高亮度3030LED组成,LED间距为75mm,驱动芯片为聚积MBI5042GF,该部分电路接收控制卡通过SPI发送的数据来实现16位灰度的显示。CANUSB:该部分电路主要实现通信控制功能,CAN总线电路实现远程主机通过指令对灯箱的控制,具体命令由智能控制系统识别并执行。USB电路用于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数据更新。光感应器:该部分电路实现环境光线强度的检测,并将检测到的输数据上传到智能控制系统,由智能控制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识别,然后根据这一数据控制灯箱的整体亮度来达到进一步的节能。供电系统:该部分实现电压转换供给灯箱及控制系统工作,灯箱输入AC220V交流电,由该部分电路将AC220V转换为DC24V直流电,供整个系统工作。如图2所示,LED发光板电路部分:D1.1与+24V连接,D1.2与D2.1连接,D2.2与D3.1连接,D3.2与D4.1连接,D4.2与U1.5、U1.6、U1.7、U1.8连接,D5.1与+24V连接,D5.2与D6.1连接,D6.2与D7.1连接,D7.2与D8.1连接,D8.2与U1.9、U1.10、U1.11、U1.12连接,D9.1与+24V连接,D9.2与D10.1连接,D10.2与D11.1连接,D11.2与D12.1连接,D12.2与U1.13、U1.14、U1.15、U1.16连接,D13.1与+24V连接,D13.2与D14.1连接,D14.2与D15.1连接,D15.2与D16.1连接,D16.2与U1.17、U1.18、U1.19、U1.20连接,U1.2与U2.12连接,U1.3与U2.14连接,U1.4与U2.15连接,U1.21与U2.18连接,U1.22与JP2.4连接,U2.2、U2.3与JP1.6连接,U2.4、U2.6与JP1.5连接,U2.5、U2.7与JP1.4连接,U2.17与JP2.1连接,U2.16与JP2.2连接,U2.13与JP2.3连接,JP1与智能控制系统JP1(或者JP2、JP3、JP4、JP5任意一接口)连接,JP2与另一块LED发光板的JP1连接,JP3、JP4与+24V连接,其中D1.1表示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D1.2表示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U1.5表示芯片U1的第5脚,其它类似表达,芯片U1的型号为MBI5042GF,芯片U2的型号为74HC245。如图3所示,CAN和USB电路部分:U8.1与R12.1连接,R12.2与智能控制系统CAN_TX连接,U8.4与R13.1连接,R13.2与智能控制系统CAN_RX连接,U8.7与JP9.2、JP10.2、D2.1、C17.1连接,U8.6与JP9.1、JP10.1、D2.2、C18.1连接。USB_HOST.1与C9.1、T1.3连接,T1.2与R8.1、5V连接,T1.1与R7.1连接,R7.2与R8.2、Q1.3连接,Q1.1与R9.1连接,Q1.2与C9.2、GND连接,USB_HOST.2与R5.1连接,R5.2与智能控制系统USB_D-连接,USB_HOST.3与R6.1连接,R6.2与智能控制系统USB_D+连接,R9.2与智能控制系统USB_PWR连接,其中R12.1表示电阻R12点一端,R12.2表示电阻R12的另一端,其它类似表达。如图4所示,智能控制系统电路部分:U1.62与CAN_TX连接,U1.61与CAN_RX连接,U1.43与USB_PWR连接,U1.45与USB_D+连接,U1.44与USB_D-连接,U1.4与U4.13、U2.16连接,U1.3与U4.12、U2.15连接,U1.59与U4.15、U2.18连接,U1.63与U4.14、U2.17连接,U1.58与U3.12、U4.16连接,U1.57与U4.17、U3.11连接,U1.56与U4.18、U3.13连接,U1.2与U4.11连接,U1.30与U5.15连接,U1.29与U5.16连接,U1.28与U2.11连接,U1.27与U2.12连接,U1.26与U2.13连接,U1.25与U2.14连接,U1.24与U3.14连接,U1.23与U3.15连接,U1.22与U3.16连接,U1.21与U3.17连接,U1.20与U3.18连接,U1.33与U5.14连接,U1.34与U5.13连接,U1.35与U5.12连接,U1.36与U6.12连接,U1.37与U6.13连接,U1.38与U6.14连接,U1.39与U6.16连接,U1.40与U6.17连接,U1.41与U6.18连接,U1.42与U7.18连接,U1.50与U7.17连接,U1.51与U7.16连接,U1.52与U5.11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背光灯箱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灯箱,包括灯箱箱体、以及设置于灯箱箱体内的LED发光板、供电模块和与LED发光板相连的智能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能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与主机连接,智能控制模块主要采用STM32F205RCT6单片机;智能控制模块还连接有光感应器,用于感知周围环境的光线强度;所述的LED发光板上带有十六颗型号为3030的LED,每四个LED形成串联,串联的LED之间间距为75mm,LED驱动芯片为聚积MBI5042GF,所述的供电模块将市电转换为24V直流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灯箱,包括灯箱箱体、以及设置于灯箱箱体内的LED发光板、供电模块和与LED发光板相连的智能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能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与主机连接,智能控制模块主要采用STM32F205RCT6单片机;智能控制模块还连接有光感应器,用于感知周围环境的光线强度;所述的LE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炳华茅晓栋张雄文潘波王冀远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柏年智能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