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H桥式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08980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3 11:0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H桥式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和负载电阻。本申请的桥式电路具有元器件少、动作可靠和不会出现桥臂直通的优点。本申请中采用了分立元件的结构,消除了上下桥臂的直通的可能,控制简单,电路简洁减少因元件数量多造成的可靠性降低的可能,动作可靠,性价比高,非常适合单片机直接驱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H桥式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路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简单可靠的高性价比H桥式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在设计的电路中,一部分器件要桥式驱动,比如磁保持继电器、电动机、螺线管等器件及设备。桥式电路有四个开关管组成,如果是单片机控制容易出现上下桥臂直通的现象,造成短路烧毁。所以理想的电路是无论是单片机程序问题还是受到EMI干扰后程序跑飞,驱动电路必须不能出现上下桥臂直通的现象。目前常用的桥式驱动有以下几种,分别有不同的特点:1、如图1中所示的电路,此电路是用三极管设计的桥式驱动电路,通过在输入端加不同的电平可以实现输出端AB电压输出极性和有无电压的变化,缺点是当两个输入端都是高电平时,两对晶体管会出现直通现象,从而造成电路的损坏。显然此电路用到单片机驱动的电路中,在某些情况下就可能出现直通的现象。2、如图2中所示的电路图,该电路能防止两对晶体管直通,但是需要额外的门电路,电路复杂,增大了出故障的概率,成本高可靠性未必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元器件少、动作可靠和不会出现桥臂直通的桥式驱动电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H桥式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和负载电阻,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分别与第五电阻和第八电阻相耦接;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相耦接;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所述第一输入端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接地和第三二极管相耦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相耦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第四电阻、负载电阻、第四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相耦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一针脚与所述第五电阻和第一二极管相耦接,第二针脚与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二极管和负载电阻相耦接,第三针脚接地并与所述第八电阻和第三二极管的另一端相耦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二二极管、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和负载电阻相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三针脚、第八电阻相耦接并接地;所述负载电阻,分别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四电阻相耦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三二极管、负载电阻、第二二极管和第一三极管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一电阻和第二三极管的第一针脚相耦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和第二三极管的第一针脚相耦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第三针脚、第二电阻和第一三极管的第三针脚相耦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的第一针脚相耦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第二三极管的第三针脚、第一三极管的第三针脚相耦接;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一阵脚、第二电阻相耦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一二极管、第三三极管的第二阵脚、第四二极管和负载电阻相耦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负载电阻、第三三极管的第二阵脚、第一二极管、第二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四电阻相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第三针脚和第六电阻相耦接并接地;所述第二输入端,分别与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相耦接;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入端和第六电阻相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的第一针脚相耦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第一针脚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七电阻相耦接,第二针脚分别与所述负载电阻、第四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三极管的第二针脚和第四电阻相耦接,第三针脚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第六电阻相耦接并接地。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优选地,所述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优选地,所述第三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优选地,所述第四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的H桥式驱动电路,达到了如下效果:本申请的桥式电路具有元器件少、动作可靠和不会出现桥臂直通的优点。本申请中采用了分立元件的结构,消除了上下桥臂的直通的可能,控制简单,电路简洁减少因元件数量多造成的可靠性降低的可能,动作可靠,性价比高,非常适合单片机直接驱动。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桥式驱动电路;图3为实施例1的H桥式驱动电路;其中,第一输入端-B;第二输入端-A;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负载电阻-RL1。具体实施方式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技术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结合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H桥式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B、第二输入端A、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第四三极管T4和负载电阻RL1,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B分别与第五电阻R5和第八电阻R8相耦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B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相耦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所述所述第一输入端B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接地和第三二极管D3相耦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相耦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T2、第四电阻R4、负载电阻RL1、第四三极管T4和第三三极管T3相耦接;所述第四三极管T4的第一针脚与所述第五电阻R5和第一二极管D1相耦接,第二针脚与第三电阻R3、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三二极管D3和负载电阻RL1相耦接,第三针脚接地并与所述第八电阻R8和第三二极管D3的另一端相耦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H桥式驱动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H桥式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和负载电阻,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分别与第五电阻和第八电阻相耦接;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相耦接;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接地和第三二极管相耦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相耦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第四电阻、负载电阻、第四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相耦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一针脚与所述第五电阻和第一二极管相耦接,第二针脚与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二极管和负载电阻相耦接,第三针脚接地并与所述第八电阻和第三二极管的另一端相耦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二二极管、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和负载电阻相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三针脚、第八电阻相耦接并接地;所述负载电阻,分别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四电阻相耦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三二极管、负载电阻、第二二极管和第一三极管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一电阻和第二三极管的第一针脚相耦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和第二三极管的第一针脚相耦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第三针脚、第二电阻和第一三极管的第三针脚相耦接;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的第一针脚相耦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第二三极管的第三针脚、第一三极管的第三针脚相耦接;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一阵脚、第二电阻相耦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一二极管、第三三极管的第二阵脚、第四二极管和负载电阻相耦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负载电阻、第三三极管的第二阵脚、第一二极管、第二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四电阻相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第三针脚和第六电阻相耦接并接地;所述第二输入端,分别与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相耦接;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入端和第六电阻相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的第一针脚相耦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第一针脚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七电阻相耦接,第二针脚分别与所述负载电阻、第四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三极管的第二针脚和第四电阻相耦接,第三针脚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第六电阻相耦接并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H桥式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和负载电阻,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分别与第五电阻和第八电阻相耦接;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相耦接;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接地和第三二极管相耦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相耦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二三极管、第四电阻、负载电阻、第四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相耦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一针脚与所述第五电阻和第一二极管相耦接,第二针脚与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二极管和负载电阻相耦接,第三针脚接地并与所述第八电阻和第三二极管的另一端相耦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二二极管、第三电阻、第一三极管和负载电阻相耦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三针脚、第八电阻相耦接并接地;所述负载电阻,分别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四电阻相耦接;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第二针脚、第三二极管、负载电阻、第二二极管和第一三极管相耦接,另一端与第一电阻和第二三极管的第一针脚相耦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和第二三极管的第一针脚相耦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东马国栋李伟林在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易艾斯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