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铜碳石墨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31092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1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石墨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铜碳石墨片,包括弧形石墨基片和若干并列设置的折叠片,折叠片由弧形石墨基片局部弯折重叠而成,折叠片之间具有散热间距,石墨基片依次包括PET绝缘膜层、第一铜箔层、第一亚克力胶层、第一纳米碳涂层、第二铜箔层、第二纳米碳涂层、第二亚克力胶层、第三铜箔层、第三亚克力胶层和离型膜层;第一铜箔层设有第一齿纹,第三铜箔层设有第二齿纹和第三齿纹;第二铜箔层设有第一弧形凸起和第二弧形凸起;第一纳米碳涂层设有第一凸台,第二纳米碳涂层设有第二凸台;且第一纳米碳涂层和第二纳米碳涂层的厚度均为1~1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纳米铜碳石墨片易分层、易掉粉、散热效率低的问题。

Nano copper carbon graphite sheet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graphite sheet, especially relates to a nano copper carbon graphite sheet, including arc graphite substrate and several sheets arranged in parallel, folding piece by a curved graphite substrate local bending overlap, with radiating spacing sheet between the graphite substrate with the first insulating film, including PET a copper foil layer, the first layer, the first carbon nano acrylic coating, second copper layer, second carbon coating, second acrylic adhesive layer, third layer, third layer and the copper foil from the type of acrylic coating; the first copper foil layer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tooth, third copper layer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tooth and third tooth lines; second copper layer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bulge the first and second arc protrusions; nano carbon coating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boss, second carbon nano coating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convex table;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carbon nano carbon coat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coating is from 1 to 10mm.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s of easy layering, easy powder falling and low heat dissipation ef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nano copper carbon graphite shee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纳米铜碳石墨片
本技术属于石墨片
,尤其涉及一种纳米铜碳石墨片。
技术介绍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封装技术的发展,电子元器件和电子设备向薄、轻、小方向发展,电子产品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单位面积内的电子元件的数量呈几何级数量增长,散热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如果热量来不及散除将导致元器件工作温度升高,严重时还会使电子元器件失效,直接影响到使用它们的各种高精密度设备的寿命和可靠性。因此,热量的如何散发问题已经成为电子产品小型化、集成化的瓶颈。在可用于散热的材料中,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而成为研究重点。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化学性能,其结构是一种由碳分子组成的中空管型结构。碳纳米管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沿着长度方向的热交换性能很高,导热率是金属银的10倍以上,可以在添加份数较少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导热性能;石墨烯材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仅有一个碳原子厚。与所有其他已知材料不同的是,石墨烯高度稳定,而作为热导体,石墨烯的热导率约为4000W/mK,是铜的5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碳材料在导热领域将成为较为理想的材料,用于计算机技术、通讯、电子等领域,是近年来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类散热材料。但是现有碳材料也有不足之处,在于石墨烯材料的耐折性差,材料的强度弱,可以轻易撕裂或者因所粘附部位发生位移而产生破损以及表层物质脱落,同时因为材料本身的结构特性,碳纳米管以及石墨烯纵向Z的导热系数较低,一般5~30W/mK。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持碳材料原有的高散热性,同时又能使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高的纵向导热性能,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中国专利CN205685874U公开了一种纳米铜碳石墨片,该石墨片由覆盖膜、亚克力胶水层、纳米碳涂层、铜箔、纳米碳涂层、亚克力胶水层以及离型膜组成。该石墨片虽然具有一定的拉伸强度和良好的导热散热性能,然而却存在以下缺陷:1)该纳米铜碳石墨片易产生石墨分层以及石墨边缘有掉粉等不良现象,从而影响纳米铜碳石墨片的散热效果及散热稳定性。2)其层与层之间的粘结力过低,很容易导致层间脱胶,从而影响石墨片的散热性能。3)其片状结构散热面积较小,无法实现立体空间散热,散热效果有限;而且其只适用于平面散热,不适用于不平整平面或曲面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纳米铜碳石墨片,以解决现有纳米铜碳石墨片易产生分层、易掉粉、散热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纳米铜碳石墨片,包括弧形石墨基片和若干并列设置的折叠片,所述折叠片由所述弧形石墨基片局部弯折重叠而成,所述折叠片之间具有散热间距,所述弧形石墨基片由上表面至下表面依次包括PET绝缘膜层、第一铜箔层、第一亚克力胶层、第一纳米碳涂层、第二铜箔层、第二纳米碳涂层、第二亚克力胶层、第三铜箔层、第三亚克力胶层和离型膜层;所述第一铜箔层与第一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齿纹,所述第三铜箔层与第二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齿纹,所述第三铜箔层与第三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三齿纹;所述第二铜箔层与第一纳米碳涂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二铜箔层与第二纳米碳涂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弧形凸起;所述第一纳米碳涂层与第一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凸台,所述第二纳米碳涂层与第二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凸台;所述PET绝缘膜层、所述第一铜箔层、所述第一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二铜箔层、所述第二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三铜箔层、所述第三亚克力胶层和所述离型膜层的边缘位置均超出所述第一纳米碳涂层和所述第二纳米碳涂层的边缘位置;且所述第一纳米碳涂层和所述第二纳米碳涂层的厚度均为1~10mm。作为本技术纳米铜碳石墨片的一种改进,所述PET绝缘膜层、所述第一铜箔层、所述第一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二铜箔层、所述第二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三铜箔层、所述第三亚克力胶层和所述离型膜层的边缘位置超出所述第一纳米碳涂层和所述第二纳米碳涂层的边缘位置的距离为1~3mm。作为本技术纳米铜碳石墨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纳米碳涂层和所述第二纳米碳涂层的厚度均为3~6mm。作为本技术纳米铜碳石墨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三亚克力胶层与离型膜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凸点,所述凸点的高度为25μm~30μm。凸点的设置有利于贴合时气体的排出,从而避免了气泡的产生。作为本技术纳米铜碳石墨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齿纹、所述第二齿纹和所述第三齿纹的平均高度均为15μm~25μm。作为本技术纳米铜碳石墨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弧形凸起和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的高度均为15~20μm。作为本技术纳米铜碳石墨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的高度均为20~30μm。作为本技术纳米铜碳石墨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铜箔层、所述第二铜箔层和所述第三铜箔层厚度均为2~12mm。作为本技术纳米铜碳石墨片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二亚克力胶层和所述第三亚克力胶层的厚度均为0.1~1mm。作为本技术纳米铜碳石墨片的一种改进,所述PET绝缘膜层和所述离型膜层的厚度均为0.01~1mm。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首先,本技术在第一纳米碳涂层和第二纳米碳涂层之间和两侧均设置了铜箔层,这样能够对易碎的纳米碳涂层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降低了其被压迫损坏的概率;而且该纳米铜碳复合结构设计合理,有效增加了石墨片整体强度,提高其韧性和弯曲性能,便于后续模切和冲压加工;使得石墨片能够适用于不平整的表面和需要弯折的场合。2)其次,在石墨片具有优良的耐弯折性能前提下,本技术通过将石墨基片设计成弧形结构,使其能够满足曲面散热的需求;而由弧形石墨基片弯曲形成若干折叠片,这样能够有效增加石墨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大大提高石墨片的导热散热性能。3)再次,在第二铜箔层设置弧形凸起能够有效增加其与第一纳米碳涂层和第二纳米碳涂层的粘合效果;而第一铜箔层和第三铜箔层中齿纹的设置则能够增加其与亚克力胶层的结合力,有效防止铜箔产生脱胶;同样的,在第一纳米碳涂层和第二纳米碳涂层的两侧表面均设有若干个凸台,可有效增加第一纳米碳涂层和第二纳米碳涂层与亚克力胶层的结合力,从而提高粘接效果,避免石墨产生分层现象而影响导热散热性能。4)此外,本技术通过分别增加第一纳米碳涂层和第二纳米碳涂层的两侧膜层的面积,可有效防止石墨片在使用过程中的石墨粉和石墨颗粒脱落,从而提高了石墨片的可靠性;而PET绝缘膜层则使石墨片具有优异的防尘、防刮、防氧化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石墨基片的剖视图。图中:100-弧形石墨基片;200-折叠片;300-散热间距;1-PET绝缘膜层;2-第一铜箔层;21-第一齿纹;3-第一亚克力胶层;4-第一纳米碳涂层;41-第一凸台;5-第二铜箔层;51-第一弧形凸起;52-第二弧形凸起;6-第二纳米碳涂层;61-第二凸台;7-第二亚克力胶层;8-第三铜箔层;81-第二齿纹;82-第三齿纹;9-第三亚克力胶层;91-凸点;10-离型膜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纳米铜碳石墨片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纳米铜碳石墨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石墨基片和若干并列设置的折叠片,所述折叠片由所述弧形石墨基片局部弯折重叠而成,所述折叠片之间具有散热间距,所述弧形石墨基片由上表面至下表面依次包括PET绝缘膜层、第一铜箔层、第一亚克力胶层、第一纳米碳涂层、第二铜箔层、第二纳米碳涂层、第二亚克力胶层、第三铜箔层、第三亚克力胶层和离型膜层;所述第一铜箔层与第一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齿纹,所述第三铜箔层与第二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齿纹,所述第三铜箔层与第三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三齿纹;所述第二铜箔层与第一纳米碳涂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二铜箔层与第二纳米碳涂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弧形凸起;所述第一纳米碳涂层与第一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凸台,所述第二纳米碳涂层与第二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凸台;所述PET绝缘膜层、所述第一铜箔层、所述第一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二铜箔层、所述第二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三铜箔层、所述第三亚克力胶层和所述离型膜层的边缘位置均超出所述第一纳米碳涂层和所述第二纳米碳涂层的边缘位置;且所述第一纳米碳涂层和所述第二纳米碳涂层的厚度均为1~1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铜碳石墨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石墨基片和若干并列设置的折叠片,所述折叠片由所述弧形石墨基片局部弯折重叠而成,所述折叠片之间具有散热间距,所述弧形石墨基片由上表面至下表面依次包括PET绝缘膜层、第一铜箔层、第一亚克力胶层、第一纳米碳涂层、第二铜箔层、第二纳米碳涂层、第二亚克力胶层、第三铜箔层、第三亚克力胶层和离型膜层;所述第一铜箔层与第一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齿纹,所述第三铜箔层与第二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齿纹,所述第三铜箔层与第三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三齿纹;所述第二铜箔层与第一纳米碳涂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二铜箔层与第二纳米碳涂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弧形凸起;所述第一纳米碳涂层与第一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凸台,所述第二纳米碳涂层与第二亚克力胶层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凸台;所述PET绝缘膜层、所述第一铜箔层、所述第一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二铜箔层、所述第二亚克力胶层、所述第三铜箔层、所述第三亚克力胶层和所述离型膜层的边缘位置均超出所述第一纳米碳涂层和所述第二纳米碳涂层的边缘位置;且所述第一纳米碳涂层和所述第二纳米碳涂层的厚度均为1~1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铜碳石墨片,其特征在于:所述PET绝缘膜层、所述第一铜箔层、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全红周招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鸿亿导热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