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端次同步阻尼控制装置的功率模块安装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85206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17:52
一种机端次同步阻尼控制装置的功率模块安装结构,包括壳体(1)、IGBT模块(20)、吸收电容(21)、滤波电容(22)、控制单元(3)、检测电阻(4)、热管散热器(5)、铜排(6)、端子(7)、电源(8);壳体(1)从上到下分三层,第一层安装控制单元(3)、电源(8),第二层安装IGBT模块(20)、吸收电容(21)、热管散热器(5)、检测电阻(4)、端子(7),第三层安装滤波电容(22)、铜排(6),该模块具有性能可靠、安装简便、灵活、可拆卸、可维护、对外接口少,外型美观、通用性更强,极大的便利了工程的实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端次同步阻尼控制装置的功率模块安装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
,涉及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的次同步阻尼控制装置结构。
技术介绍
机端次同步阻尼控制器(GeneratorTerminalSub-SynchronousDampingController,简称GTSDC)本质上为一可控电流源。GTSDC变流器的容量是根据厂网确定的链式结构,每一级的核心为变流器功率单元。机端阻尼控制装置(GTSDC),能够有效解决电厂次同步谐振问题,而一种机端次同步阻尼控制装置的功率模块可使机组组合方式更加灵活,提高了电厂送出能力GTSDC设备具有良好的容量可扩展性。而现有的功率模块为葡萄链式结构,元器件冗余且体积大,在安装、存储、运输等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急需要开发一种新的功率模块以便于项目的实施以及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立式安装,集成了各种单元模块、通用性强、对外接口少的一种机端次同步阻尼控制装置的功率模块,以满足产品模块化、通用化、集成化等需求,具有可维护性高、功率扩展方便等优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端次同步阻尼控制装置的功率模块安装结构,包括壳体1、IGBT模块20、吸收电容21、滤波电容22、控制单元3、检测电阻4、热管散热器5、铜排6、端子7、电源8;所述控制单元3输入端通过光纤接收来自外部控制单元的驱动信号,其输出端和IGBT模块20的驱动端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由顶板12、盖板18、隔板15、底板13从上到下分三层;盖板18以上顶板12以下为第一层,第一层安装控制单元3、电源8;盖板18与隔板15之间为第二层,第二层上安装IGBT模块20、吸收电容21、热管散热器5、检测电阻4、端子7;隔板15与底板13之间为第三层,第三层安装滤波电容22、铜排6。本技术进一步包括以下优选方案:所述壳体1由前板9、后板10、两个侧板11、顶板12,底板13拼接而成;安装板14位于盖板18与底板13之间,贯穿于第二层与第三层间;隔板15位于壳体1中间位置,用于隔离第二层与第三层;风道挡板16位于隔板15上方,盖板18下方;支撑板17位于第三层,和安装板14搭配固定滤波电容22;盖板18位于顶板12的下方。在前板9的下部设置扣手19。检测电阻4安装在热管散热器5上。壳体1为覆铝锌板,壳体1的前板9、后板10开有散热通风窗。所述壳体1的前板9上部安装端子7、SMC板28,在SMC板28上设置有容纳功率模块交流输出铜排25、功率模块交流输入铜排26穿过的开口,在前板9上还设有开孔,用于控制单元3与外部的控制系统的连接。所述检测电阻4为安装在热管散热器上的,即直流接地保护,用以保障电路的安全,电阻的UDC+端、UDC-端,分别通过导线与穿墙端子7接线端1、接线端2相连,在通过外围导线连接至控制系统。所述铜排6包括层叠母排+23、层叠母排-24、交流输出铜排25、交流输入铜排26,在层叠母排+23、层叠母排-24中间放置绝缘板27,压接牢固后,固定在滤波电容22和IGBT模块20上,交流输出铜排25、交流输入铜排26通过壳体前板9上固定的SMC板28伸出到壳体外侧。所述铜排6和IGBT模块20连接;所述电源8为控制单元3提供电源。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安装简便、灵活、可拆卸、可维护、对外接口少,外型美观、通用性更强,极大的便利了工程的实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功率模块电路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功率模块安装结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功率模块安装结构轴侧图;图4是本技术功率模块安装结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功率模块安装结构前剖视图;其中:1-壳体,2-功率单元,3-控制单元,4-检测电阻,5-热管散热器,6-铜排,7-穿墙端子,8-电源,9-前板,10-后板,11-侧板,12-顶板,13-底板,14-安装板,15-隔板,16-风道挡板,17-支撑板,18-盖板,19-扣手,20-IGBT模块,21-吸收电容,22-滤波电容,23-层叠母排+,24-层叠母排-,25-交流输出铜排,26-交流输入铜排,27-绝缘板,28-SMC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所示1为功率模块主电路图,控制单元3为就地控制板,其输入端通过光纤接收来自外部的控制信号,其输出端连接驱动板,驱动板连接IGBT模块的驱动门级,控制单元由电源提供15V直流电源为其供电,IGBT模块的交流输出端向外输出交流电,而其直流输入端与滤波电容通过铜排连接,导线把检测电阻连接至铜排上。图2是本技术功率模块安装结构一种实施例的正视图,由图2可见,壳体1的前板9上部安装穿墙端子7、SMC板28,在SMC板28上设置有容纳功率模块交流输出铜排25、功率模块交流输入铜排26穿过的开口,在前板9上还设有开孔,用于控制单元3与外部的控制系统的连接,在前板9的下部设置扣手19,用于模块的安装和搬运。图3是本技术功率模块安装结构一种实施例的轴测图,由图3可见,功率模块包括壳体1、功率单元2、控制单元3、检测电阻4、热管散热器5、铜排6、穿墙端子7、电源8,功率单元2、控制单元3、检测电阻4、热管散热器5、铜排6、穿墙端子7、电源8放置于壳体1中,壳体1由前板9、后板10、两个侧板11、顶板12,底板13拼接而成;安装板14位于盖板18与底板13之间,贯穿于第二层与第三层间;隔板15位于壳体1中间位置,用于隔离第二层与第三层;风道挡板16位于隔板15上方,盖板18下方;支撑板17位于第三层,和安装板14搭配固定滤波电容22;盖板18位于第一层,顶板12的下方。图4是本技术功率模块安装结构一种实施例的侧视图,由图4可见,检测电阻4为安装在热管散热器上的,即直流接地保护,用以保障电路的安全,电阻的UDC+端、UDC-端,分别通过导线与穿墙端子7接线端1、接线端2相连,在通过外围导线连接至控制系统。铜排6包括层叠母排+23、层叠母排-24、交流输出铜排25、交流输入铜排26,在层叠母排+23、层叠母排-24中间放置绝缘板27,压接牢固后,固定在滤波电容22和IGBT模块20上,交流输出铜排25、交流输入铜排26通过壳体前板9上固定的SMC板28伸出到壳体外侧。铜排6和IGBT模块20连接。图5是本技术功率模块安装结构一种实施例的前剖视图,由图5可见,盖板18以上顶板12以下为第一层,第一层安装控制单元3、电源8。盖板18与隔板15之间为第二层,第二层上安装IGBT模块20、吸收电容21、热管散热器5、检测电阻4、端子7。隔板15与底板13之间为第三层,第三层安装滤波电容22、铜排6。其中,功率单元2包括IGBT模块20、吸收电容21、滤波电容22。为了能够方便、轻松地安装和拆卸,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功率模块采用了立式的安装方式,模块的上下前有安装孔,前板上有扣手,安装时将模块推进柜体内滑轨上,固定好上下螺栓,再连接好前侧铜排及前侧穿墙端子插头和光纤端子插头,即可完成安装。拆卸时则过程相反,先将铜排螺栓放松,穿墙端子插头和光纤端子插头拔出,再将安装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机端次同步阻尼控制装置的功率模块安装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端次同步阻尼控制装置的功率模块安装结构,包括壳体(1)、IGBT模块(20)、吸收电容(21)、滤波电容(22)、控制单元(3)、检测电阻(4)、热管散热器(5)、铜排(6)、端子(7)、电源(8);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由顶板(12)、盖板(18)、隔板(15)、底板(13)从上到下分三层;盖板(18)以上顶板(12)以下为第一层,第一层安装控制单元(3)、电源(8);盖板(18)与隔板(15)之间为第二层,第二层上安装IGBT模块(20)、吸收电容(21)、热管散热器(5)、检测电阻(4)、端子(7);隔板(15)与底板(13)之间为第三层,第三层安装滤波电容(22)、铜排(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端次同步阻尼控制装置的功率模块安装结构,包括壳体(1)、IGBT模块(20)、吸收电容(21)、滤波电容(22)、控制单元(3)、检测电阻(4)、热管散热器(5)、铜排(6)、端子(7)、电源(8);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由顶板(12)、盖板(18)、隔板(15)、底板(13)从上到下分三层;盖板(18)以上顶板(12)以下为第一层,第一层安装控制单元(3)、电源(8);盖板(18)与隔板(15)之间为第二层,第二层上安装IGBT模块(20)、吸收电容(21)、热管散热器(5)、检测电阻(4)、端子(7);隔板(15)与底板(13)之间为第三层,第三层安装滤波电容(22)、铜排(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端次同步阻尼控制装置的功率模块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由前板(9)、后板(10)、两个侧板(11)、顶板(12),底板(13)拼接而成;安装板(14)位于盖板(18)与底板(13)之间,贯穿于第二层与第三层间;隔板(15)位于壳体(1)中间位置,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翠李彦雷春王皆庆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