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23295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9 0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天线,包括:天线元件;与天线元件的一端铆接固定的端子部;位于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之间的空间部;至少设置于空间部或端子部的外周面的与天线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导电部。其中,第一导电部为筒状或条状,或为导电线多重卷绕而成。并且,当第一导电部设置于空间部时,其在天线元件的另一端的方向上至少与铆接位置相同,或从铆接位置延伸;当第一导电部设置于端子部的外周面时,其在天线元件另一端的方向上从铆接位置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天线采用简单的结构变化实现了天线元件和连接部之间的电连接的多层保护,减少了电导通失效的可能性,且制造方便,成本低廉,有效保证了车辆天线的耐久疲劳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天线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移动服务的车辆天线,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防止天线元件与连接部发生断裂,从而导通失效的车辆天线。
技术介绍
机动车辆通常都设置有需要天线以接收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设备,诸如,FM/AM收音机,电话等等。虽然有些天线是内置于挡风玻璃或车辆的其它部件中,但是,最有效且最便宜的天线是杆式天线,该杆式天线通常安装在机动车的防护板上,并且可操作地连接至无线电设备以提供无线电信号。一般情况下,如图1所示,安装在机动车防护板上的杆式天线包括固定于防护板上的端子部110和与端子部110相连接的天线元件120。天线元件是包括天线支撑杆和卷绕在天线支撑杆上的螺旋状的天线引线。其中,天线引线通常采用扁铜线。端子部110设置于杆式天线的下部,天线元件120与端子部110之间通过铆压和/或焊接相连,使得天线引线与端子部110之间电导通。并且,由于杆式天线是车辆外安装,天线引线容易受到剐蹭,因此,在杆式天线的天线支撑杆和天线引线外还套设一个天线套130,用来保护天线引线。虽然加装了天线套130来保护天线引线。但是,由于杆式天线是车辆外安装,且天线支撑杆一般都是有一定长度的,因此,在机动车的日常行驶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大风等等,会引发天线支撑杆的晃动,且天线支撑杆的晃动是向各个方向的弯曲变形,这就增加了端子部110与天线元件120之间的相互挤压磨损;严重的导致卷绕在天线元件120与端子部110的连接处的天线引线发生断裂,从而使得天线元件120与端子部110之间电导通失效,最终使得杆式天线失灵。并且,由于作为天线引线的扁铜线的自身力学性能的限制,其也无法抵抗天线元件120和端子部110之间挤压磨损造成的疲劳破坏。因此,如何强化连接部与天线元件之间的连接,保证天线元件与连接部之间的电导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天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强化天线元件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保证天线元件和连接部之间的电导通的问题。并且,本技术的车辆天线增加了导电部,使得即使在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连接处发生断裂,也可以通过导电部确保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电导通。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天线,包括:天线元件;与所述天线元件的一端铆接固定的端子部;位于所述天线元件和所述端子部的铆接位置之间的空间部;至少设置于所述空间部或所述端子部的外周面的与所述天线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导电部。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为筒状或条状。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空间部时,其在所述天线元件的另一端的方向上至少与铆接位置相同,或从铆接位置延伸;当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端子部的外周面时,其在所述天线元件另一端的方向上从铆接位置延伸。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横跨设置于所述空间部到所述端子部的外周。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空间部还以与所述第一导电部重叠的方式设置具有筒状的、与所述天线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导电部。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包括与所述天线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导电部;其覆盖所述端子部的外周以及所述第一导电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天线元件另一端的方向上比所述端子部长。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或所述第二导电部为多个。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为导电线多重卷绕而成。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空间部时,其在所述天线元件的另一端的方向上至少与铆接位置相同,或从铆接位置延伸;当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端子部的外周面时,其在所述天线元件另一端的方向上从铆接位置延伸。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空间部还以与所述第一导电部重叠的方式设置具有筒状的、与所述天线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导电部。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包括与所述天线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导电部;其覆盖所述端子部的外周以及所述第一导电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天线元件另一端的方向上比所述端子部长。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为多个。如上所述,本技术的车辆天线,在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通过增加电连接于天线元件和连接部的第一导电部,加固了天线元件与端子部间的电连接;进一步地,在铆接位置处,还增加了电连接于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第二导电部,对天线元件和端子部间的电连接实现了多层保护,减小了天线元件与端子部之间电导通失效的可能性,并且,增加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的数量并不仅限于一个,为天线元件和端子部之间的电导通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本技术的车辆天线,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且成本低廉,有效保证了车辆天线的耐久疲劳寿命。附图说明图1和图2显示为现有技术中车辆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种方式下的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种方式下的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径向剖面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种方式下的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6显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种方式下的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径向剖面示意图。图7显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三种方式下的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8显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三种方式下的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径向剖面示意图。图9显示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种方式下的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10显示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种方式下的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径向剖面示意图。图11显示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12显示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径向剖面示意图。图13显示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14显示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径向剖面示意图。图15显示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16显示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径向剖面示意图。图17显示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18显示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径向剖面示意图。图19显示为本技术第八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部分轴向剖面示意图。图20显示为本技术第八实施例中第一种方式下的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21显示为本技术第八实施例中第一种方式下的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径向剖面示意图。图22显示为本技术第八实施例中第二种方式下的一种车辆天线的天线元件和端子部的铆接位置处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23显示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天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线元件;与所述天线元件的一端铆接固定的端子部;位于所述天线元件和所述端子部的铆接位置之间的空间部;至少设置于所述空间部或所述端子部的外周面的与所述天线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导电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线元件;与所述天线元件的一端铆接固定的端子部;位于所述天线元件和所述端子部的铆接位置之间的空间部;至少设置于所述空间部或所述端子部的外周面的与所述天线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导电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为筒状或条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天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空间部时,其在所述天线元件的另一端的方向上至少与铆接位置相同,或从铆接位置延伸;当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端子部的外周面时,其在所述天线元件另一端的方向上从铆接位置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横跨设置于所述空间部到所述端子部的外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部还以与所述第一导电部重叠的方式设置具有筒状的、与所述天线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导电部。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天线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导电部;其覆盖所述端子部的外周以及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帅唐黄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原田新汽车天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