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充气式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35441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1 15: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充气式轮胎。包括轮辋部、轮辐部和胎面部,轮辐部设置于轮辋部的径向外侧;胎面部设置于轮辐部的径向外侧;且胎面部具有胎面层和设置于胎面层内侧的缓冲层;胎面层包括胎面带,且胎面带的两端对接形成胎面层。该非充气式轮胎可在胎面磨损完毕后,更换胎面,实现轮胎重新利用,满足市场低成本的需求,减少废弃物,增加轮胎使用寿命。

Non inflatable ti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non pneumatic tire. Including department, department and rim spokes tread, a radially outer portion is arranged on the rim of the wheel; radial lateral tread is arranged on the spokes portion; and a tread tread layer and buffer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tread layer; the tread layer comprises a tread, and both ends of the butt tread tread form layer. The non inflatable tyre can change the tread after the tread is worn, thereby realizing the reuse of the tire, meeting the market demand of low cost, reducing the waste and increasing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ty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充气式轮胎
本技术涉及车辆行驶用轮胎,特别是涉及一种非充气式轮胎。
技术介绍
轮胎是汽车唯一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部件,其作用是支承整车的重量,与悬架共同缓冲来自路面的不平度激励,以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平顺性;保证车轮和路面具有良好的附着性,以提高车辆驱动性、制动性和通过性,为车辆提供充分的转向力。现有汽车经常采用充气轮胎,然而充气轮胎在使用时会存在一些缺陷,如在夏天使用充气轮胎时经常由于日照的原因需要频繁充气,甚至在日照温度过高时出现爆胎的现象。或者当遇到路面不够平坦时,轮胎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人为的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现破损漏气即需要立即更换整个轮胎,延误行程。目前,免充气轮胎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轮胎的爆胎问题,目前在自行车、老年代步车、电动车等低速车辆上实现了应用。已有的免充气轮胎高速行驶时会产生巨大的噪音,难以做到安全性和舒适性的统一,即现有的免充气轮胎技术还存在许多缺陷。此外,现有的免充气轮胎采用胎面与缓冲一体的形式,在胎面磨损完之后,无法进行单独更换胎面,只能整体回收或者丢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的轮胎的至少一个缺陷,创造性地提供一种新颖的非充气式轮胎,其可用于高速、较高速运行的车辆,运行平稳,显著提高了非充气轮胎的使用范围。本技术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仅使胎面更换,以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且便于胎面的更换。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充气轮胎,其包括轮辋部、轮辐部和胎面部,所述轮辐部设置于所述轮辋部的径向外侧;所述胎面部设置于所述轮辐部的径向外侧;且所述胎面部具有胎面层和设置于所述胎面层内侧的缓冲层;所述胎面层包括一个胎面带或多个胎面带段;而且所述胎面带的两端对接形成所述胎面层;或,多个所述胎面带段首尾依次连接形成所述胎面层。可选地,所述胎面带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头和/或至少一个第一接口;所述胎面带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口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接头;每个所述第一接口与一个所述第二接头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接头与一个所述第二接口连接。可选地,所述缓冲层包括一个缓冲带或多个缓冲带段;且所述缓冲带的两端对接形成所述缓冲层;或,多个所述缓冲带段首尾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缓冲层。可选地,所述缓冲带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接头和/或至少一个第三接口;所述缓冲带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接口和/或至少一个第四接头;每个所述第三接口与一个所述第四接头连接,每个所述第三接头与一个所述第四接口连接。可选地,所述胎面层和所述缓冲层胶接,且均由环状聚氨酯材料制成。可选地,所述轮辐部包括多个轴向辐条,每个所述轴向辐条包括:第一轴向支撑件和第二轴向支撑件,均沿平行于所述轮辋部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轴向支撑件和所述第二轴向支撑件沿所述轮辋部的径向方向依次设置;和两个径向支撑件,每个所述径向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轴向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轴向支撑件的一端,且两个所述径向支撑件对称地位于所述轴向辐条的两端;而且多个所述轴向辐条的第一轴向支撑件沿所述轮辋部的周向方向均布于所述轮辋部的外周面;所述胎面部设置于多个所述轴向辐条的第二轴向支撑件上。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轴向支撑件和每个所述第二轴向支撑件均呈平板状。可选地,每个所述径向支撑件呈向所述轮辋部的轴向外侧拱起的弧形板状。可选地,所述轮辐部还包括多个周向辐条,每个所述周向辐条呈环圈状,与所述轮辋部同轴设置,且位于多个所述轴向辐条限定的环形空间内;部分所述周向辐条设置于多个所述轴向辐条的第一轴向支撑件;部分所述周向辐条设置于多个所述轴向辐条的第二轴向支撑件;其余部分所述周向辐条设置于多个所述轴向辐条的径向支撑件。可选地,多个所述轴向辐条的第一轴向支撑件与所述轮辋部铆接;且多个所述轴向辐条的第二轴向支撑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胎面部内表面上的多个卡槽内。本技术的非充气式轮胎由于轮辐部的特殊结构,可提高了轮胎的使用范围。特别地,胎面部的特殊结构,可以在胎面磨损完毕后,更换胎面,实现轮胎重新利用,满足市场低成本的需求,减少废弃物,增加轮胎使用寿命;也就是说,本技术的非充气轮胎在轮胎磨损完毕后,可拆除磨损后胎面,更换为新胎面,实现轮胎翻新,翻新后轮胎使用价值等同于新胎,而且整个拆卸过程方便简单。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非充气式轮胎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非充气轮胎中轮辐部的示意性结构图;图3是图1所示非充气轮胎中胎面部的示意性结构图;图4是图1所示非充气轮胎中轮辐部中轴向辐条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非充气式轮胎中发电装置的发电部的示意性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非充气式轮胎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和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充气式轮胎。该非充气式轮胎可包括轮辋部20、轮辐部30和胎面部40。轮辋部20主要链接车轴与轮辐部30的部件。轮辐部30设置于轮辋部20的径向外侧,轮辐部30是该非充气式轮胎的主要部件和核心部件,承载轮胎接触压力,受挤压变形。胎面部40设置于轮辐部30的径向外侧。该非充气轮胎包括轮辋部20、轮辐部30和胎面部40等部分,各个部分单独制作,实现了非充气轮胎的模块化设计,便于安装制造。特别地,在胎面部40磨损完后,仅更换胎面部40即可,实现轮胎重新利用,满足市场低成本的需求,减少废弃物,增加轮胎使用寿命。进一步地,胎面部40还可包括两部分,胎面层41和设置于胎面层41内侧的缓冲层42。缓冲层42在胎面层41内侧,起到缓冲路面冲击力,保护轮辐部30的作用。胎面层41和缓冲层42之间采用胶接,可采用黏贴比较紧的、且便于分离的胶水。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胎面层41和缓冲层42可均由环状聚氨酯材料制成。胎面层41包括胎面带,且胎面带41的两端对接形成胎面层41。例如,胎面带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头和/或至少一个第一接口;胎面带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口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接头;每个第一接口与一个第二接头连接,每个第一接头与一个第二接口连接。胎面带的两端在接口与接头配合之间,可先涂抹胶水。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胎面层41包括多个胎面带段,且多个胎面带段首尾依次连接形成胎面层41。每个胎面带段的两端也均可设置接头或接口。在该实施例中,胎面部40可在胎面层41破损后仅仅更换胎面层41,在胎面层41和缓冲层42均磨损后,同时更换胎面层41和缓冲层42。即,该胎面部40为可拆卸的胎面部40,胎面部40中的胎面层41为可拆卸的胎面层41,在轮胎磨耗至磨耗标识时,在轮胎轮辐部30未被破坏的情况下,轮胎仅仅更换胎面就可以实现再生,从新拥有新胎的磨耗里程,相对于传统的充气式轮胎与现有的非充气式轮胎设计,这将大大降低轮胎的使用成本,同时降低轮胎废料,提高环境保护程度。在该非充气轮胎行驶时,胎面层41与地面接触,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非充气式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充气式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辋部、轮辐部和胎面部,所述轮辐部设置于所述轮辋部的径向外侧;所述胎面部设置于所述轮辐部的径向外侧;且所述胎面部具有胎面层和设置于所述胎面层内侧的缓冲层;所述胎面层包括一个胎面带或多个胎面带段;而且所述胎面带的两端对接形成所述胎面层;或,多个所述胎面带段首尾依次连接形成所述胎面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充气式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辋部、轮辐部和胎面部,所述轮辐部设置于所述轮辋部的径向外侧;所述胎面部设置于所述轮辐部的径向外侧;且所述胎面部具有胎面层和设置于所述胎面层内侧的缓冲层;所述胎面层包括一个胎面带或多个胎面带段;而且所述胎面带的两端对接形成所述胎面层;或,多个所述胎面带段首尾依次连接形成所述胎面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带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头和/或至少一个第一接口;所述胎面带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口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接头;每个所述第一接口与一个所述第二接头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接头与一个所述第二接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包括一个缓冲带或多个缓冲带段;且所述缓冲带的两端对接形成所述缓冲层;或,多个所述缓冲带段首尾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缓冲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带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接头和/或至少一个第三接口;所述缓冲带的另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接口和/或至少一个第四接头;每个所述第三接口与一个所述第四接头连接,每个所述第三接头与一个所述第四接口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层和所述缓冲层胶接,且均由环状聚氨酯材料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部包括多个轴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魏胜葛金虎杨宁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