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边梁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00582 阅读:1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5 08: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侧边梁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其中,侧边梁由内板(3)与外板构成,横梁(4)的端部连接在内板(3)上,内板(3)在与横梁(4)连接的连接部(31)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被分割,分割的部分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形成焊接部,在内板(3)的上方设有内板加强板(6),内板加强板(6)沿着内板(3)延伸,覆盖焊接部,横梁的端部延伸到内板加强板(6)的下方,与内板加强板(6)重叠,内板加强板在与横梁的端部重叠的状态下连接在内板上。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是设置前后方向的内板加强板(6)来加强,与车宽方向的加强结构相比,弯折较小,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提高顶盖横梁与车顶侧边梁的连接强度。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side beam and crossbeam of automobile body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vehicle body side connecting structure, beam and the beam of the side beam by the inner plate (3) and (4) the outer plate, beam end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plate (3), (3) in the inner plate and the beam connecting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4) (31) at least one of the two sides is divided, part by welding together to form a welding part, the inner plate (3) is arranged above the inner plate of the reinforcing plate (6), the inner plate reinforcing plate (6) extending along the inner plate (3), covering the welding part extends to the end cross the inner plate reinforcing plate (6) below, and the inner plate reinforcing plate (6) overlap, strengthen inner plate and beam end plate in the overlapping condition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plate. By using the invention, because the board is set before and after the direction of the reinforcing plate (6) to strengthen, strengthen the structure and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than the bending is small, with a simple stru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oof beams and roof side beam connection streng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侧边梁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侧边梁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车顶盖横梁与车顶侧边梁的连接部为车身后部强度较弱的部分,特别是对于5门掀背式汽车,由于背门开口较大,开口上侧角部强度较弱,而此处为多个部件连接,结构较为复杂,成形困难,为保证强度对结构设计有较高要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顶盖横梁与侧边梁的连接结构,图7、8为专利文献1中使用的说明书附图,如图7、8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连接部50设置为独立的十字形连接部分,与侧内板、侧柱分别成型后连接,从而降低该部分的成形难度,但会导致连接部的强度下降,因此,在对比文件1中,增加了连接至车底的侧面内加固部分23,并将顶盖横梁30延伸至与侧面内加固部分23重叠,并在侧面内加固部分23和顶盖横梁30上设置彼此配合的凹凸结构(凹槽),由此导致这两个长形部件成形性仍不佳,且容易使来自下部车身的震动直接传递到顶盖,导致噪音增大。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一种顶盖横梁与侧边梁的连接结构,图9、10为专利文献2中使用的说明书附图,如图9、10所示,在专利文献2中,将顶盖横梁104固定于侧边梁内板102的边缘部的下方,在侧边梁内板102上方设置加强板105,通过加强板105补强顶盖横梁104与侧边梁内板102之间的连接。由于该部位并非设置于边柱上方,故侧边梁内板102无较大形状变化,故可仅通过加强板105连接。但是,若如专利文献1中那样分割设置,则下方对加强板105提供的支撑强度不足。为了增加顶盖横梁与侧边梁的连接部位的强度,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即,增加板的厚度(通过其他部件进行加强)或者增大断面,然而这会造成重量增加(成本增加)或者车厢内空间被减小的问题。专利文献1:CN104108426A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第4355297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框架的顶盖横梁与车顶侧边梁的连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提高顶盖横梁与车顶侧边梁的连接强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的车身侧边梁与横梁的连接结构中,所述侧边梁由内板与外板构成,位于车顶的侧边缘,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横梁在所述侧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其端部连接在所述内板上,所述内板在与所述横梁连接的连接部的前后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被分割,分割的部分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形成焊接部,在所述内板的上方设有内板加强板,所述内板加强板沿着所述内板延伸,覆盖所述焊接部,所述横梁的端部延伸到所述内板加强板的下方,与所述内板加强板重叠,所述内板加强板在与所述横梁的端部重叠的状态下连接在所述内板上。与设置从横梁延伸至车身框架侧部、下部的加强板的结构(专利文献1、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板结构)相比,本专利技术中是在侧边梁的内板上设置内板加强板,由于车顶侧边梁(侧边梁内板)在前后方向上的形状变化相对较小(顶盖横梁与车身框架侧部间有拐角,形状变化较大),因而内板加强板的形状也可以较简单(例如本实施方式中大致呈直线状延伸),即,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较低的成本实现对横梁与侧边梁(内板)的连接的加强。此外,由于侧边梁的强度得到加强,不易在车宽方向上产生变形,因而能够抑制从车身框架侧方或下方(例如侧立柱)传递来的振动向横梁一侧的传递。再者,由于横梁延伸至与内板加强板重叠的位置,因而,不但能够利用侧边梁加强板来加强顶盖横梁与侧边梁内板(连接部)的连接,而且,顶盖横梁与侧边梁内板(侧边梁加强板)形成交叉重叠,强度更佳。另外,由于顶盖横梁本身以及与侧边梁的连接得到很好地加强,因而能够降低与下方的车身框架部位(例如侧立柱)的连接强度要求,有利于抑制来自于下方的振动。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横梁具有横梁主体与横梁加强板,所述横梁主体呈直线状延伸,其端部延伸至所述连接部的下方,所述横梁加强板连接在所述横梁主体上且作为所述横梁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内板加强板的下方、所述连接部的上方,所述横梁主体与所述横梁加强板以夹持着所述连接部的状态与该连接部连接。在上面的方案中,顶盖横梁的端部延伸至与侧边梁加强板重叠的位置、与侧边梁加强板形成重叠交叉,其端部具有一定形状变化(弯折),不利于成形及提高强度。而在本方案中,将顶盖横梁分割为横梁主体以及连接在横梁主体端部的加强板,使形状变化较大的部分集中于加强板上,便于成形及提高强度。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内板的所述连接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横梁主体延伸至该延伸部下方并与该延伸部连接。由于侧边梁内板的连接部与横梁主体连接,因而,能够对横梁主体与横梁加强板的连接形成加强。另外,连接部通过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与横梁主体进行连接,从而能够扩大与横梁主体连接的面积,提高连接强度;再者,由于实施方式中侧边梁内板的连接部相对于其他部分被分割(至少一侧被分割),使连接部的成形难度降低,而易于设置延伸部。此外,由于连接部的分割、横梁与侧边梁连接结构的多层设计,导致车宽方向外侧板层数较多,厚度大,若再将横梁主体连接于上层或中层,会使交界处两侧厚度差距大,强弱不均。而本实施方式中,横梁主体连接在下侧,并且是连接在向内延伸的延伸部上,横梁主体不必延伸至侧边梁加强板的下方位置,因而,能够抑制车宽方向上的板厚差。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横梁加强板在所述连接部的延伸部的边缘的车宽方向内侧位置,与所述横梁主体连接。由于是使横梁加强板与连接部的延伸部分别与横梁主体连接,因而,能够提高连接的强度,尤其是,横梁主体设在最下方,其下方缺少支撑,因此更需加强从上方的支撑。本专利技术优选,在连接部上连接有背门铰链安装板。即,横梁与侧边梁的连接处还用于支承背门(设有背门支承部),因而对此部位的强度要求较高,而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能够很好地提高此部位的强度。关于背门铰链安装板的具体安装方式,可以是,在所述连接部的延伸部上方固定着背门铰链安装板的一部分,该背门铰链安装板的另一部分固定在所述横梁主体的上方。通过将背门铰链安装板设置为跨过连接板与顶盖横梁交界处,使得该处的板层数由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逐渐地减少(不是突变式的减少),有利于避免应力集中和强弱突变。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内板加强板在所述内板的所述焊接部附近被分割,分割的部分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通过在侧边梁内板的焊接部附近将内板加强板分割,避免内板加强板长度过大,避免因连接位置处过厚而形成凸起导致的应力集中,提高内板加强板的强度,便于在连接位置处进行焊接及安装。本专利技术优选,具有侧立柱,所述侧立柱连接在所述内板的所述连接部的下方。采用本专利技术,由于侧边梁的强度得到加强,因而能够抑制来自于侧立柱的振动向横梁一侧的传递。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从斜后方观察到的顶盖横梁与侧边梁连接位置附近的结构,同时也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的各部件的分解结构图;图4为将图1中的第1板体去掉所看到的结构;图5所示为将图4中的横梁加强板去掉后所看到的结构;图6为从内侧仰视时观察到的顶盖横梁与侧边梁连接位置附近的结构;图7为用于表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顶盖横梁与侧边梁的连接结构的附图;图8为沿着图7中B-B线的剖视图;图9、10为用于表示另一现有技术的顶盖横梁与侧边梁的连接结构的附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身框架;2、开口;3、侧边梁内板(内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身侧边梁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侧边梁与横梁的连接结构,所述侧边梁由内板(3)与外板构成,位于车顶的侧边缘,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横梁(4)在所述侧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其端部连接在所述内板(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3)在与所述横梁(4)连接的连接部(31)的前后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被分割,分割的部分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形成焊接部,在所述内板(3)的上方设有内板加强板(6),所述内板加强板(6)沿着所述内板(3)延伸,覆盖所述焊接部,所述横梁(4)的端部延伸到所述内板加强板(6)的下方,与所述内板加强板(6)重叠,所述内板加强板(6)在与所述横梁(4)的端部重叠的状态下连接在所述内板(3)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侧边梁与横梁的连接结构,所述侧边梁由内板(3)与外板构成,位于车顶的侧边缘,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横梁(4)在所述侧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其端部连接在所述内板(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3)在与所述横梁(4)连接的连接部(31)的前后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被分割,分割的部分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形成焊接部,在所述内板(3)的上方设有内板加强板(6),所述内板加强板(6)沿着所述内板(3)延伸,覆盖所述焊接部,所述横梁(4)的端部延伸到所述内板加强板(6)的下方,与所述内板加强板(6)重叠,所述内板加强板(6)在与所述横梁(4)的端部重叠的状态下连接在所述内板(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边梁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4)具有横梁主体(41)与横梁加强板(42),所述横梁主体(41)呈直线状延伸,其端部延伸至所述连接部(31)的下方,所述横梁加强板(42)连接在所述横梁主体(41)上且作为所述横梁(4)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内板加强板(6)的下方、所述连接部(31)的上方,所述横梁主体(41)与所述横梁加强板(42)以夹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酒井浩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