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棉/聚酰亚胺短纤混纺纱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718231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8 17: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棉/聚酰亚胺短纤混纺纱的生产方法。纱线包含长绒棉纤维50%、聚酰亚胺短纤维50%。生产工艺包括:将棉纤维经棉纺工艺流程的第一开清棉、第一梳棉、第一精梳制成精梳棉条;将聚酰亚胺短纤经棉纺工艺流程的第二梳棉制成聚酰亚胺条;将50%的精梳棉条经第一并条制成棉熟条,将50%的聚酰亚胺条经第二并条制成聚酰亚胺熟条,而后将一根棉熟条和一根聚酰亚胺熟条同时喂入粗纱机,经第一粗纱制成第一混纺粗纱;将剩余的50%的精梳棉条和50%的聚酰亚胺条按照1:1的比例喂入并条机,经第三并条制成棉/聚酰亚胺混纺熟条,而后经第二粗纱制成第二混纺粗纱;将第一混纺粗纱和第二混纺粗纱同时喂入细纱机,经细纱制成线密度为14.6tex的混纺纱。

Method for producing cotton / polyimide staple blended yar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producing cotton fiber blended yarn / polyimide. The yarn contains long staple cotton fiber 50%, polyimide fibers 50%.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cludes: cotton fiber cotton spinning process by the first opening and cleaning cotton, carding, combing the first first made of combed sliver; polyimide staple cotto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arding second made of polyimide; the 50% by first combing sliver drawing made of cotton sliver, will be 50% by second and made of polyimide polyimide. Then, a cotton sliver and a polyimide sliver feeding roving machine at the same time, made the first blended roving through the first roving; polyimide remaining 50% and 50% strips of combed sliver according to 1:1 ratio of feed by drawing, third drawing made of cotton / polyimide blended sliver, and then blended second the roving made by second rov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blended roving roving feeding and blended spinning machine, spinning the made line density of 14.6tex blends Yar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聚酰亚胺短纤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新型纺纱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棉/聚酰亚胺短纤混纺纱的生产方法。技术背景聚酰亚胺分子中具有十分稳定的芳杂环结构使其体现出其他高分子材料所无法比拟的优异性能,尤其耐高温和低温性能比较突出,其热分解温度可达到600℃,是迄今为止聚合物中热稳定性较高的品种之一。因此,作为高分子材料,在很多领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材料。连云港奥神新材料有限公司采用东华大学的干法纺丝技术,也形成了聚酰亚胺的产业化。针对此,本专利技术给出一种棉/聚酰亚胺短纤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将棉纤维和聚酰亚胺短纤维制成质量良好的混纺纱线,该纱线及制成的织物兼具棉纤维的优异的服用性能和聚酰亚胺,该产品附加值高成纱结构得到优化,纱线质量更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给出一种棉/聚酰亚胺短纤混纺纱的生产方法,使棉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互补优化,以融合棉纤维吸湿透气、聚酰亚胺纤维耐高温的特点,使之发挥各自的特点,成纱结构得到优化,纱线质量更优。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棉/聚酰亚胺短纤混纺纱的生产方法,采用长度为33-35mm、细度为7000-8000米/克、宽度15-16微米、强度为4克力/根、断裂长度为33-35千米、转曲为80-100个/cm的长绒棉纤维与长度为35-38mm、弯曲强度(20℃)为170-180MPa、密度为1.38-1.43g/cm3、拉伸强度为100-120MPa、伸长率为120%-135%的聚酰亚胺短纤维混纺成线密度为14.6tex、混纺比为1:1的混纺纱,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棉纤维经棉纺工艺流程的第一开清棉工序、第一梳棉工序、第一精梳工序制成精梳棉条;第二步,将聚酰亚胺短纤经棉纺工艺流程的第二梳棉工序制成聚酰亚胺条;其中,精梳棉条和聚酰亚胺条的定量相同;第三步,将50%的精梳棉条经第一并条工序制成棉熟条,将50%的聚酰亚胺条经第二并条工序制成聚酰亚胺熟条,其中棉熟条和聚酰亚胺熟条的定量相同,而后将一根棉熟条和一根聚酰亚胺熟条同时喂入粗纱机,经第一粗纱工序制成第一混纺粗纱;第四步,将剩余的50%的精梳棉条和50%的聚酰亚胺条按照1:1的比例喂入并条机,经第三并条工序制成棉/聚酰亚胺混纺熟条,而后经棉/聚酰亚胺混纺熟条喂入粗纱机,经第二粗纱工序制成第二混纺粗纱;其中,第一混纺粗纱和第二混纺粗纱的定量相同;第五步,将第一混纺粗纱和第二混纺粗纱同时喂入细纱机,经细纱工序制成线密度为14.6tex的混纺纱,其中细纱工序采用赛络纺纺纱方式。采用上述生产工艺,可将长绒棉纤维、聚酰亚胺短纤维制成质量良好的混纺纱,尤其是其中的第三步将两种纤维采用条混、第四步中将两种纤维采用粗纱混合、第五步中将两种纤维再次采用细纱混合,继而实现了混合更加均匀、成纱质量更优的混纺纱,优化了成纱结构。本专利技术工艺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如下:优选地,第二步中,第二梳棉采用“轻定量、慢速度、紧隔距、少损伤”的工艺原则,以提高纤维转移;同时为减少对纤维的损伤,适当的增加刺辊和给棉板的隔距,同时适当抬高给棉板,增加梳理工艺长度;聚酰亚胺纤维表面光滑,纤维之间抱合力较差,将道夫、锡林隔距适当减小,同时还要保证针布的优良性能,增强对聚酰亚胺纤维的分梳效果,提高纤维的伸直度。具体工艺参数设置如下:锡林转速326r/min、刺辊转速789r/min、盖板速度326mm/min、道夫转速31.4r/min、大压辊出条速度179.37m/min、剥棉罗拉到道夫1.0092mm、下轧辊到剥棉罗拉1.12mm、上轧辊到下轧辊1mm、大压辊到道夫1.58mm、大压辊到下压辊1.24mm、小压辊到大压辊1.12mm、小压辊到道夫1.981mm、机械牵伸倍数74.6倍。优选地,第三步中,第二并条中,采用“重加压,低速度”的工艺原则,可以降低棉条的重量不匀率,保证成纱中纤维的均匀分布,提高纤维的伸直度;采用三道并条,且三道并条并合数都为8;头道并条工艺参数配置为:喇叭口径3.4,皮带盘转速为280m/min,压力棒圈为15,压力棒直径为14mm,罗拉隔距分别为10mm、16mm,机械牵伸8.258倍,出条定量21.5g/5m;二道并条的工艺参数配置为:喇叭口径3.2,皮带盘转速为280m/min,压力棒圈为15,压力棒直径为14mm,罗拉隔距分别为10mm、16mm,机械牵伸8.191倍,出条定量20.8g/5m;三道并条的工艺参数配置为:喇叭口径3.0,皮带盘转速为280m/min,压力棒圈为14,压力棒直径为14mm,罗拉隔距分别为10mm、16mm,机械牵伸8.444倍,出条定量19.5g/5m;压力辊至前罗拉1.029N,中罗拉至后罗拉1.31N,后罗拉至给棉罗拉1.0145N。优选地,第四步中,第三并条中,采用三道并条,头道并条中并合数为8,采用4根精梳棉条和4根聚酰亚胺条喂入,加工得到头道混合条;二道并条中并合数为6,采用6根头道混合条喂入,加工得到二道混合条;三道并条中并合数为6,采用6根二道混合条喂入,加工得到最终的混合条。优选地,第四步中,第二粗纱中,采用“轻定量、高捻度、低速度、紧隔距、小张力”的工艺原则,适当增加皮辊压力,减少钳口隔距,减少静电,增加粗纱的捻系数,增加纤维间的抱合力,减少粗纱因为意外伸长而导致条干恶化的情况,车间的湿度控制在60%-65%;工艺参数设置如下:粗纱干定量3.5g/10m,机械牵伸11.24倍,后区牵伸1.21倍,粗纱捻度32.648捻/10cm,捻系数61,锭速800r/min,钳口隔距6.5mm,罗拉分别加压120N、200N、150N、150N,罗拉速度262r/min。优选地,第五步中,细纱工序采用“大隔距、中捻度、重加压、中弹中厚胶辊、中速度、小后区牵伸、小钳口、合适的温湿度”的原则;工艺参数设置如下:细纱定量14.6tex,回潮率1.178%,机械牵伸56.45倍,后区牵伸1.32倍,细纱捻度86捻/10cm,捻系数331,锭速13500r/min,罗拉转速200r/min,罗拉加压分别160N、100N、140N,罗拉直径分别25mm、25mm、25mm,钳口隔距30mm,钢领PG1,钢丝圈3/0,罗拉中心距分别为46mm、62mm。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将棉纤维和聚酰亚胺短纤维制成质量良好的混纺纱线,该纱线及制成的织物兼具棉纤维的优异的服用性能和聚酰亚胺,该产品附加值高成纱结构得到优化,纱线质量更优。具体的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面熟。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所给出的例子。实施例以在EJM1298K型环锭纺细纱机上生产14.6tex棉/聚酰亚胺混纺纱线为例,其生产的具体方案如下:由以下成分按重量百分比混纺而成:50%长绒棉纤维、50%聚酰亚胺短纤维。该工艺包括:将棉纤维经棉纺工艺流程的第一开清棉工序、第一梳棉工序、第一精梳工序制成精梳棉条;将聚酰亚胺短纤经棉纺工艺流程的第二梳棉工序制成聚酰亚胺条;将50%的精梳棉条经第一并条工序制成棉熟条,将50%的聚酰亚胺条经第二并条工序制成聚酰亚胺熟条,其中棉熟条和聚酰亚胺熟条的定量相同,而后将一根棉熟条和一根聚酰亚胺熟条同时喂入粗纱机,经第一粗纱工序制成第一混纺粗纱;将剩余的50%的精梳棉条和5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棉/聚酰亚胺短纤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采用长度为33‑35mm、细度为7000‑8000米/克、宽度15‑16微米、强度为4克力/根、断裂长度为33‑35千米、转曲为80‑100个/cm的长绒棉纤维与长度为35‑38mm、弯曲强度(20℃)为170‑180MPa、密度为1.38‑1.43g/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聚酰亚胺短纤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采用长度为33-35mm、细度为7000-8000米/克、宽度15-16微米、强度为4克力/根、断裂长度为33-35千米、转曲为80-100个/cm的长绒棉纤维与长度为35-38mm、弯曲强度(20℃)为170-180MPa、密度为1.38-1.43g/cm3、拉伸强度为100-120MPa、伸长率为120%-135%的聚酰亚胺短纤维混纺成线密度为14.6tex、混纺比为1:1的混纺纱,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棉纤维经棉纺工艺流程的第一开清棉工序、第一梳棉工序、第一精梳工序制成精梳棉条;第二步,将聚酰亚胺短纤经棉纺工艺流程的第二梳棉工序制成聚酰亚胺条;其中,精梳棉条和聚酰亚胺条的定量相同;第三步,将50%的精梳棉条经第一并条工序制成棉熟条,将50%的聚酰亚胺条经第二并条工序制成聚酰亚胺熟条,其中棉熟条和聚酰亚胺熟条的定量相同,而后将一根棉熟条和一根聚酰亚胺熟条同时喂入粗纱机,经第一粗纱工序制成第一混纺粗纱;第四步,将剩余的50%的精梳棉条和50%的聚酰亚胺条按照1:1的比例喂入并条机,经第三并条工序制成棉/聚酰亚胺混纺熟条,而后经棉/聚酰亚胺混纺熟条喂入粗纱机,经第二粗纱工序制成第二混纺粗纱;其中,第一混纺粗纱和第二混纺粗纱的定量相同;第五步,将第一混纺粗纱和第二混纺粗纱同时喂入细纱机,经细纱工序制成线密度为14.6tex的混纺纱,其中细纱工序采用赛络纺纺纱方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棉/聚酰亚胺短纤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第二步中,第二梳棉工艺参数设置如下:锡林转速326r/min、刺辊转速789r/min、盖板速度326mm/min、道夫转速31.4r/min、大压辊出条速度179.37m/min、剥棉罗拉到道夫1.0092mm、下轧辊到剥棉罗拉1.12mm、上轧辊到下轧辊1mm、大压辊到道夫1.58mm、大压辊到下压辊1.24mm、小压辊到大压辊1.12mm、小压辊到道夫1.981mm、机械牵伸倍数74.6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棉/聚酰亚胺短纤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第三步中,第二并条采用三道并条,且三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金赵超谢春萍徐伯俊苏旭中崔世忠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