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49001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1 2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暴露部分和绝缘部分,所述暴露部分与所述绝缘部分来源于同一根碳纳米管线电极,所述暴露部分的碳纳米管线电极直接暴露,所述绝缘部分的碳纳米管线电极被绝缘层包裹;所述暴露部分用于神经电信号的记录或者对神经组织进行电刺激。该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神经电极尺寸小,具有柔性结构且紧密地与神经元接触,这种设置能够降低对神经组织造成的机械损伤,有利于实现长期稳定的体内植入。神经电极使用的碳纳米管材料具有电荷注入能力高的优点,使用小尺寸碳纳米管线的神经电极既能够实现高信噪比的神经电信号记录,又能够实现局部神经电刺激,提高了神经电极电刺激的空间选择性。

Implantable neural electrode based on carbon nano pipelin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mplantable nerve 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 nano pipe, relates to the medical instrument field, including exposed portion, the exposed part and the insulating part derived from the same root carbon nano line electrode, the exposed part of the carbon nanotube line electrode exposed directly, the insul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the pipeline is part of the insulation layer coated electrode; the exposed portion for neural signal recording or stimulation of nerve tissu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neural electrode size small, flexible structure and tightly contact with neurons, this setting can reduce the mechanical damage to the nerve tissue,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implant. Neural electrodes using carbon nanotube material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capacity charge injection, nerve electrode using small size carbon nano pipe can realize neural signal recording with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can realize the local nerve stimulation, improve spatial selective nerve stimulation electr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
技术介绍
作为生物神经系统与人工电子设备的物理通道,植入式神经电极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生物神经电信号的采集和神经电刺激的长期可靠性。神经电极的设计考虑因素主要包括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安全性、电极的力学与电化学稳定性、以及制作工艺的重复性等。传统的针对外周和中枢神经组织的植入式神经电极多采用聚合物、铂、铱或硅的材料,尽管已经可以实现电极的功能,但是难以做到高生物相容性、柔性(即低机械损伤性)、高信噪比和高电荷注入能力的统一。其中,电极的柔性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柔性极大地影响电极与神经纤维之间的相对运动,电极的柔性越高,电极与神经纤维之间的相对运动越少,造成的机械损伤越小,有利于神经组织的再生和提高神经信号的信噪比。电极越细,弯曲模量越小则柔性越好;然而电极粗细受到材料本身电化学性质和机械性质的影响,普通材料过细容易断裂且会提高阻抗,不利于电极实施电刺激。因此,研制兼具优越的柔性、电化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新型电极是实现长期稳定的神经电信号记录或刺激的关键。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Cutrone等人在JournalofNeuralEngineering(神经工程期刊,12(2015)016016)上发表的“Athree-dimensionalself-openingintraneuralperipheralinterface(SELINE)”(三维自固定的外周神经接口),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聚酰亚胺材料的可固定在外周神经束内的神经电极。具体设计思路为:通过宽度为150μm的结构,在体将宽度为360μm的电极阵列固定在外周神经束内。该电极阵列的基底材料为聚酰亚胺,金作为电极材料。其不足在于:生物体在自由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聚酰亚胺基底材料的柔性不足,因此将导致该电极阵列会直接引起神经束内的神经纤维的机械损伤,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神经电信号记录或者刺激。同时,由于金作为电极材料的电荷注入能力差,在用作刺激电极时,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无法长期用作刺激电极。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神经电极难以同时有高生物相容性、低机械损伤性、高信噪比和高电荷注入能力,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对生物电信号进行采集与输出的问题。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包括暴露部分1和绝缘部分2,所述暴露部分1与所述绝缘部分2来源于同一根碳纳米管线电极,所述暴露部分1的碳纳米管线电极直接暴露,所述绝缘部分2的碳纳米管线电极被绝缘层包裹;所述暴露部分1用于神经电信号的记录或者对神经进行电刺激。进一步地,所述神经电极的材料为碳纳米管线,所述碳纳米管线的直径为100nm-100μm。进一步地,所述碳纳米管线由多条直径为0.1nm-10nm的单根碳纳米管拉制而成。进一步地,所述暴露部分1的碳纳米管线电极长度范围是1μm-1mm。进一步地,所述绝缘部分2的绝缘层材料为C型聚对二甲苯(Parylene-C)或者医用硅胶(Silicone)。进一步地,所述绝缘部分2的绝缘层厚度为1μm-5μm。进一步地,所述植入式神经电极的神经植入载具是具有尖端的刚性固体结构,如钨丝、不锈钢丝。进一步地,所述植入式神经电极的记录方式为差动式记录或者非差动式记录,所述差动式记录是指通过两个相邻的碳纳米管线电极实现两通道的神经电信号的差动记录,消除共模的背景噪声干扰,提高信噪比。进一步地,所述植入式神经电极是单通道电极或者多通道电极。进一步地,所述植入式神经电极的刺激方式为单极电刺激或者双极电刺激,所述单极电刺激指的是回收电极(returnelectrode)尺寸大于刺激电极尺寸,并且距离刺激电极超过1厘米的刺激方式,所述回收电极与刺激电极形成一个回路;所述双极电刺激指的是两个距离在几十微米至数毫米的刺激电极共同使用的刺激方式。进一步地,所述植入式神经电极能够用于外周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组织。进一步地,所述植入式神经电极的植入指的是所述暴露部分1完全置于外周神经束内或者中枢神经组织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神经电极使用的材料为碳纳米管线,碳纳米管线具有优越的柔性,即抗弯模量很低;在极小的直径下,碳纳米管线的柔性将远远高于铂、铱等金属,实现神经电极与神经组织之间的紧密贴合,植入该神经电极后长期在体使用不易对神经组织造成机械损伤。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神经电极使用的碳纳米管线材料具有优越的抗拉强度,在碳纳米管线直径与神经纤维相当的情况下,例如10μm时,不被生物体组织内力扯断。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神经电极使用的碳纳米管线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好,具有很高的电荷注入能力,使用小尺寸碳纳米管线电极即能够实现有效的电荷传输,从而提高电刺激的空间选择性,并保证电刺激的持久性和有效性。4、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两通道碳纳米管线电来实现神经电信号的差动记录,减少生物体以及运动过程中造成的背景噪声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记录神经信号的信噪比。5、本专利技术碳纳米管线神经电极的植入载具是具有尖端的刚性固体结构,如钨丝,能够明显减少植入过程中对神经组织造成的损伤。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用在外周神经束内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用在脑皮层和深脑部位的示意图;其中,1-暴露部分,2-绝缘部分,3-神经干,4-神经束,5-神经干内的血管,6-大脑皮质,7-基底节,8-小脑,9-中央沟,10-延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的优选实施例做了详细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仅限于该实施例。为了使公众对本专利技术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细节。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两个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植入到外周神经干3的同一个外周神经束4内,用于记录运动状态下的外周神经纤维电信号以及对外周神经束4进行局部的电刺激。其中,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包括暴露部分1和绝缘部分2,暴露部分1与绝缘部分2来源于同一根碳纳米管线电极,暴露部分1的碳纳米管线电极直接暴露,绝缘部分2的碳纳米管线电极被绝缘层包裹;暴露部分1用于电信号的记录或者对神经进行刺激。植入式神经电极材料为碳纳米管线,碳纳米管线的直径为10μm。该碳纳米管线由多条0.1nm-10nm的单根碳纳米管拉制而成。暴露部分1的碳纳米管线电极长度范围是1μm-500μm。绝缘部分2的绝缘层材料为C型聚对二甲苯(Parylene-C)或者医用硅胶(Silicone)。绝缘部分2的绝缘层厚度为1μm-5μm。植入式神经电极的记录方式为差动式记录,差动式记录是指通过两个相邻的碳纳米管线电极实现两通道的神经电信号的差动记录,消除共模的背景噪声干扰,提高信噪比。植入式神经电极采用的是多通道电极,神经电极的刺激方式为两个靠近的刺激电极之间的双极电刺激,双极电刺激指的是两个靠近的刺激电极共同使用的刺激方式。植入式神经电极的植入部位包括但不限于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暴露部分(1)和绝缘部分(2),所述暴露部分(1)与所述绝缘部分(2)来源于同一根碳纳米管线电极,所述暴露部分(1)的碳纳米管线电极直接暴露,所述绝缘部分(2)的碳纳米管线电极被绝缘层包裹;所述暴露部分(1)用于神经电信号的记录或者对神经进行电刺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暴露部分(1)和绝缘部分(2),所述暴露部分(1)与所述绝缘部分(2)来源于同一根碳纳米管线电极,所述暴露部分(1)的碳纳米管线电极直接暴露,所述绝缘部分(2)的碳纳米管线电极被绝缘层包裹;所述暴露部分(1)用于神经电信号的记录或者对神经进行电刺激。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经电极的材料为碳纳米管线,所述碳纳米管线的直径为100nm-100μm。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线由多条直径为0.1nm-10nm的单根碳纳米管拉制而成。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线的植入式神经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暴露部分(1)的碳纳米管线电极长度范围是1μm-1mm。5.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基于碳纳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晓红朱丰源王逸林朱璟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