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703230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6 00:24
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增大轴向的弹簧常数的防振装置。解决手段:在内筒(10)上设置随着趋向内筒(10)的第一端面(11)呈锥状扩径的扩径部(13),在防振基体(30)上设置从内筒(10)与外筒(20)之间朝向扩径部(13)突出的止挡部(32)。在止挡部(32)上设置从扩径部(13)被施加力的面即倾斜面(34a),倾斜面(34a)形成为与扩径部(13)的轴向上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其结果是,具有能够增大轴向的弹簧常数的效果。

Vibration proof device

Technical problem: provide an anti vibration device that can increase the axial spring constant. Solution: the inner cylinder (10)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cylinder (10) with the trend of the first end (11) has a conical expansion diameter part (13), the anti vibration matrix (30) arranged from the inner cylinder and the outer cylinder (10) (20) between toward expanding parts (13) stop prominent (32). A face (32) is applied from the expanding portion (13) on the retaining portion (), i.e., the inclined plane (34a), and the inclined plane (34a) is formed into a shape corresponding to the peripheral surface shape of the expanding portion (13). As a result,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the axial spring const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振装置,并涉及一种能够增大轴向的弹簧常数的防振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悬挂装置等中,利用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将内筒与外筒连结的套筒(防振装置)配置在车体与振动侧的部件之间。以往,在防振装置中,为了确保内筒端面的面积,存在使内筒的轴向端部侧扩径而形成扩径部的方式(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2-1886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存在无法充分确保轴向的弹簧常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大轴向的弹簧常数的防振装置。(二)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利用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将内筒与在内筒的径向外侧隔开距离配置的外筒连结。内筒的轴向两端面分别是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在内筒上设置随着趋向内筒的第一端面呈锥状扩径的扩径部,在防振基体上设置从内筒与外筒之间朝向扩径部突出的止挡部。在止挡部上设置从扩径部被施加力的面即倾斜面,通过从扩径部向倾斜面施加力来限制内筒及外筒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由于倾斜面形成为与扩径部的轴向上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因此能够确保在向倾斜面施加力时的止挡部的受压面积。由于能够使轴向载荷施加于倾斜面时的载荷-挠度曲线急速上升,因此具有能够增大轴向的弹簧常数的效果。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扩径部的轴向的外周面是朝向倾斜面呈凸状弯曲的凸状面,倾斜面朝向凸状面呈凹状弯曲。由于从凸状的凸状面向凹状的倾斜面施加力,因此能够使凸状面及倾斜面彼此不易偏移。其结果是,在第一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抑制凸状面与倾斜面向径向偏移而导致轴向的弹簧常数降低的效果。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扩径部的外周面具备与凸状面的第二端面侧连续地呈凹状弯曲的凹状面。止挡部的一部分位于比凸状面与凹状面的边界即拐点更靠近径向内侧。由此,当从扩径部向止挡部施加力时,止挡部会变形为沿循呈凹状弯曲的凹状面的形状,并且凹状面与止挡部的内周面会逐渐进行接触。当凹状面与止挡部接触时,则能够进一步使扩径部与止挡部不易偏移,从而在第二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进一步抑制扩径部与止挡部向径向偏移而导致轴向的弹簧常数降低的效果。根据第四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扩径部的外周面具备与凸状面的第二端面侧连续地呈凹状弯曲的凹状面。止挡部的内周面具备与倾斜面的第二端面侧连续地呈凸状弯曲的连接面。凸状面和凹状面的拐点的位置与倾斜面和连接面的拐点的位置在径向上一致,因此能够使倾斜面与凸状面密接。由此,能够进一步使凸状面与倾斜面不易偏移,从而在第二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进一步抑制凸状面与倾斜面向径向偏移而导致轴向的弹簧常数降低的效果。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倾斜面在无负荷状态下位于扩径部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使止挡部和扩径部在无负荷状态下接近。其结果是,在第一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减小内筒及外筒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移量的效果。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在轴向视角下扩径部与外筒重叠,因此在第一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介由扩径部与外筒在轴向上重叠的部分的止挡部切实地限制内筒及外筒的相对位移的效果。根据第七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在与内筒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设置于止挡部的凹部,朝向内筒的径向外侧凹入。由于能够利用凹部使从扩径部被施加力的止挡部不易向径向外侧变形,因此在第一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进一步抑制止挡部向径向外侧变形而导致轴向的弹簧常数降低的效果。根据第八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设置于比折弯部更靠近第一端面侧。能够利用凹部使比折弯部更向第一端面侧突出的部分的止挡部不易向径向外侧变形。因此,在第七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进一步抑制轴向的弹簧常数降低的效果。根据第九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在内筒与止挡部之间在无负荷状态下设置规定的空间,因此当从扩径部向止挡部施加力时,利用规定的空间能够容许止挡部向径向内侧的变形。由此,在第一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抑制止挡部向径向外侧变形而导致轴向的弹簧常数降低的效果。根据第十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规定的空间的第二端面侧的底即底部,在轴向上位于比折弯部的第一端面侧的面更靠近第二端面侧。由此,能够利用规定的空间使在轴向上比折弯部的第一端面侧的面更靠近第二端面侧、且比外筒的内周面更靠近径向内侧处的止挡部易于变形。与比外筒的内周面更靠近径向外侧处的止挡部相比,能够使比外筒的内周面更靠近径向内侧处的止挡部更易于变形,因此能够使从扩径部被施加力的止挡部不易向径向外侧变形。其结果是,在第九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进一步抑制止挡部向径向外侧变形而导致轴向的弹簧常数降低的效果。根据第十一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在外筒上设置外筒的扩径部侧的轴向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折弯的折弯部,且设定为倾斜面在轴向上比折弯部更靠近第一端面侧。由于止挡部向径向外侧延伸至折弯部,因此能够使止挡部在径向上加厚。能够抑制止挡部被扩径部的锥状外周面推压而向径向外侧变形的情况,因此在第一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抑制止挡部向径向外侧变形而导致轴向的弹簧常数降低的效果。根据第十二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止挡部的位于比外筒的内周面更靠近径向外侧的部分是外侧部。外侧部的外周面随着趋向折弯部呈锥状扩径,因此能够切实地承受阻挡从扩径部对止挡部施加的力。由此,能够使止挡部不易向径向外侧变形,因此在第十一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抑制止挡部向径向外侧变形而导致轴向的弹簧常数降低的效果。根据第十三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防振基体不与扩径部粘接。在利用防振基体将内筒与外筒连结的状态下使内筒的第一端面侧扩径而形成扩径部时,由于扩径部不与防振基体粘接,因此在第一方案至第十方案的任一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减小在内筒扩径时向防振基体的粘接层施加的应力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截面图。图2是将图1中的II所示部分放大表示的防振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表示内筒扩径时的防振装置的截面图。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50-防振装置;10-内筒;11-第一端面;12-第二端面;13-扩径部;17-凸状面;18-凹状面;20-外筒;21-折弯部;30、51-防振基体;32、52-止挡部;34a-倾斜面;35-外侧部;53-凹部;S-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的截面图。此外,图1图示了防振装置1的包含轴心O的轴向截面。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1是设置在汽车悬挂装置上的套筒。防振装置1具备:内筒10、与内筒10的径向外侧隔开距离呈同轴状配置的外筒20、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且将内筒10与外筒20连结的防振基体30。防振装置1通过将内筒10和外筒20分别安装于不同的对象部件(未图示)而将两对象部件防振性地连结。内筒10是由钢材、铝合金等刚性材料形成为圆筒状的部件。内筒10是通过插入螺栓等轴状部件(未图示)并将轴状部件固定于对象部件(未图示)而安装在对象部件上。内筒10的一侧(图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防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内筒,其轴向两端面分别是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并具有随着趋向所述第一端面呈锥状扩径的扩径部;外筒,其在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隔开距离配置;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将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连结,所述防振基体具备止挡部,该止挡部从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朝向所述扩径部突出,并通过从所述扩径部被施加力来限制所述内筒及所述外筒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移,所述止挡部具备倾斜面,该倾斜面是从所述扩径部被施加力的面,且形成为与所述扩径部的轴向上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1.20 JP 2015-2274101.一种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内筒,其轴向两端面分别是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并具有随着趋向所述第一端面呈锥状扩径的扩径部;外筒,其在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隔开距离配置;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将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连结,所述防振基体具备止挡部,该止挡部从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朝向所述扩径部突出,并通过从所述扩径部被施加力来限制所述内筒及所述外筒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移,所述止挡部具备倾斜面,该倾斜面是从所述扩径部被施加力的面,且形成为与所述扩径部的轴向上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的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径部的轴向的外周面具备朝向所述倾斜面呈凸状弯曲的凸状面,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凸状面呈凹状弯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径部的外周面具备与所述凸状面的所述第二端面侧连续地呈凹状弯曲的凹状面,所述止挡部的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凸状面与所述凹状面的边界即拐点更靠近径向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径部的外周面具备与所述凸状面的所述第二端面侧连续地呈凹状弯曲的凹状面,所述止挡部的内周面具备与所述倾斜面的所述第二端面侧连续地呈凸状弯曲的连接面,所述凸状面和所述凹状面的拐点的位置与所述倾斜面和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场洋人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