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83605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1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由下至上依次包括Si衬底、In金属纳米微球层和InN纳米柱层。所述In金属纳米微球层中的In金属纳米微球的直径为20‑70nm。所述InN纳米柱层中InN纳米柱直径为40‑80n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纳米柱直径均一,同时解决了InN因与Si之间存在较大晶格失配而在其中产生大量位错的技术难题,大大减少了InN纳米柱外延层的缺陷密度,有利提高了载流子的辐射复合效率,可大幅度提高氮化物器件如半导体激光器、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
本技术涉及InN纳米柱外延片,特别涉及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
技术介绍
III-V族氮化物由于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高的热导率和高的电子饱和速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发光二极管(LED)、激光器和光电子器件等方面。在III-V族氮化物中,氮化铟(InN)由于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III族氮化物半导体中,InN具有最小的有效电子质量、最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最高饱和渡越速度,对于发展高速电子器件极为有利。不仅如此,InN具有最小的直接带隙,其禁带宽度约为0.7eV,这就使得氮化物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范围从紫外(6.2eV)拓宽至近红外区域(0.7eV),在红外激光器、全光谱显示及高转换效率太阳电池等方面展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与其他III-V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相比,InN材料除具有上述优点外,其纳米级的材料在量子效应、界面效应、体积效应、尺寸效应等方面还表现出更多新颖的特性。目前,III-V族氮化物半导体器件主要是基于蓝宝石衬底上外延生长和制备。然而,蓝宝石由于热导率低,以蓝宝石为衬底的大功率氮化物半导体器件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释放,导致热量不断累计使温度上升,加速氮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劣化,存在器件性能差、寿命短等缺点。相比之下,Si的热导率比蓝宝石高,且成本较低。在Si衬底上制备高性能、低成本的氮化物半导体器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在Si衬底上生长直径均一、有序性高的InN纳米柱是制备高性能氮化物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先提条件。由于Si与InN之间的晶格失配和热失配大;同时,在生长初期,衬底表面的In和N原子分布比例的差异,导致生长的InN纳米柱会有高度、径长不均匀、有序性差等情况。目前多数采用在Si衬底上直接生长InN纳米柱,这种生长方法所获得的纳米柱直径不均一,也就是顶部和底部的直径不一致,呈倒金字塔、垒球棒等形貌的纳米柱。若采用In、Ni、Au等作为催化剂进行InN纳米柱的生长,作为催化剂的In、Ni和Au等金属在生长后存在于InN的顶端,在后续进行器件制作时,需要把顶端的金属催化剂去除,增加了器件工艺的复杂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与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通过Si衬底上的In金属纳米微球,解决了InN因与Si之间存在较大晶格失配而在其中产生大量位错的技术难题,大大减少了InN纳米柱外延层的缺陷密度,有利提高了载流子的辐射复合效率,可大幅度提高氮化物器件如半导体激光器、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由下至上依次包括Si衬底、In金属纳米微球层和InN纳米柱层。所述In金属纳米微球层中的In金属纳米微球的直径为20-70nm。所述InN纳米柱层中InN纳米柱直径为40-80nm。所述的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Si衬底清洗;(2)沉积In金属纳米微球层:采用分子束外延生长工艺,衬底温度控制在400-550℃,在反应室的压力为5.0~6.0×10-10Torr条件下,在Si衬底上沉积In薄膜,并退火,得到In金属纳米微球;(3)InN纳米柱层的生长:采用分子束外延生长工艺,衬底温度控制在500~700℃,在反应室的压力为4.0~10.0×10-5Torr,V/III比值为30~40条件下,在步骤(2)得到的In金属纳米微球上生长直径均一的InN纳米柱。步骤(2)中退火的温度为400-550℃,退火时间为50-300秒。步骤(1)所述衬底清洗,具体为:将Si衬底放入体积比为1:20的HF和去离子水混合溶液中超声1~2分钟,去除硅衬底表面氧化物和粘污颗粒,再放入去离子水中超声1~2分钟,去除表面杂质,用高纯干燥氮气吹干。所述In金属纳米微球层中的In金属纳米微球的直径为20-70nm。所述InN纳米柱层中InN纳米柱直径为40-80n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通过Si衬底上的In金属纳米微球,解决了InN因与Si之间存在较大晶格失配而在其中产生大量位错的技术难题,大大减少了InN纳米柱外延层的缺陷密度,有利提高了载流子的辐射复合效率,可大幅度提高氮化物器件如半导体激光器、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2)本技术的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采用Si衬底,Si衬底具有容易去除的优点,在去除Si衬底后的InN纳米柱半导体外延片上制作电极,有利于制备垂直结构的氮化物半导体器件。同时Si衬底有抗辐射、热导率高、耐高温、化学性质较稳定、强度较高等优点,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基于Si衬底的InN纳米柱外延片可广泛应用于高温器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图1为本实施例的生长在硅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的结构示意图,由下至上依次包括Si衬底1、In金属纳米微球层2和InN纳米柱层3。本实施例的生长在硅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衬底以及其晶向的选取:采用普通Si衬底;(2)衬底清洗:将Si衬底放入体积比为1:20的HF和去离子水混合溶液中超声2分钟,去除Si衬底表面氧化物和粘污颗粒,再放入去离子水中超声2分钟,去除表面杂质,用高纯干燥氮气吹干;(3)沉积In金属纳米微球:采用分子束外延生长工艺,衬底温度控制在400℃,在反应室的压力为6.0×10-10Torr条件下,在Si衬底上沉积In薄膜,并在原位退火50秒,形成直径为30-50nm的In金属纳米微球。(4)直径均一InN纳米柱的生长:采用分子束外延生长工艺,衬底温度控制在600℃,在反应室的压力为6.0×10-5Torr,束流比V/III值为30条件下,在步骤(3)得到的In金属纳米微球的Si衬底上生长顶部和底部直径均一、直径分布为30-80nm的InN纳米柱。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生长在硅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由下至上依次包括Si衬底、In金属纳米微球层和InN纳米柱层。本实施例的生长在Si衬底上的GaN纳米柱LED外延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衬底以及其晶向的选取:采用普通Si衬底;(2)衬底清洗:将Si衬底放入体积比为1:20的HF和去离子水混合溶液中超声2分钟,去除硅衬底表面氧化物和粘污颗粒,再放入去离子水中超声1分钟,去除表面杂质,用高纯干燥氮气吹干;(3)沉积In金属纳米微球:采用分子束外延生长工艺,衬底温度控制在550℃,在反应室的压力为6.0×10-10Torr条件下,在Si衬底上沉积In薄膜,并在原位退火300秒,形成直径为50-70nm的In金属纳米微球。(4)直径均一InN纳米柱的生长:采用分子束外延生长工艺,衬底温度控制在700℃,在反应室的压力为6.0×10-5Torr,束流比V/III值为40条件下,在步骤(3)得到的In金属纳米微球的Si衬底上生长顶部和底部直径均一、直径分布为30-80nm的InN纳米柱。上述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

【技术保护点】
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其特征在于,由下至上依次包括Si衬底、In金属纳米微球层和InN纳米柱层。

【技术特征摘要】
1.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其特征在于,由下至上依次包括Si衬底、In金属纳米微球层和InN纳米柱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长在Si衬底上的InN纳米柱外延片,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强高芳亮温雷张曙光徐珍珠韩晶磊余粤锋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