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768475 阅读:3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6 1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臭氧产生装置中的电极的可靠性,且缩短维护后的装置启动时间。臭氧产生装置的特征是,包括:电介质放电管,该电介质放电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封闭端和开放端,并在内表面形成有电极;密闭用盖,该密闭用盖覆盖电介质放电管的开放端,并通过粘接剂而与电介质放电管固定;供电电刷,该供电电刷与形成于电介质放电管的内表面的电极内接;以及接地电极,该接地电极与电介质放电管配置成同心圆状,密闭用盖具有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圆筒部,圆筒部的内径比电介质放电管的外径大。

Ozone generating device

The object of the invention is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an electrode in an ozone producing device and to shorten the starting time of the device after mainten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zone generating device, including a dielectric tube, the dielectric tube has mutually facing closed end and the open end, and the inner surface is formed with the electrode; airtight cover, airtight cover covering the open end of the dielectric tube, and through the adhesive and the dielectric discharge power brush, and fixed; the formation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electrode dielectric inscribed in the discharge of the power supply brush; and a ground electrode, the grounding electrode and a dielectric tube configured concentrically, sealed with cover has a main part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and a cylindrical portion, a cylindrical portion diameter than the dielectric discharge tube diame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臭氧产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臭氧产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工业生成用于水处理设备等的臭氧化气体的臭氧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臭氧化气体包含规定浓度的臭氧。臭氧化气体具有脱臭、杀菌作用,被使用于水处理设备等。作为工业生成臭氧化气体的方法,一般采用使原料气体在形成于接地电极与电介质放电管(日文:誘電体放電管)之间的微小空间中流通,并对上述微小空间施加高频电场以产生无声放电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7)。臭氧利用无声放电的放电能量,由氧或包含氧的原料气体在微小空间中生成。接地电极由不锈钢等金属管等构成。电介质放电管由在内部具有高压电极的玻璃筒等构成。高压电极是通过向电介质放电管的内表面喷镀铝等金属等方式形成的薄膜。一般来说,由于臭氧产生装置在增大气体压力以使其工作的情况下效率较高,因此,接地电极和电介质放电管等收纳于高压罐内。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臭氧产生装置中,高电压电极是使用导电性涂料的涂布等方法制成的导电性的薄膜。电介质放电管的左端被密闭,臭氧化气体流出侧的右端为开口结构。将盖嵌合在臭氧化气体流出侧的电介质放电管的开口端。防止臭氧化气体朝电介质放电管的内侧扩散,以抑制高电压电极因臭氧而受到腐蚀。在专利文献2的臭氧产生装置中,电介质放电管与盖之间的间隙通过粘接剂等填充剂进行密闭、或是通过无机粘接剂进行密闭。专利文献3的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在筒状的陶瓷电介质(直径1~5mm)的内部插入有棒状导电体(直径0.6~4.5mm)。陶瓷电介质与棒状导电体通过用玻璃将两端熔接或是用粘接剂将两端接合的方式密封。专利文献4的臭氧产生装置构中,采用的是电介质放电管的原料气体流入一侧开口,相反一侧的臭氧化气体流出的一侧的一端密闭的结构。在原料气体流入一侧的电介质放电管的开口端设置气体流通栓,并在气体流通栓上开设有小孔。在臭氧产生装置紧急停止的情况下,原料气体的流动停止,在放电场(日文:放電場)生成的臭氧朝电介质放电管的原料气体流入侧扩散。由于在气体流通栓上仅开设有小孔,因此,臭氧不会侵入电介质放电管中。此外,由于在气体流通栓上开设有小孔,因此,平时压力不会作用于电介质放电管,因而电介质放电管的可靠性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3530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4-10126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8-185955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8-222495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13-49582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特开2007-145630号公报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特开平7-3303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的串联电极的结构中,将盖嵌合于电介质放电管。通常,由于电介质放电管由玻璃管构成,内径、外径存在尺寸公差,因此,在电介质放电管与盖之间必定会产生0.1mm左右的间隙。其结果是,由于臭氧气体经过电介质放电管与盖的间隙而扩散并侵入到电介质放电管的内侧,因此,从长期看,作为高电压电极的薄膜会被腐蚀。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通过粘接剂将电介质放电管与盖之间密封的构思,但并没有公开具体的结构。若将电介质放电管与盖之间粘接,则很多情况下在电介质放电管上会产生裂纹。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结构中,电介质由陶瓷构成,而在工业用所使用的大型臭氧产生装置中,通常使用玻璃管作为电介质。若通过粘接剂将玻璃管的端部与中心导体接合,则在玻璃管上会产生裂纹。在专利文献4的臭氧产生装置的结构中,由于在气体流通栓上开设有小孔,因此,为了在使臭氧产生装置长时间运转之后进行维护而对装置进行打开检查时,水分等会混入到电介质放电管的内部。暂时从小孔混入的水分会存留在电介质放电管的内部。由于再次开始运转之后水分会从小孔逐渐朝电介质放电管外流出,因此,原料气体的露点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臭氧产生性能达到初始性能。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高臭氧产生装置中的电极的可靠性,且缩短维护后的装置启动时间。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臭氧产生装置的特征是,包括:电介质放电管,该电介质放电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封闭端和开放端,并在内表面形成有电极;密闭用盖,该密闭用盖覆盖电介质放电管的开放端,且通过粘接剂而与电介质放电管固定;供电电刷,该供电电刷与形成于电介质放电管的内表面的电极内接;以及接地电极,该接地电极与电介质放电管配置成同心圆状,密闭用盖具有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圆筒部,圆筒部的内径比电介质放电管的外径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臭氧产生装置,能防止在制作时和使用时在电介质放电管上产生裂痕(日文:ヒビ)或裂纹(日文:割れ)。由于在维护时水分不会侵入电介质放电管的内部,因此,起到能缩短维护后的启动时间这样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臭氧产生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臭氧产生装置的结构体的截面结构图。图3是表示密闭用盖与电介质放电管的关系的截面结构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介质放电管的截面结构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电介质放电管的截面结构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的电介质放电管的截面结构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4的电介质放电管的截面结构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5的电介质放电管的截面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臭氧产生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对应的各构成部的尺寸或缩放比例(日文:縮尺)各自独立。例如,在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改变后的剖视图之间,对没有改变的相同结构部分进行图示时,也存在相同结构部分的尺寸或缩放比例不同的情况。此外,臭氧产生装置的结构实际上还包括多个构件,但为了简单说明,仅对说明所必需的部分进行记载,对于其它部分则进行省略。实施方式1以下,通过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1是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臭氧产生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作为高压容器的高压罐50具有将圆筒横向放置这样的外形。在高压罐50的左上部设有高电压线导入口53,以将来自高电压电源7的高电压配线8导入罐内。对于高电压导入口53,采用将接地的高压罐50与高电压配线8之间充分地绝缘,且使气体不泄露这样的措施。在高压罐50的左下部设有原料气体入口51,在高压罐50的右下部设有臭氧化气体出口52。从原料气体入口51进入的原料气体经过产生无声放电的放电空间,而成为包含通过放电生成的臭氧的臭氧化气体,并从臭氧化气体出口52排出。原料气体是以空气或氧为主要成分的气体。冷却水6从设于高压罐50的下侧的冷却水入口54被供给至结构体5的内部,且从冷却水出口55被排出。在结构体5上,电介质放电管3与接地电极2隔开必要的间隔配置有规定数量。图2是对结构体5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结构体5具有圆形的截面,在轴向上设有多个水路5a和通孔5b。在通孔5b中插入有圆筒状的电介质放电管3。通孔5b成为接地电极2的内表面。电介质放电管3与圆筒状的接地电极2配置成同心圆状,并供气体经过接地电极2的内部。结构体5能密闭,在水路5a中填充有用于对接地电极2进行冷却的冷却水6。图3是对电介质放电管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其是在与气流平行的截面上的剖视图。高电压电极1是形成于电介质放电管3的内表面的电极。接地电极2由不锈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臭氧产生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臭氧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介质放电管,该电介质放电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封闭端和开放端,并在内表面形成有电极;密闭用盖,该密闭用盖覆盖所述电介质放电管的开放端,且通过粘接剂而与所述电介质放电管固定;供电电刷,该供电电刷与形成于所述电介质放电管的内表面的电极内接;以及接地电极,该接地电极与所述电介质放电管配置成同心圆状,所述密闭用盖具有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圆筒部,所述圆筒部的内径比所述电介质放电管的外径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臭氧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介质放电管,该电介质放电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封闭端和开放端,并在内表面形成有电极;密闭用盖,该密闭用盖覆盖所述电介质放电管的开放端,且通过粘接剂而与所述电介质放电管固定;供电电刷,该供电电刷与形成于所述电介质放电管的内表面的电极内接;以及接地电极,该接地电极与所述电介质放电管配置成同心圆状,所述密闭用盖具有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圆筒部,所述圆筒部的内径比所述电介质放电管的外径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供电电刷与所述密闭用盖之间设有熔断器。3.一种臭氧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介质放电管,该电介质放电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封闭端和开放端,并在内表面形成有电极;密闭用盖,该密闭用盖覆盖所述电介质放电管的开放端,且通过粘接剂而与所述电介质放电管固定;供电线,该供电线通过焊锡与形成于所述电介质放电管的内表面的电极连接;以及接地电极,该接地电极与所述电介质放电管配置成同心圆状,所述密闭用盖具有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圆筒部,所述圆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谷元高内大辅平锅尚纪尾台佳明芳田敏宽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