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组与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798871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1 1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源模组与显示装置,该光源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与胶体。导光板具有耦光区与出光区,其包括入光面、第一面、第二面、多个第一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二微结构。耦光区位于入光面与出光区之间。入光面连接第一面与第二面。第二面相对于第一面。这些第一微结构设置于出光区且凸起于第一面。这些第二微结构设置于耦光区且凸起于第一面与第二面其中至少一者,其中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形状不同于这些第二微结构的形状。光源设置于入光面旁。胶体设置于光源与入光面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源模组能够有效地降低杂散光与漏光现象,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的光源模组,因此能够具有良好的光学品质。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a display device. The light source module comprises a light guide plate, a light source and a colloid. The light guide plate has a coupling region and a light area, comprising an access surface, a first surface, a second surface, a plurality of first microstructures,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microstructures. The coupling region is between the light entering area and the light emitting area. The light inlet connects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sides. The second faces are to the first. The first microstructures are arranged in the out light area and protruding from the first surface. These second microstructures are arranged in the coupling region and are projected from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surface and the second surface, wherein the shapes of the first microstructur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second micro structures. The light source is arranged beside the entrance light. The colloid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light source and the light entering surface. The light source module of the in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tray light and light leakage phenomenon, because the display device of the invention has the light source module, so it can have good optical qua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源模组与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模组与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行动显示装置在运算能力、显示面板尺寸、分辨率以及亮度上的需求不断地提高,其电力消耗也随之不断地增加。举例来说,液晶显示器中的背光模组的功耗占了能量耗损的一大部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背光模组中,通过特殊结构设计的导光板可以达成一维区域调光(1DLocalDimming),换言之,也就是光源所发出的光束是沿着一单轴方向在导光板内传递,并且进一步结合液晶显示器中的驱动集成电路(DriverIntegratedChip)的演算法与特殊的影像处理方式,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背光模组的功耗,并提高对比的效果。然而,现阶段用于一维区域调光的导光板仅适用于在光源与导光板之间为空气的情况。若光源与用于一维区域调光的导光板之间以光学胶(OpticalClearAdhesive,OCR)接合时,虽可提高光源的光线耦合进入导光板的效率,但由于光学胶与空气的折射率不同,会改变光束入射于导光板的折射角度,造成入射于导光板后的部分光束无法在导光板内通过全反射进行传递,而会在导光板的出光区产生漏光的现象。另一方面,进入导光板后的部分光束无法藉由导光板上的微结构以改变在导光板内全反射的角度,因此该部分的光束并无法沿着单轴在导光板内传递,而是对于此单轴的侧向在导光板内产生杂散光的现象,降低一维区域调光的效果。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上述的光学行为,请参照图1A与图1B,其中图1A为当空气位于光源与用于一维区域调光的导光板之间的情况下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而图1B为当光学胶位于光源与一维区域调光的导光板之间的情况下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在图1A中可看出光源所发出的光束是沿着一单轴方向在导光板内传递,而在图1B中可看出如同上述所提到的侧向的杂散光与漏光的现象。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实为目前研发人员研发的重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其能够有效地降低杂散光与漏光现象。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上述的光源模组且具有良好的光学品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光源以及胶体。导光板具有耦光区与出光区。导光板包括入光面、第一面、第二面、多个第一微结构以及多个第二微结构。耦光区位于入光面与出光区之间。第一面连接入光面。第二面连接入光面并与第一面相对设置。这些第一微结构设置于出光区且凸起于第一面。这些第二微结构设置于耦光区且凸起于第一面与第二面中其中至少一者,其中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形状不同于这些第二微结构的形状。光源设置于入光面旁。胶体设置于光源与入光面之间。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上述的光源模组。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达到下列优点或功效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源模组中,胶体设置于光源与导光板之间,且在入光面与出光区之间的耦光区设置有凸起于第一面的第二微结构,此配置可以有效地增加光束在导光板中全反射的比例,更能够有效地降低侧向的杂散光与漏光的现象,能够进一步地提升一维区域调光的效果。由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的光源模组,因此能够具有良好的光学品质。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为当空气位于光源与用于一维区域调光的导光板之间的情况下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图1B为当光学胶位于光源与一维区域调光的导光板之间的情况下的光学模拟结果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显示装置沿着切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2C为图2A与图2B的光源模组的光学模拟结果的示意图。图2D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着切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2E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着切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3A为图2A的显示装置沿着切线B-B的剖面示意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着切线B-B的剖面示意图。图4A为图2A的显示装置沿着切线C-C的剖面示意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着切线C-C的剖面示意图。图4C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这些第二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D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着切线C-C的剖面示意图。图4E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沿着切线C-C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为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可视为处于由X轴、Y轴以及Z轴所建构的空间中,其中X轴方向实质上与入光面212平行,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Z轴实质上垂直于X轴方向,并沿着第一面214的法线方向(垂直方向)延伸。另外,Y轴方向垂直于X轴方向也垂直于Z轴方向。图2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显示装置沿着切线A-A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2A与图2B,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10以及光源模组200。光源模组200包括导光板210、光源220与胶体230。导光板210具有耦光区CR与出光区ER。显示面板110对应设置于出光区ER上,其中显示面板110例如是穿透式显示面板或半穿透半反射式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光源220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晶片。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源220的数量例如是一个。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光源220的数量例如是多个,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胶体230例如是光学胶体。于接下来的段落中,会详细地描述光源模组200内各元件的配置关系。请再参照图2A与图2B,光源模组200的导光板210包括入光面212、第一面214、第二面216、多个第一微结构218以及多个第二微结构219。耦光区CR位于入光面212与出光区ER之间。第一面214例如是连接入光面212的顶侧边(平行于X轴且垂直于Y轴和Z轴)。第二面216例如是连接入光面212的底侧边(平行于X轴且垂直于Y轴和Z轴)并与第一面214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面214与第二面216例如是导光板210内部的假想平面,且第一面214与第二面216彼此平行。这些第一微结构218设置于出光区ER且凸起于第一面214。这些第二微结构219设置于耦光区CR且凸起于第一面214与第二面216其中至少一者。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二微结构219设置于耦光区CR且凸起于第一面214,此外,这些第一微结构218与这些第二微结构219朝向导光板210外部的表面是导光板210的出光面。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这些第二微结构219设置于耦光区CR且凸起于第二面216,或者是这些第二微结构219同时凸起于第一面214与第二面216,当这些第二微结构219凸起于第二面216时,这些第二微结构219朝向导光板210外部的表面例如是导光板210的底面。接着,这些第一微结构218的形状不同于这些第二微结构219的形状。光源220设置于入光面212旁。胶体230设置于光源220与入光面212之间。在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光源模组与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源模组,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和一胶体,该导光板具有一耦光区与一出光区,该导光板包括:一入光面,该耦光区位于该入光面与该出光区之间;一第一面,连接该入光面;一第二面,连接该入光面并与该第一面相对设置;多个第一微结构,设置于该出光区且凸起于该第一面;以及多个第二微结构,设置于该耦光区且凸起于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中其中至少一者,其中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形状不同于这些第二微结构的形状;该光源设置于该入光面旁,该胶体设置于该光源与该入光面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04 TW 1051000991.一种光源模组,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和一胶体,该导光板具有一耦光区与一出光区,该导光板包括:一入光面,该耦光区位于该入光面与该出光区之间;一第一面,连接该入光面;一第二面,连接该入光面并与该第一面相对设置;多个第一微结构,设置于该出光区且凸起于该第一面;以及多个第二微结构,设置于该耦光区且凸起于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中其中至少一者,其中这些第一微结构的形状不同于这些第二微结构的形状;该光源设置于该入光面旁,该胶体设置于该光源与该入光面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微结构为一第一柱状结构,该第一柱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垂直于该入光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柱状结构为一长方柱状结构,该长方柱状结构符合以下关系式:0.4≤W1/P1≤0.8且H1/(H1+T1)≤0.1,其中,W1为该长方柱状结构的投影宽度,P1为相邻两该长方柱状结构的节距,H1为该长方柱状结构凸起于该第一面的高度,而T1为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的距离。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柱状结构为一圆柱状结构,且该圆柱状结构符合以下关系式:0.5≤W2/P2≤1,H2/(H2+T2)≤0.1且0.05≤P2/H2≤0.4,其中,W2为该圆柱状结构的投影宽度,P2为相邻两该圆柱状结构的节距,H2为该圆柱状结构凸起于该第一面的最大高度,而T2为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的距离。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微结构为一第二柱状结构,该第二柱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垂直于该入光面。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这些第二微结构间隔设置。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柱状结构为一棱镜柱状结构,且该棱镜柱状结构符合以下关系式:0.1≤W3/P3≤1,H3/(H3+T3)≤0.1且90°≤θ1≤160°,其中,W3为该棱镜柱状结构的投影宽度,P3为相邻两该棱镜柱状结构的节距,H3为该棱镜柱状结构凸起于该第一面或该第二面的最大高度,T3为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的距离,且θ1为该棱镜柱状结构的一顶角。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柱状结构为一棱镜柱状结构,该棱镜柱状结构凸起于该第一面的最大高度与该棱镜柱状结构的一顶角由该入光面沿着各该棱镜柱状结构的延伸方向渐变。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模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政熹
申请(专利权)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