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刷直流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85000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无刷直流电机,包括电机外壳(1)、电机前端盖(2)、电机后端盖(3)、设置在所述电机外壳(1)内的定子(4)与转子(5)、电机转轴(6)和控制器(7),电机前端盖(2)和电机后端盖(3)分别位于电机外壳(1)的两端,定子(4)有多个且串联排布,转子(5)环绕于多个所述定子(4)外,共同套接于电机转轴(6)上,控制器(7)为中心有孔(71)的圆盘状,靠近电机后端盖(3)并通过孔(71)与电机转轴(6)套接,控制器(7)与近电机后端盖(3)的定转子组件之间设有金属薄片(8),控制器(7)近电机后端盖(3)的一端面电连接制冷片(9),电机前端盖(2)和电机后端盖(3)上设有散热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电机的整体特性和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无刷直流电机
本技术涉及电机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无刷直流电机。
技术介绍
直流电机包括有刷直流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而无刷直流电机又分无刷轴传动电机和无刷外传动电机。对于无刷轴传动电机而言,转子位于定子内壁,实现内转子传动。但由于反电动势的存在,转子的扭转力矩往往大打折扣,从而使得工作效率不高。同时,控制器作为无刷直流电机中驱动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时既不能受电磁干扰,又不能过热,一旦受到电磁干扰,则会导致电机无法正常工作,若是过热,则会导致控制器中的相关部件被烧坏。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常采用以下方式来克服上述问题:1、通过增加线圈缠绕密度的方式来提高扭转力矩;2、将控制器置于电机外,使其免去电磁干扰和过度受热。虽然采用增加线圈缠绕密度的方式能增加磁通密度,但由于线圈的增加,反电动势也随着增加,从而转子最终受到的有效力矩并未增加,致使最终效果不明显;将控制器与电机分离,虽能解决问题,但得配置专门的控制盒来安装和保护,致使使用不便,且成本增加。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刷直流电机,通过对应增加定子与转子的个数来提高扭转力矩,将控制器设置成中心有孔的圆盘状,套设于转轴上,并在定子与控制器间设置金属薄片来解决控制器的电磁干扰问题,利用制冷片和小风扇实现降温,以此提高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效率。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无刷直流电机,包括电机外壳、电机前端盖、电机后端盖、设置在所述电机外壳内的定子与转子、电机转轴和控制器,所述电机前端盖和电机后端盖分别位于所述电机外壳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有多个并串联排布,所述转子环绕于多个串联排布的所述定子外,共同套接于所述电机转轴上,所述控制器为中心有孔的圆盘状,靠近所述电机后端盖并通过所述孔与所述电机转轴套接,所述控制器与近所述电机后端盖的定转子组件之间设有金属薄片,所述控制器近所述电机后端盖的一端面电连接制冷片,所述电机前端盖和电机后端盖上设有散热槽。进一步的,所述定子包括环状部和由所述环状部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的多个齿部,所述齿部均匀的分布于所述环状部外壁上,所述齿部的末端向左右方向对称展开形成具有一定弧度,并沿所述定子的轴向方向延伸的靴部,多个所述靴部围合成与所述转子接触的环体面。进一步的,所述定子的个数为两个。进一步的,所述制冷片的制冷面贴合所述控制器,散热面靠近所述电机后端盖,所述电机转轴的最前端和最后端均设有同轴旋转的风扇。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上设有用于测量所述转子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通过增加定子的个数,使得一个整体转子上的扭转力矩合力增加,提高了电机的工作效率;将控制器设置成与转轴同轴旋转的圆盘状,并将位置传感器设置于控制器上,一方面避免了由控制器与电机分离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将现有技术中常设于电机上的位置传感器设于旋转的控制器上,既满足了位置传感器能获得转子位置的需求,又使得安装操作方便简洁;在控制器与最靠近电机后端盖的一组定转子组合之间设置的金属薄片能吸收电机定转子工作时产生的磁场,从而使得控制器免受电磁的干扰;为控制器设置制冷片,在控制器发热时,制冷片的制冷面能将控制器的热量吸走,并通过散热面和电机后端盖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在电机转轴两端设置风扇,使其能随转轴一起转动,也增加了通风散热性,使得电机的整体性能得到大大提升。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电机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定子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如图1-2所示,是根据本技术一种新型无刷直流电机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构造,其包括电机外壳1、电机前端盖2、电机后端盖3、设置在所述电机外壳1内的定子4与转子5、电机转轴6和控制器7,所述电机前端盖2和电机后端盖3分别位于所述电机外壳1的两端。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电机前端盖2和电机后端盖3可采用卡扣的方式与所述电机外壳1连接,也可以采用其他允许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定子4有多个并串联布置,优选的所述定子个数为两个,所述转子5环绕于所述定子4外,共同套接于所述电机转轴6上。所述控制器7为中心有孔71的圆盘状,通过所述孔71与所述电机转轴6套接,所述控制器7与近所述电机后端盖3的定转子组件之间设有金属薄片8,所述控制器7近所述电机后端盖3的一端面电连接制冷片9,所述电机前端盖和电机后端盖上设有散热槽。进一步的,所述定子4包括环状部41和由所述环状部41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的多个齿部42,所述齿部42均匀的分布于所述环状部41外壁上,所述齿部42的末端向左右方向对称展开形成具有一定弧度,并沿所述定子的轴向方向延伸的靴部43,多个所述靴部43围合成与所述转子5接触的环体面。进一步的,所述制冷片9的制冷面贴合所述控制器7,散热面靠近所述电机后端盖3,所述电机转轴6的最前端和最后端均设有同轴旋转的风扇101、风扇102。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7上设有用于测量所述转子位置的位置传感器72。该实施例增加定子的个数,虽然不能避免所谓的每一对定转子组件间产生反电动势,但对一个整体的转子而言,其对应的有效旋转扭矩增大,也即增加了转轴的扭转力矩合力,从而提高了电机的工作效率;将控制器设置成与转轴同轴旋转的圆盘状,并将位置传感器设置于控制器上,一方面避免了由控制器与电机分离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将现有技术中常设于电机上的位置传感器设于旋转的控制器上,既满足了位置传感器能获得转子位置的需求,又使得安装操作方便简洁;在控制器与最靠近电机后端盖的一组定转子组合之间设置的金属薄片能吸收电机定转子工作时产生的磁场,从而使得控制器免受电磁的干扰;为控制器设置制冷片,在控制器发热时,制冷片的制冷面能将控制器的热量吸走,并通过散热面和电机后端盖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在电机转轴两端设置风扇,使其能随转轴一起转动,也增加了通风散热性,使得电机的整体性能得到大大提升。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无刷直流电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无刷直流电机,包括电机外壳(1)、电机前端盖(2)、电机后端盖(3)、设置在所述电机外壳(1)内的定子(4)与转子(5)、电机转轴(6)和控制器(7),所述电机前端盖(2)和电机后端盖(3)分别位于所述电机外壳(1)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4)有多个且串联排布,所述转子(5)环绕于多个所述定子(4)外,共同套接于所述电机转轴(6)上,所述控制器(7)为中心有孔(71)的圆盘状,靠近所述电机后端盖(3)并通过所述孔(71)与所述电机转轴(6)套接,所述控制器(7)与近所述电机后端盖(3)的定转子组件之间设有金属薄片(8),所述控制器(7)近所述电机后端盖(3)的一端面电连接制冷片(9),所述电机前端盖(2)和电机后端盖(3)上设有散热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无刷直流电机,包括电机外壳(1)、电机前端盖(2)、电机后端盖(3)、设置在所述电机外壳(1)内的定子(4)与转子(5)、电机转轴(6)和控制器(7),所述电机前端盖(2)和电机后端盖(3)分别位于所述电机外壳(1)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4)有多个且串联排布,所述转子(5)环绕于多个所述定子(4)外,共同套接于所述电机转轴(6)上,所述控制器(7)为中心有孔(71)的圆盘状,靠近所述电机后端盖(3)并通过所述孔(71)与所述电机转轴(6)套接,所述控制器(7)与近所述电机后端盖(3)的定转子组件之间设有金属薄片(8),所述控制器(7)近所述电机后端盖(3)的一端面电连接制冷片(9),所述电机前端盖(2)和电机后端盖(3)上设有散热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直流电机,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新辉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市宏阳微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