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47884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3 06: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其用于提供电力至一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上设有连接端口;且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无线充电模块和充电端子,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接收线圈,充电端子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且所述充电端子包括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其中,第一插接部插接至所述连接端口,第二插接部连接连接线缆的连接端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用插拔第一插接部,可以避免频繁地插拔操作而造成电子装置连接端口的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器,特别是一种避免频繁地插拔操作而造成连接端口损坏的无线充电器。
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器是指不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连接到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上的充电器,采用了最新的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在2007年获得了20项专利,多种设备可以使用一台充电基站,手机、MP3播放器、电动工具和其他的电源适配器的有线充电情况将不会存在了。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神奇的传输电能,电感耦合技术将会成为连接充电基站和设备的桥梁。当前的大部分充电器,例如iPad和iPhone,都通过金属电线直接接触的方式,给设备内置电池充电。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在于便捷性和通用性。缺点就是效率低和只能提供电能。而Apple的Dock连接器不仅仅提供电能,同时还能把音频和视频文件通过USB接口同步到设备上。不过,无线充电技术还是会给WiFi和电池技术带来进步的。对于不需要数据传输的设备来说,这一新技术将会大大减少用户所需各种充电器的数量。另外,通过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公共移动设备充电站将会有可能成为现实。请参阅图1-2所示,现有无线充电器100用于提供电力至一电子装置20,所述电子装置20上设有连接端口21;且现有无线充电器100包括无线接收线圈101,其贴靠于电子装置20背面,无线接收线圈101连接充电端子102,充电端子102插接至连接端口21,以将无线接收线圈101的电力提供给电子装置20。目前市售之后装式无线充电器在接收端所设计均会占用既有之连接PC之端口,如此一来会造成使用者在使用无线充电器时须将接收端子占用原机台连PC端口,当使用者在使用机台之连PC时须将接收端子再次移开才可以做连接。但是,频繁地插拔操作会造成手机等电子设备数据接口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频繁地插拔操作而造成连接端口损坏的无线充电器。本技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其用于提供电力至一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上设有连接端口;且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无线充电模块,其包括无线接收线圈;充电端子,其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且所述充电端子包括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其中,第一插接部插接至所述连接端口,第二插接部连接连接线缆的连接端子。特别地,所述电子装置为手持装置,所述连接端口为USB接口。特别地,所述连接线缆为数据线或电源线。特别地,所述充电端子的引脚包括V-BUS引脚、D+引脚、D-引脚、ID引脚、GND引脚。特别地,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充电控制电路,其一端连接无线接收线圈,另一端连接ID引脚,且于无线接收线圈与ID引脚之间连接第一电阻与NPN晶体管,其中,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无线接收线圈,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NPN晶体管的基极,NPN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NPN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ID引脚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V-BUS引脚。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无线充电器的充电端设有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与连接端口插接配合,使用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器将无线电波转换成直流电,再通过第一插接部、连接端口提供给电子装置;使用有线充电或数据传输时,需将带有无线充电器的电子装置从无线充电的环境中移开,在第一插接部与连接端口插接配合的状态下,将第二插接部内插入相应的连接线缆,即可轻松实现有线数据传输或充电。本技术不用插拔第一插接部,可以避免频繁地插拔操作而造成电子装置连接端口的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无线充电器与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现有无线充电器与电子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无线充电器与电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无线充电器与电子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无线充电器与电子装置及连接线缆的组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无线充电器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6所示,一种无线充电器10,其用于提供电力至一电子装置20,所述电子装置上设有连接端口21;且所述无线充电器10包括:无线充电模块11,其包括无线接收线圈111;充电端子12,其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11,且所述充电端子12包括第一插接部121与第二插接部122,其中,第一插接部121插接至所述连接端口21,第二插接部122连接连接线缆30的连接端子3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20为手持装置,所述连接端口21为USB接口。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线缆30为数据线或电源线,例如USB连接线。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端子12的引脚包括V-BUS引脚1、D+引脚2、D-引脚3、ID引脚4、GND引脚5。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模块11包括充电控制电路112,其一端连接无线接收线圈111,另一端连接ID引脚4,且于无线接收线圈111与ID引脚4之间连接第一电阻R1与NPN晶体管Q1,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无线接收线圈111,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NPN晶体管Q1的基极,NPN晶体管Q1的发射极接地,NPN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ID引脚4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V-BUS引脚1。通常状态下,将充电端子12插接至连接端口21,无线充电模块11贴合于电子装置20的背部,以满足无线充电的需要。将带有无线充电器10的电子装置20放置于无线充电发射源附近时,无线接收线圈111吸收电力并输出高电平信号至第一电阻R1,无线充电过程中,NPN晶体管Q1的基极为高电平,NPN晶体管Q1则为导通状态,NPN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导通,ID引脚4的电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此时,电子装置20处于无线充电模式,无线接收线圈111的电力可通过连接端口21传输给电子装置。而当带有无线充电器10的电子装置20远离无线充电发射源时,无线接收线圈111未吸收电力并输出低电平信号至第一电阻R1,无线充电过程中,NPN晶体管Q1的基极为低电平,NPN晶体管Q1则为截止状态,NPN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断开,ID引脚4的电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此时,电子装置20处于有线充电模式或数据传输模式,再将连接线缆30的连接端子31插入第二插接部122,即可对带有无线充电器10的电子装置20进行有线充电或数据传输。本技术无线充电器的充电端设有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与连接端口插接配合,使用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器将无线电波转换成直流电,再通过第一插接部、连接端口提供给电子装置;使用有线充电或数据传输时,需将带有无线充电器的电子装置从无线充电的环境中移开,在第一插接部与连接端口插接配合的状态下,将第二插接部内插入相应的连接线缆,即可轻松实现有线数据传输或充电。本技术不用插拔第一插接部,可以避免频繁地插拔操作而造成电子装置连接端口的损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无线充电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充电器,其用于提供电力至一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上设有连接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无线充电模块,其包括无线接收线圈;充电端子,其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且所述充电端子包括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其中,第一插接部插接至所述连接端口,第二插接部连接连接线缆的连接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器,其用于提供电力至一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上设有连接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无线充电模块,其包括无线接收线圈;充电端子,其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且所述充电端子包括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其中,第一插接部插接至所述连接端口,第二插接部连接连接线缆的连接端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为手持装置,所述连接端口为USB接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缆为数据线或电源线。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世法
申请(专利权)人: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