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805938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2 2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第一旋转轴,其具有太阳辊;第一内环,其固定于外壳;第二内环,其与第二旋转轴连接;两个以上的行星辊;以及托架。行星辊具有分别与第一内环的内周面、第二内环的内周面以及太阳辊的外周面接触的第一外周面、第二外周面以及第三外周面。第三外周面在轴向上位于第一外周面与第二外周面之间。托架具有:第一托架部件和第二托架部件;两个以上的托架销,其连接第一托架部件与第二托架部件;以及两个以上的托架辊,其被托架销支承为能够旋转。托架辊具有:第一接触部,其与行星辊的第一外周面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其与第二外周面接触。第一外周面以及第二外周面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托架辊之间。

Planetary roller typ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lanetary roller typ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has a first axis of rotation, with the sun and the inner ring; first, fixed to the housing; second inner ring,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rotating shaft; planetary roll more than two; and the bracket. The planetary roller has a first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a second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and a third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respectively contacting the inn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of the first inner ring, the inn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of the second inner ring, and the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solar roller. The third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is axially positioned between the first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and the second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The bracket has a first component and a second bracket bracket bracket pin parts; more than two,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bracket component and second bracket components; and more than two carrier roller, which is rotatable supporting bracket pin. The carrier roller has a first contact portion contacting the first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of the planetary roller; and a second contact portion contacting the second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The first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and the second outer circumferential surface are located between the two carrier rollers adjacent to the circumfere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具有与太阳辊的外周面以及内环的内周面接触的两个以上的行星辊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是通过在存在润滑油的状态下将行星辊按压于太阳辊来传递动力的牵引驱动装置,且与行星齿轮式动力传递装置相比,因背隙而产生的振动以及噪声较小。例如,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由太阳辊、内环、行星辊以及托架构成,用作对电动马达的旋转输出减速的减速机(例如日本实开平3-118348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7-155039号公报)。在这种动力传递装置中,如果电动马达的旋转力被输入至输入轴,则在太阳辊、行星辊以及内环之间进行隔着油膜的转矩传递。日本实开平3-118348号公报中记载的减速机构部4是具有中心辊6、从动辊7、从动辊支承部件10、辊转动接收环11以及凸缘部件13的差动式减速机。辊转动接收环11是相对于机壳3周向移动被限制的内环。凸缘部件13是与输出旋转轴12连接的内环。从动辊7通过自转轴8被从动辊支承部件10支承为能够旋转。自转轴8贯通从动辊7,且其两端部被保持于从动辊支承部件10。从动辊7被从辊转动接收环11以及凸缘部件13受到的法线力按压于中心辊6。在日本特开2007-155039号公报中记载的摩擦变速装置是具有太阳辊5、行星辊8、环11、轴承12以及托架13的减速机。环11是相对于外壳1周向移动被限制的内环。托架13与低速轴14连接,且安装有外接于行星辊8的多个轴承12。在所述的以往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产生偏斜现象,因此存在传递效率容易下降的问题。例如,在日本实开平3-118348号公报的减速机构部4中,通过贯通从动辊7的自转轴8,从动辊7被支承为能够旋转,且相对于从动辊支承部件10周向移动被限制。在这样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行星辊与内环的接触部位同贯通行星辊的托架销以主轴线为中心在径向上排列。因此,为了在行星辊与太阳辊之间得到所期望的摩擦力,需要在托架销与行星辊之间设置足够的间隙,且防止行星辊从内环受到的法线力全被施加于托架销。但是,存在如下问题:由于通过在托架销与行星辊之间设置间隙,而从内环受到的切线力,因此容易产生行星辊的自转轴线相对于主轴线倾斜的偏斜现象。在产生了偏斜现象的情况下,行星辊从太阳辊受到的切线力变得不与自转轴线正交,因此转矩传递的效率下降。尤其是在差动式减速机中,由于行星辊从内环受到的切线力的方向在高速旋转轴侧和低速旋转轴侧方向相反,因此易于产生偏斜现象。另外,即使是托架销被固定于行星辊,且托架销的两端被托架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减速机,也存在如下问题:需要在托架销与托架部件之间设置足够的间隙,行星辊容易产生偏斜现象。并且,在日本特开2007-155039号公报的摩擦变速装置中,通过安装于托架13的两个轴承12,行星辊8被支承为能够旋转,且相对于托架13周向的移动被限制。该摩擦变速装置不存在贯通行星辊8的托架销,行星辊8从环11或太阳辊5受到的法线力也不作用于托架销。但是,在日本特开2007-155039号公报的摩擦变速装置中,将行星辊8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各轴承12被托架13单侧支承。因此,用于支承轴承12的支承机构的刚性较低,不能充分地抑制因行星辊8从环11以及太阳辊5受到的切线力而产生于行星辊8的偏斜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情况,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了传递效率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尤其是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作用于行星辊的切线力而产生的行星辊的自转轴线相对于主轴线倾斜的偏斜现象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为目的。本技术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第一旋转轴,其位于一侧,且被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并具有太阳辊;环状的第一内环,其容纳于外壳内,且固定于所述外壳;第二旋转轴,其位于另一侧,且被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主轴线为中心旋转;环状的第二内环,其容纳于所述外壳内,且固定于所述外壳或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两个以上的行星辊,其位于所述太阳辊的径向外侧;以及托架,其将所述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行星辊具有:第一外周面,其与所述第一内环的内周面接触;第二外周面,其与所述第二内环的内周面接触;以及第三外周面,其与所述太阳辊的外周面接触。所述第三外周面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外周面之间。所述托架具有:第一托架部件,其配置在比所述行星辊靠所述一侧的位置;第二托架部件,其配置在比所述行星辊靠所述另一侧的位置;两个以上的托架销,其连接所述第一托架部件与所述第二托架部件,且在周向上排列;以及两个以上的托架辊,其被所述托架销支承为能够分别旋转,所述托架辊具有:第一接触部,其与所述行星辊的所述第一外周面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其与所述行星辊的所述第二外周面接触。所述第一外周面以及所述第二外周面都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托架辊之间。行星辊由于通过第一外周面以及第二外周面分别与第一内环以及第二内环的内周面接触,被从这些内环受到的法线力按压于太阳辊,因此能够得到所期望的摩擦力。并且,行星辊在第一旋转轴侧以及第二旋转轴侧中任一侧都被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托架辊支承。因此,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行星辊与内环的接触部位同托架销不以主轴线为中心在径向上排列,配置在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缩小行星辊与托架辊间的间隙,能够抑制行星辊的自转轴线由于从第一内环以及第二内环受到的切线力而相对于主轴线倾斜的偏斜现象的产生。并且,支承托架辊的托架销被第一托架部件以及第二托架部件保持。因此,与托架销被第一托架部件或第二托架部件中任一托架部件单侧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用于支承托架辊的支承机构的刚性。在本技术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中,能够确保所期望的摩擦力,且能够抑制因作用于行星辊的切线力而产生的行星辊的自转轴线相对于主轴线倾斜的现象。因此,在本技术中,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传递效率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1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通过A-A剖切线剖切了动力传递装置1的情况下的剖切面的剖视图。图3是与外周面21接触的接触部121的剖视图。图4是示意地示出了作用于行星辊Rp的法线力N以及切线力T的说明图。图5是示意地示出了从太阳辊Rs施加于行星辊Rp的切线力T的说明图。图6是示意地示出了作用于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托架辊34之间的行星辊20的法线力N以及切线力T的说明图。图7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1A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主轴线方向作为水平方向来进行说明,但不限定本技术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使用时的姿势。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主轴线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主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以及周向简称为“径向”以及“周向”。图1是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1的一结构例的剖视图,示出了通过包括主轴线J的铅垂面剖切了动力传递装置1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在图1中,将纸面的右侧作为输入侧,将左侧作为输出侧来描绘差动式减速机。并且,在比主轴线J靠上侧的位置示出包括行星辊20的截面,另一方面,在比主轴线J靠下侧的位置示出了包括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第一旋转轴,其位于一侧,且被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并具有太阳辊;环状的第一内环,其容纳于外壳内,且固定于所述外壳;第二旋转轴,其位于另一侧,且被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主轴线为中心旋转;环状的第二内环,其容纳于所述外壳内,且固定于所述外壳或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两个以上的行星辊,其位于所述太阳辊的径向外侧;以及托架,其将所述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辊具有:第一外周面,其与所述第一内环的内周面接触;第二外周面,其与所述第二内环的内周面接触;以及第三外周面,其与所述太阳辊的外周面接触,所述第三外周面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外周面之间,所述托架具有:第一托架部件,其配置在比所述行星辊靠所述一侧的位置;第二托架部件,其配置在比所述行星辊靠所述另一侧的位置;两个以上的托架销,其连接所述第一托架部件与所述第二托架部件,且在周向上排列;以及两个以上的托架辊,其被所述托架销支承为能够分别旋转,所述托架辊具有:第一接触部,其与所述行星辊的所述第一外周面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其与所述行星辊的所述第二外周面接触,所述第一外周面以及所述第二外周面都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托架辊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25 JP 2015-1654391.一种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第一旋转轴,其位于一侧,且被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并具有太阳辊;环状的第一内环,其容纳于外壳内,且固定于所述外壳;第二旋转轴,其位于另一侧,且被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主轴线为中心旋转;环状的第二内环,其容纳于所述外壳内,且固定于所述外壳或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连接;两个以上的行星辊,其位于所述太阳辊的径向外侧;以及托架,其将所述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辊具有:第一外周面,其与所述第一内环的内周面接触;第二外周面,其与所述第二内环的内周面接触;以及第三外周面,其与所述太阳辊的外周面接触,所述第三外周面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外周面之间,所述托架具有:第一托架部件,其配置在比所述行星辊靠所述一侧的位置;第二托架部件,其配置在比所述行星辊靠所述另一侧的位置;两个以上的托架销,其连接所述第一托架部件与所述第二托架部件,且在周向上排列;以及两个以上的托架辊,其被所述托架销支承为能够分别旋转,所述托架辊具有:第一接触部,其与所述行星辊的所述第一外周面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其与所述行星辊的所述第二外周面接触,所述第一外周面以及所述第二外周面都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托架辊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辊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彼此能够相对于所述托架销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销在周向上分别配置在所述行星辊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都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行星辊之间。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木浩今村正冈村晖久夫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