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增光膜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745253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2 2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用薄膜,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增光膜及其制备方法。为了解决现有增亮膜只能集中单一方向上的光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增光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增光膜包括第一增光层和第二增光层;所述第一增光层包括第一衬底、第一微结构层和第一背涂层,所述第一微结构层设置于第一衬底之上,所述第一背涂层设置于第一衬底之下;所述第二增光层包括第二衬底、第二微结构层和第二背涂层,所述第二微结构层设置于第二衬底之上,所述第二背涂层设置于第二衬底之下;第一背涂层粘结在第二微结构层上,使所述第一增光层和第二增光层复合在一起。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增光膜具有良好增光效果和遮蔽性,具有较好的剥离强度和挺性。

Composite brightening film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optical film, in particular to a composite brightening film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brightening film can only focus on the light in a single direction,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mposite brightening film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he composite film includes a first layer and a second credit enhancement layer; the first enhancement layer includes a first substrate, a first micro structure layer and the first back coating, the first micro structure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substrate, the first back coating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substrate; the enhancement layer includes a second substrate, second second micro structure layer and second back coating, the second micro structure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substrate, wherein second back coating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substrate; the first back in second microstructure of coating bonding layer, the first layer and the second layer composite credit credit together. The composite brightening film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has good brightening effect and shielding property, and has good peeling strength and stiff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增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用薄膜,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增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液晶显示器(LCD)已经成为了当今最普遍的显示技术,LCD为非发光性的显示装置,须要借助背光源才能达到显示的功能。目前用于LCD显示设备背光模组原材料,满足了亮度、遮蔽等光学方面的需求,随着对光学膜的进一步研究,较好的规避各种缺陷。例如,美国专利(专利号为5626800),采用具有弹性的树脂,在受到外界刮擦后,恢复原有形状。但是只设置单一方向的棱镜,只能集中与棱镜垂直方向面的光,无法更高效的提高中心辉度。复合光学膜主要作用是将多种光学功能集中于一张光学膜上,以代替两张或者多张单一功能的光学膜。例如,申请号为200810133921.X(公布日为2010年1月20日)和申请号为201310205786.6(公布日为2014年12月17日)的中国专利申请,在增亮膜背面设置雾化层,作为一种兼具扩散功能的增亮膜,此类复合膜具有很大局限性。主要是复合效果不太明显,只能集中单一方向上的光,同时,增亮微结构容易受到刮擦等外部作用产生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增亮膜只能集中单一方向上的光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增光膜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增光膜设置两个增亮膜垂直交叉在一起,形成一张集中交叉方向的复合增光膜,能够集中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光;并且,增亮膜的第二微结构设置于复合膜内部,不会受到刮擦;两层复合后,挺度也相对单层较高,使在背光中的组装过程更加简单、高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增光膜,所述复合增光膜包括第一增光层和第二增光层;所述第一增光层包括第一衬底、第一微结构层和第一背涂层,所述第一微结构层设置于第一衬底之上,所述第一背涂层设置于第一衬底之下;所述第二增光层包括第二衬底、第二微结构层和第二背涂层,所述第二微结构层设置于第二衬底之上,所述第二背涂层设置于第二衬底之下;第一背涂层粘结在第二微结构层上,使所述第一增光层和第二增光层复合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微结构层包括若干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棱柱,棱柱的顶角为直角。所述第二微结构层包括若干个等腰直角三角棱柱,棱柱的顶角为直角。所述第一微结构层棱柱方向与第二微结构层棱柱方向垂直交叉。所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高度称为等腰直角三角棱柱的高度,也称为第一微结构层或第二微结构层的高度,也简称为棱镜高度。所述复合增光膜也称为复合增亮膜。增光层也称为增亮层。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增光膜中,所述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的材料分别选自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聚乙烯醇(PVA)、聚甲醛(POM)、聚酰胺(PA6)、聚已二酸已二胺(PA6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偏氯乙烯(PVDF)、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中的一种或其中至少两种的混合物。所述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的材料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的材料为PET。所述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的厚度分别为50-150μm。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增光膜中,所述第一微结构层和第二微结构层的材料分别选自环氧丙烯酸酯类,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聚酯丙烯酸酯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其中至少两种的混合物。所述第一微结构层和第二微结构层的材料优选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增光膜中,所述第一微结构层由若干个相互平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棱柱组成;所述第二微结构层由若干个相互平行的等腰直角三角棱柱组成;所述第一微结构层棱柱方向与第二微结构棱柱方向垂直交叉。所述等腰直角三角(形)棱柱为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顶角为直角。等腰直角三角棱柱也称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棱柱。棱柱也简称为棱镜。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增光膜中,所述第一微结构层的高度为12.5-35μm;所述第二微结构层高度为12.5-35μm。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增光膜中,所述第一背涂层的厚度为1-3μm,所述第一背涂层包括扩散粒子和粘合树脂,第一背涂层中扩散粒子的含量为0-3%;所述第二背涂层的厚度为1-10μm,所述第二背涂层包括扩散粒子和粘合树脂,第二背涂层中扩散粒子的含量为20-25%;所述含量为重量百分含量;所述扩散粒子的含量是指扩散粒子占粘合树脂的重量百分含量。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增光膜中,所述第一背涂层和第二背涂层中的扩散粒子的材料分别选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聚氨酯(PU)、二氧化硅(SiO2)或二氧化钛(TiO2)中的一种或其中至少两种的混合物。所述扩散粒子的材料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增光膜中,所述第一背涂层和第二背涂层中的粘合树脂分别选自环氧丙烯酸酯聚合物,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聚酯丙烯酸酯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其中至少两种的混合物。所述第一背涂层和第二背涂层的粘合树脂优选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复合增光膜中,所述第一微结构层的材料为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第一微结构层的厚度为25-35μm,所述第一背涂层中的粘合树脂的材料为UV胶水,第一背涂层的厚度为1-3μm,第一背涂层中的扩散粒子的含量为0-2%;所述第二微结构层的材料为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第二微结构层的厚度为25-35μm,所述第二背涂层中的粘合树脂的材料为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第二背涂层的厚度为5μm,第二背涂层中的扩散粒子的含量为25%。所述复合增光膜用于液晶显示元件的背光模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采用现有的聚酯薄膜。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选用双轴拉伸聚酯薄膜,例如,厚度为100μm,长阳科技有限公司制备,商品名为“OSQ2”的双轴拉伸聚酯薄膜。进一步的,在第二增亮层中,在第二背涂层中,所述扩散粒子选自PMMA粒子(综研化学(苏州)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型号为KSR-3),所述粘合树脂为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日本DIC公司生产)。第二微结构层的材料为聚氨酯丙烯酸酯胶水(新光化学产业公司生产,产品型号为UB-3331)。进一步的,在第一增亮层中,在第一背涂层中,粘合树脂的材料选自UV胶水(新光化学产业公司生产,产品型号为UB-3411)。所述第一微结构层的材料为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胶水(新光化学产业公司生产,产品型号为UB-32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所述复合增光膜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准备透明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2)采用离线涂布的方式,在第二衬底的一面上形成第二背涂层;采用硬模法,经UV固化,在第二衬底的另一面形成第二微结构层;(3)同时,采用离线涂布的方式,在第一衬底上形成未固化的第一背涂层,(4)将(2)所得的第二微结构层和(3)所得的未固化的第一背涂层贴合在一起,(5)步骤(4)得到贴合膜层,未固化的第一背涂层经UV固化,形成第一背涂层,(6)步骤(5)得到贴合膜层,在第一衬底的另一面涂布第一微结构层的材料,再采用硬模法,高能UV固化后,得到第一微结构层,从而得到所述复合增光膜。与现有增光膜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增光膜的有益效果在于:1、垂直交叉设置棱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复合增光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增光膜包括第一增光层和第二增光层;所述第一增光层包括第一衬底、第一微结构层和第一背涂层,所述第一微结构层设置于第一衬底之上,所述第一背涂层设置于第一衬底之下;所述第二增光层包括第二衬底、第二微结构层和第二背涂层,所述第二微结构层设置于第二衬底之上,所述第二背涂层设置于第二衬底之下;第一背涂层粘结在第二微结构层上,使所述第一增光层和第二增光层复合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增光膜包括第一增光层和第二增光层;所述第一增光层包括第一衬底、第一微结构层和第一背涂层,所述第一微结构层设置于第一衬底之上,所述第一背涂层设置于第一衬底之下;所述第二增光层包括第二衬底、第二微结构层和第二背涂层,所述第二微结构层设置于第二衬底之上,所述第二背涂层设置于第二衬底之下;第一背涂层粘结在第二微结构层上,使所述第一增光层和第二增光层复合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的材料分别选自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聚乙烯醇(PVA)、聚甲醛(POM)、聚酰胺(PA6)、聚已二酸已二胺(PA6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偏氯乙烯(PVDF)、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中的一种或其中至少两种的混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层和第二微结构层的材料分别选自环氧丙烯酸酯类,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聚酯丙烯酸酯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其中至少两种的混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层由若干个相互平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棱柱组成;所述第二微结构层由若干个相互平行的等腰直角三角棱柱组成;所述第一微结构层棱柱方向与第二微结构层棱柱方向垂直交叉。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结构层的高度为12.5-35μm;所述第二微结构层的高度为12.5-35μm。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涂层的厚度为1-3μm,所述第一背涂层包括扩散粒子和粘合树脂,第一背涂层中扩散粒子的含量为0-3%;所述第二背涂层的厚度为1-10μm,所述第二背涂层包括扩散粒子和粘合树脂,第二背涂层中扩散粒子的含量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亚东张克然张泽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