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69880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22:19
具有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具备:一对减震器壳体(10);减震器座(11),其安装于各减震器壳体(10)的上部,固定有减震器;和横梁(14)等仪表板零部件,其配置于动力搭载室的后部,左右的缘部固定于左右的对应的减震器座(11)。横梁(14)等仪表板零部件的左右的缘部固定于棚板部(11-b),该棚板部(11-b)的位置低于减震器座11的减震器座上壁(11-a)。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能提高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的强度。

Front body structure

With the front of the car structure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of the vehicle includes a pair of damper housing (10); the shock absorber seat (11), which is installed on the damper housing (10) is fixed with a shock absorber; and the beam (14) etc. the dashboard components, the configuration in the power room equipped with rear about, the edge of the corresponding fixed on the left and right of the shock absorber seat (11). The left and right edge parts of the panel (14) and the like are fixed on the shed plate part (11 - b),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shed plate part (11 - b) is lower than the upper wall (11 - a) of the shock absorber seat of the shock absorber seat 11. Therefore, the manufacturing cost can be reduced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fixed part of the instrument panel component can be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车辆的发动机室等的动力搭载室的左右两侧,配置有用来收容悬架装置的减震器的一对减震器壳体。在减震器壳体的上部,安装有用来支承各减震器的上部的减震器座,在左右的减震器座接合有配置在动力搭载室的后部的仪表板上板等仪表板零部件。在车辆行驶时,较大的行驶载荷经由悬架装置的减震器施加至车辆的左右的减震器座。因此,提出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的技术方案,其中,为了提高减震器上部的支承刚性,在左右的各减震器座安装有其他的加强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加强部件重叠安装于左右的减震器座的上表面,且该加强部件在外周缘部沿圆周方向彼此分离地配置有6个膨出部。三个配置于加强部件的外周缘部且不相邻的膨出部成为与减震器座共同支承减震器的上端部的减震器固定部,剩余的三个膨出部成为与仪表板零部件的端部相固定的上仪表板固定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173485号
技术实现思路
但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由于必须在左右的各减震器座安装其他的加强部件,因此会增加零部件数量,且使结构复杂,容易成为增加车辆制造成本的原因。作为解决方案,可以考虑不在减震器座安装其他的加强部件,而是增加减震器板的壁厚。但若如此,会在连续的平面上相邻配置承受行驶载荷的减震器固定部和壁厚较薄的固定有仪表板零部件的上仪表板固定部,可能导致从减震器施加的行驶载荷所引发的应力强烈地作用于上仪表板固定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能提高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的强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的车身前部结构构成为,具备:一对减震器壳体(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壳体10),其构成车辆的动力搭载室(例如,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室2)的左右的侧壁,收容悬架装置的减震器;减震器座(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座11),其安装于各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部,固定所述减震器;和仪表板零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仪表板上板12,横梁14),其配置于所述动力搭载室的后部,且其左右的缘部固定于相应的左右的所述减震器座,所述减震器座具备:减震器座上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座上壁11-a),其具有减震器固定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紧固孔15);棚板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棚板部11-b),其设置成从该减震器座上壁的周缘以台阶状弯曲,位置低于该减震器座上壁;和侧壁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侧壁部11-c),其从该棚板部的外缘向下方弯曲,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部固定,所述仪表板零部件的左右的缘部固定于左右的相对应的所述减震器座的所述棚板部。此时,由于在棚板部固定仪表板零部件的左右的缘部,且该棚板部形成为从减震器座上壁的外周缘部以台阶状弯曲而位于较低位置,因此,当车辆的行驶载荷施加至减震器座上壁时,该载荷被减震器座上壁与棚板部之间的台阶部分缓冲,难以直接传递至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因此,即使由单一的板状零部件构成减震器座,也难以在减震器座上的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作用强烈的应力。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可以具备:角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角部件19),其连接所述仪表板零部件和所述减震器壳体;和连接托架(例如,实施方式的连接托架20),其固定于所述减震器座的棚板部中的、与所述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位不同的部位,所述角部件固定于所述连接托架。此时,仪表板零部件通过角部件也支承于减震器壳体。此外,由于连接于仪表板零部件的角部件通过连接托架固定于减震器座的棚板部中与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位不同的部位,因此从减震器施加至减震器座的行驶载荷会经由减震器座的棚板部的多个部位传递至仪表板零部件侧。因此,应力更加难以集中于减震器座上的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可以构成为,所述减震器座的所述侧壁部接合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内侧面,在所述减震器壳体设置有使所述减震器座的所述侧壁部向外露出的缺口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缺口部21),所述角部件具有接合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接合部22),该接合部经由所述缺口部接合于向外露出的所述侧壁部。此时,由于角部件的接合部通过减震器壳体的缺口部接合于减震器座的侧壁部,因此不必使角部件相对于减震器壳体和减震器座重叠成三层即可固定于减震器座。因此,即使将减震器座的壁厚设计得较厚,也能将角部件以较高强度焊接于减震器座。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可以构成为,所述仪表板零部件具备:仪表板上板(例如,实施方式的仪表板上板12),其覆盖所述动力搭载室的后部上方;和下部侧横梁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横梁14),其接合于该仪表板上板,与该仪表板上板共同构成在车身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部。此时,左右的减震器座通过仪表板上板与下部侧横梁部件所构成的封闭截面部连接起来,能够以较高的刚性支承左右的减震器的上部。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可以构成为,具备:左右一对前侧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前侧架4),其配置于各所述减震器壳体的车宽方向内侧位置的下方;和壳体加强部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壳体加强部件18),其接合于各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侧面,与该减震器壳体共同构成大致沿上下方向的封闭截面部,由所述壳体加强部件和所述减震器壳体构成的左右的封闭截面部,以及由所述仪表板上板和所述下部侧横梁部件构成的封闭截面部,共同构成将左右的所述前侧架接合起来的框架。此时,壳体加强部件与减震器壳体所构成的左右的封闭截面部,在上部侧接合于仪表板上板与下部侧横梁部件所构成的封闭截面部,并在下部侧接合于左右的前侧架。因此,能够通过上述组合体,提高车身前后的刚性。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可以构成为,所述减震器座的板厚为所述减震器壳体的板厚的2倍以上。此时,不仅不需要用于提高减震器座的刚性的加强部件,而且不必实施电镀处理即可抑制生锈导致的刚性降低。按照本专利技术,由于在棚板部固定仪表板零部件的左右的缘部,且该棚板部从减震器座上壁的外周缘部以台阶状弯曲而位于较低位置,因此,即使由单一的板状零部件构成减震器座,也能抑制行驶载荷等所引发的强烈的应力集中于减震器座上的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因此,按照本专利技术,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还能提高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立体图。图3为沿图2的Ⅲ-Ⅲ线剖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立体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部侧骨架部的立体图。图6为沿图2的Ⅵ-Ⅵ线剖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从车身前方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前部侧的骨架部的图,图2为从右斜上方观察车辆1的前部侧的骨架部的图。图中的附图标记2表示配置于车厢的前方的发动机室,发动机室是动力搭载室的一个实施方式。此外,当采用电机作为动力源时,该区域为电机室。在发动机室2的下部的车宽方向两侧,配置有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4。左右的前侧架4的后端部在前地板架6(参照图2)的前缘部,与下仪表板和横梁5的结合体(参照图2)接合,其中,下仪表板和横梁5的结合体形成为,横梁5与下仪表板的上部结合而成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减震器壳体,其构成车辆的动力搭载室的左右的侧壁,收容悬架装置的减震器;减震器座,其安装于各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部,固定所述减震器;和仪表板零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动力搭载室的后部,且其左右的缘部固定于相应的左右的所述减震器座,所述减震器座具备:减震器座上壁,其具有减震器固定部;棚板部,其设置成从该减震器座上壁的周缘以台阶状弯曲,位置低于该减震器座上壁;以及侧壁部,其从该棚板部的外缘向下方弯曲,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部固定,所述仪表板零部件的左右的缘部固定于相应的左右的所述减震器座的所述棚板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01 JP 2016-017087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减震器壳体,其构成车辆的动力搭载室的左右的侧壁,收容悬架装置的减震器;减震器座,其安装于各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部,固定所述减震器;和仪表板零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动力搭载室的后部,且其左右的缘部固定于相应的左右的所述减震器座,所述减震器座具备:减震器座上壁,其具有减震器固定部;棚板部,其设置成从该减震器座上壁的周缘以台阶状弯曲,位置低于该减震器座上壁;以及侧壁部,其从该棚板部的外缘向下方弯曲,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部固定,所述仪表板零部件的左右的缘部固定于相应的左右的所述减震器座的所述棚板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角部件,其连接所述仪表板零部件和所述减震器壳体;和连接托架,其固定于所述减震器座的棚板部中的、与所述仪表板零部件的固定部位不同的部位,所述角部件固定于所述连接托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邦彦岸田卓也藤森胜哉鬼原诚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