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781952 阅读:4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9 0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灰装置。该下灰装置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储灰罐,储灰罐包括自上而下顺次连接的封头、罐体以及呈倒圆锥形的罐底;罐底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进风口和多个第二进风口,每个第一进风口处均固定有中空圆柱体形的第一侧风接头,每个第二进风口处均固定有中空圆柱体形的第二侧风接头,第一侧风接头的轴线和第二侧风接头的轴线均与对应的圆周的直径呈一定夹角设置。还包括进灰系统、出灰系统、排气系统,以及用于与气源连接、分别向每个第一侧风接头和每个第二侧风接头输送气体的分气系统。该下灰装置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可利用车辆运输至施工现场,解决了高海拔或者地形地貌复杂区域不方便建设干混厂的问题。

Lower ash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ust reduction device. The ash device includes: a base; a fixed ash storage tank on the base, the ash storage tank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including top-down head tank and an inverted conical tank bottom; the side wall of the bottom of the tank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first air inlet and a second inlet is arranged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each of the air inlet are fixed with a first hollow cylindrical side joint, each of the second air inlet are fixed with second joints of hollow cylindrical crosswind axis, the first joint of the crosswind axis and second wind joint are corresponding to the diameter of the circle was a certain angle setting. It also includes the ash handling system, ash removal system, exhaust system, and a gas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connecting the gas source to each first cross wind connector and each second crosswind junction.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mpact structure and reasonable layout, and can be transported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by vehicles, and the problem of inconvenient construction of dry mixed factories at high altitude or complicated topography and terrain can be sol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灰装置
本技术涉及石油开采固井完井作业
,特别涉及一种下灰装置。
技术介绍
在钻出的井眼内下入套管柱,并在套管柱与井壁之间注入水泥浆,使套管与井壁固结在一起的工艺过程称为固井。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固井是油气井建井过程中加固井眼、保持井眼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水泥浆的顺利注入,通常是在施工现场将干水泥和水混合配制成水泥浆,再通过泥浆泵将配制好的水泥浆注入井内。目前,全国各大油田主要采用建设干混站的方式对干水泥进行集中配比,然后运输到井场与水混合后进行注水泥作业。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对于位于高海拔或者地形地貌复杂区域的井场来说,建设干混站比较困难,干水泥中的各个组分不能充分混合均匀,影响固井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通过车辆运输、便于在井场安装固定,从而实现对油井干水泥进行配制、气化、搅拌的下灰装置。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下灰装置,该下灰装置包括:底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储灰罐,所述储灰罐包括自上而下顺次连接的封头、罐体以及呈倒圆锥形的罐底;所述封头上设置有进灰口,所述罐底的底部设置有出灰口;所述罐底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进风口和多个第二进风口,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同一个圆周上,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同一个圆周上,且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上方;每个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均固定有中空圆柱体形的第一侧风接头,每个所述第二进风口处均固定有中空圆柱体形的第二侧风接头,所述第一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的夹角,所述第二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进风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的夹角;所述罐底的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上方的位置处设置有排气口;与所述进灰口连接的进灰系统;与所述出灰口连接的出灰系统;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排气系统;以及,用于与气源连接、分别向每个所述第一侧风接头和每个所述第二侧风接头输送气体的分气系统。具体地,所述第一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之间的夹角为30°,所述第二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进风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之间的夹角为45°。具体地,所述分气系统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用于与所述气源连接的分气缸;环绕在所述罐底外部、且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的环形进风管;所述环形进风管具有一个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多个所述出风口位于同一个圆周上;所述环形进风管的进风口与所述分气缸的出口连接;以及,分别固定在每个所述出风口处的中空圆柱体形的第三侧风接头,所述第三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圆周的直径重合;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与所述罐体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之和相同,所述第三侧风接头与所述第一侧风接头和所述第二侧风接头之间通过胶管连接。具体地,所述罐底的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为6个并且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罐底的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4个并且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环形进风管的出风口包括6个第一出风口和4个第二出风口,且相邻两个第一出风口之间对应的圆心角为60°,相邻两个第二出风口之间对应的圆心角为90°。具体地,围绕所述罐底的外壁固定有截面形状呈倒L形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固定有截面形状呈U形的第二连接板,所述环形进风管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罐底的外壁上。具体地,所述进灰系统包括:与所述进灰口连接的进灰管,以及通过短节和弯头与所述进灰管连接的第一快速接头。具体地,所述出灰系统包括:通过法兰与所述出灰口连接的呈倒圆锥形的小锥体,以及与所述小锥体的底部连接的出灰管;所述出灰管的中部与所述小锥体的底部连接,所述出灰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快速接头,所述出灰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胶管;在所述出灰管上位于所述小锥体和所述第二快速接头之间的位置处安装有蝶阀。具体地,所述排气系统包括: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排气管以及与所述排气管连接的球阀。具体地,所述分气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进风管的进风口与所述分气缸的出口之间的压力表和安全阀。具体地,所述罐体的外壁上设置有挂耳。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灰装置,该下灰装置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能够利用车辆运输至油井固井完井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对固井用干水泥、重晶石粉等物料进行运输、储存、气化、输送,有效解决了高海拔区域或者地形地貌复杂区域不方便建设干混厂的问题。同时,本技术实施例的下灰装置中,储灰罐的罐底设计为倒圆锥形,并且在罐底的侧壁自上而下设置有多个第一进风口和多个第二进风口,多个第一进风口分布在同一个圆周上,多个第二进风口分布在同一个圆周上,并且在每个第一进风口处固定第一侧风接头,在每个第二进风口处固定第二侧风接头,第一侧风接头和第二侧风接头均为中空圆柱体形,且其轴线与其所在圆周的直径具有一定的夹角。通过与气源连接的分气系统,分别向每个第一侧风接头和每个第二侧风接头输送气体,从而在储灰罐形成一个旋转的气床。物料从位于封头的进灰口进入储灰罐,并由位于罐底底部的出灰口输出,在罐底形成的气床能够使物料中的各组分充分混合均匀。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灰装置不仅适用于石油开采固井完井作业,对于其他需要进行下灰作业的领域,例如压裂等同样适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灰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灰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灰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灰装置的罐底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灰装置中第一侧风接头、第二侧风接头及第三侧风接头的整体分布情况示意图;图8-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灰装置中第一侧风接头的分布情况示意图;图8-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灰装置中第二侧风接头的分布情况示意图;图8-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灰装置中第三侧风接头的分布情况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1-底座;2-分气缸支撑;3-分气缸;4-支腿;5-垫板;6-储灰罐;61-罐体;62-罐底;63-封头;7-支腿架;8-进灰管;9-进灰管支撑;10-排气管;11-出灰管;12-小锥体;13-加强板;14-螺栓;15-人孔;16-分气缸支座;17-排气管支撑;18-人梯;19-环形进风管;20-第一侧风接头;21-第二侧风接头;22-第三侧风接头;23-进风接头;24-法兰;25-第一连接板;26-第二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灰装置,参见图1,并结合图2~7,该下灰装置包括:底座1;固定在底座1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下灰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下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储灰罐,所述储灰罐包括自上而下顺次连接的封头、罐体以及呈倒圆锥形的罐底;所述封头上设置有进灰口,所述罐底的底部设置有出灰口;所述罐底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进风口和多个第二进风口,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同一个圆周上,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同一个圆周上,且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上方;每个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均固定有中空圆柱体形的第一侧风接头,每个所述第二进风口处均固定有中空圆柱体形的第二侧风接头,所述第一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的夹角,所述第二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进风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的夹角;所述罐底的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上方的位置处设置有排气口;与所述进灰口连接的进灰系统;与所述出灰口连接的出灰系统;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排气系统;以及,用于与气源连接、分别向每个所述第一侧风接头和每个所述第二侧风接头输送气体的分气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储灰罐,所述储灰罐包括自上而下顺次连接的封头、罐体以及呈倒圆锥形的罐底;所述封头上设置有进灰口,所述罐底的底部设置有出灰口;所述罐底的侧壁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进风口和多个第二进风口,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同一个圆周上,多个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同一个圆周上,且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上方;每个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均固定有中空圆柱体形的第一侧风接头,每个所述第二进风口处均固定有中空圆柱体形的第二侧风接头,所述第一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的夹角,所述第二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进风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的夹角;所述罐底的侧壁上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上方的位置处设置有排气口;与所述进灰口连接的进灰系统;与所述出灰口连接的出灰系统;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排气系统;以及,用于与气源连接、分别向每个所述第一侧风接头和每个所述第二侧风接头输送气体的分气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之间的夹角为30°,所述第二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进风口所在的圆周的直径之间的夹角为4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系统包括: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用于与所述气源连接的分气缸;环绕在所述罐底外部、且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的环形进风管;所述环形进风管具有一个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多个所述出风口位于同一个圆周上;所述环形进风管的进风口与所述分气缸的出口连接;以及,分别固定在每个所述出风口处的中空圆柱体形的第三侧风接头,所述第三侧风接头的轴线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辉王增斋陆蒙湘刘德勇邵海芬冯自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