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7566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1:16
一种车辆的门装置,能防止将门保持于全开位置的机构产生门开闭动作的阻力,并使上述机构的一部分从外部看不到。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的门装置的连杆机构(21)相对于车辆车身(5)水平转动,由此,门(10)一边与连杆机构(21)的转动联动地水平转动,一边沿着车辆车身(5)的表面在门开口部(50)的全闭位置与全开位置间移动;其中,在连杆机构(21)的离开转动自由端的位置设置有连杆部(21s),在门移动至全开位置时,该连杆部配置于门的内壁与车辆车身(5)的表面间的间隙(S)内;在连杆部设置有锁扣(41);在门的内壁设置有全开锁定机构(40),该全开锁定机构构成为:在门移动至全开位置时,该全开锁定机构与连杆部(21s)的锁扣(41)卡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门装置,车辆的门在连杆机构的作用下沿着车辆车身的表面在门开口部的全闭位置与全开位置间移动。
技术介绍
与上述车辆的门装置相关的技术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是带客舱工业车辆所使用的门装置。如图9所示,门装置构成为:门104能够在连杆机构102的作用下沿着车辆车身100在门开口部的全闭位置(参照实线)与全开位置(参照双点划线)间移动。上述门装置在连杆机构102的一部分设置有具备挂钩106f的卡合机构106,在门104移动至全开位置时,该连杆机构102与车辆车身100的表面在大致平行的状态下重叠。而且,门104移动至全开位置,卡合机构106的挂钩106f钩挂于车辆车身100表面的锁定杆108,由此,门104被保持于全开位置。但是,在上述门装置中,卡合机构106的挂钩106f钩挂的锁定杆108设置于车辆车身100的表面。因此,在解除卡合机构106的挂钩106f与锁定杆108的卡合而使门104返回全闭位置后,车辆车身100的锁定杆108露出而能从外部看到。因此,降低了车辆车身100的美观。因此,一般在微型客车等中使用从外部看不到的定位臂机构等作为将门保持于全开位置的机构。如图10所示,定位臂机构120由如下部件构成:定位臂主体122,该定位臂主体122经由连接轴121以能水平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连杆机构一侧;以及夹持机构125,该夹持机构125在门一侧从上下夹持定位臂主体122的转动自由端一侧。夹持机构125具备:一对辊126,该一对辊126从上下夹持定位臂主体122;以及上下一对弹簧127,该上下一对弹簧127对上述辊126施加夹持力。在定位臂主体122的转动自由端一侧的规定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突出的山形的突起122t。而且,在上述门移动至全开位置的阶段,定位臂主体122的突起122t通过夹持机构125上下的辊126间。由此,利用定位臂主体122的突起122t通过夹持机构125的辊126间时的阻力,将上述门保持于全开位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717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定位臂机构120中,利用定位臂主体122的突起122t通过夹持机构125的辊126间时的阻力,将门保持于全开位置。因此,为了在例如坡地等朝门的关闭方向施加了重力的情况下将上述门可靠地保持于全开位置,有必要考虑上述重力增量而将辊126的夹持力设定得较大。但是,若将辊126的夹持力设定得较大,则定位臂主体122的突起122t通过上下的辊126间时的阻力会变大。因此,有必要将门开闭所需的驱动力设定得较大。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止将门保持于全开位置的全开保持机构产生门开闭动作的阻力,并且使上述全开保持机构的一部分从外部看不到,以防降低车辆的美观。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上述技术问题由各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解决。技术方案一的专利技术为:一种车辆的门装置,该车辆的门装置的连杆机构以能水平转动的方式与车辆车身连接,上述连杆机构的转动自由端以能水平转动的方式与门的内壁连接,上述连杆机构相对于上述车辆车身水平转动,由此,上述门一边与上述连杆机构的转动联动地水平转动,一边沿着上述车辆车身的表面在门开口部的全闭位置与全开位置间移动;其中,在上述连杆机构的离开转动自由端的位置设置有连杆部,在上述门移动至全开位置时,该连杆部配置于上述门的内壁与上述车辆车身的表面间的间隙内;在上述连杆机构的连杆部设置有被卡合部;在上述门的内壁设置有卡合机构,该卡合机构构成为:在上述门移动至全开位置时,该卡合机构与上述连杆部的被卡合部卡合。根据本专利技术,在门移动至全开位置时,设置于连杆机构的连杆部的被卡合部与设置于上述门的内壁的卡合机构卡合。由此,门在全开位置不能相对于连杆机构水平转动。其结果是,门不能沿着车辆车身的表面向关闭方向移动,门被保持于全开位置。如此,由于是利用连杆机构(连杆部)的被卡合部与门的卡合机构的卡合而将上述门保持于全开位置的结构,因此例如即使在坡道上对门施加了关闭方向的重力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禁止上述门从全开位置向全闭位置方向移动。即,即使可靠地进行门的全开锁定,也不会如使用定位臂机构的情况那样在开闭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而且,因为是将被卡合部和卡合机构隐藏于门内侧的结构,所以在开闭门时从外部看不到被卡合部和卡合机构,不会降低车辆的美观。根据技术方案二的专利技术,设置于连杆机构的连杆部的被卡合部是成形为钩状或者环状的锁扣;设置于上述门的内壁的卡合机构具备挂钩,该挂钩通过与上述锁扣抵接而钩挂于上述锁扣。根据技术方案三的专利技术,卡合机构具备一对导向板,该一对导向板以隔开间隔并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挂钩以能够沿着上述一对导向板在卡合位置与待机位置间转动的方式收纳于上述一对导向板间;在上述一对导向板上形成有缺口凹部,该缺口凹部以上述锁扣能够插入的方式构成;上述锁扣插入上述导向板的缺口凹部并与上述挂钩抵接,由此,上述挂钩从待机位置转动至卡合位置,并钩挂于上述锁扣。如此,因为挂钩被收纳于一对导向板中,所以不会因锁扣以外的部件与挂钩抵接而引起错误动作。根据技术方案四的专利技术,在门开口部设置有驱动部,该驱动部使连杆机构相对于车辆车身向门的打开方向或者上述门的关闭方向水平转动。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因为不会如使用定位臂的情况那样在开闭门时产生阻力,所以能够将驱动部的驱动力控制得比以往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将门保持于全开位置的被卡合部和卡合机构(全开保持机构)在门开闭动作时不会产生阻力。此外,因为被卡合部和卡合机构隐藏于门内而从外部看不到,所以不会降低车辆的美观。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门装置(滑动门)的车辆的示意立体图。图2是从车辆内侧观察上述滑动门的示意立体图。图3是示出上述滑动门的全闭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上述滑动门中的全开锁定机构、全闭锁定机构以及锁定解除机构等的配置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全开锁定机构与锁扣的卡合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全开锁定机构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全开锁定机构与锁扣的卡合状态的纵剖图。图8是示出全开锁定机构与锁扣的卡合过程的纵剖图。图9是示出现有门装置中的全开保持机构的示意俯视图。图10是示出现有门装置中的定位臂机构的示意侧视图。(符号说明)5车辆车身10滑动门(门)21主连杆(连杆机构)21s连杆直线部(连杆机构、连杆部)21c竖杆(连杆机构)25驱动部27连接杆(连杆机构)40全开锁定机构(卡合机构)41锁扣(被卡合部)43导向板43x缺口凹部44挂钩50门开口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以下,基于图1至图8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车辆的门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门装置是设置于微型客车的滑动门装置。此处,图中所示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对应于微型客车(以下称作车辆)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关于滑动门10的概况)如图1所示,滑动门10是用于对设置于车辆车身6的左侧面的进出口50(以下称作门开口部50)进行开闭的门。滑动门10具备门主体部10m;以及窗部10w,该窗部10w设置于上述门主体部10m的上侧。如图3以及图5等所示,滑动门10的门主体部10m通过构成设计面的外面板11与构成内壁的内面板12利用相互的周缘接合而构成。而且,滑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的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门装置,该车辆的门装置的连杆机构以能水平转动的方式与车辆车身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的转动自由端以能水平转动的方式与门的内壁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相对于所述车辆车身水平转动,由此,所述门一边与所述连杆机构的转动联动地水平转动,一边沿着所述车辆车身的表面在门开口部的全闭位置与全开位置间移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杆机构的离开转动自由端的位置设置有连杆部,在所述门移动至全开位置时,该连杆部配置于所述门的内壁与所述车辆车身的表面间的间隙内;在所述连杆机构的连杆部设置有被卡合部;在所述门的内壁设置有卡合机构,该卡合机构构成为:在所述门移动至全开位置时,该卡合机构与所述连杆部的被卡合部卡合。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03 JP 2016-0188011.一种车辆的门装置,该车辆的门装置的连杆机构以能水平转动的方式与车辆车身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的转动自由端以能水平转动的方式与门的内壁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相对于所述车辆车身水平转动,由此,所述门一边与所述连杆机构的转动联动地水平转动,一边沿着所述车辆车身的表面在门开口部的全闭位置与全开位置间移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杆机构的离开转动自由端的位置设置有连杆部,在所述门移动至全开位置时,该连杆部配置于所述门的内壁与所述车辆车身的表面间的间隙内;在所述连杆机构的连杆部设置有被卡合部;在所述门的内壁设置有卡合机构,该卡合机构构成为:在所述门移动至全开位置时,该卡合机构与所述连杆部的被卡合部卡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门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世峰辉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